2018-10-18 18:40:38 養生大世界2018年8期
孟慶義 1. 油燈耗盡學說13世紀英國Lauyens提出的,將人類的生命比做油燈的火焰,人到暮年后,一旦油盡了也即老化與死亡。中國古代也是這樣認為的,把人比做“燈”,人死啦,常說“燈滅啦,吹燈啦”,皇帝死后的棺槨前點有“長明燈”,也是這個道理。提示:“像烏龜一樣,省著點用,長壽!” 2. 雄激素減少學說1889年法國人CE Brown-Sequard指出衰老是雄激素減少所致。他把睪丸的提取物注入人體,并宣稱該方法確實使自己更年輕,精力更充沛。該方法曾轟動一時,廣為流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壯陽”理論,似異曲同工。提示:“壯陽,長壽!”,一些類似具有雄激素樣作用的藥物(如卿爾美所含的肉桂醛)用于抗衰老。 3. 衰老致病學說1899年俄國學者鮑特金提出,疾病不是引起衰老的真正原因,而是衰老才是產生疾病的原因。即“老化導致疾病”,這對現代醫學仍有指導意義,相當多的疾病是老化所致,故研究老化發生機制意義重大。提示:“你生病,是因為你老啦!”即生病是你衰老的信號。 4. 代謝率衰老學說1908年德國學者Max Rubner認為代謝率的高低與衰老有關。并認為代謝率和身材大小及壽命相關。即每個人生來就有有限的能量,如果緩慢利用它,衰老的速度就很慢,反之,衰老就會加快。提示:矮子長壽,“活躍”的人死的早! 即個體越大,代謝越低,壽命越長。心跳越快,壽命越短。 5.人生口糧定量學說1935年美國學者Clive McCay發現限食可延長大鼠壽限。限制能量攝入能延緩衰老,維持年輕狀態,預防疾病。這和坊間流傳“人一生吃的東西是定量的,早吃完早死,晚吃完晚死”一個道理。提示:卿爾美辟谷方法可能有助于長壽,且醫學研究認為禁食一天半可使機體免疫狀態重整;想長壽,少吃些!改每日兩餐! 6. 熵增衰老學說1947年薛定諤提出。熵(entropy)是指體系混亂的程度。生命的意義在于具有抵抗這種混亂程度的能力,機體熵增加是必然的,生命也必然從有序走向無序,最終老化死亡。提示:該學說支持“宿命論”,人的生老病死皆為必然結果。即“人的生死皆有定數”,認命吧! 7. 生物鐘學說動物細胞無論是在體內生長和體外培養,其分裂次數總存在一個極限值(Hayflick極限),即最大分裂次數。細胞增殖次數與端粒酶長度有關,端粒DNA會隨細胞分裂次數增加而不斷縮短。DNA復制一次,端粒就縮短一段,當縮至Hayflick點時,啟動DNA損傷檢測點,致不可逆細胞衰亡。提示:想長壽,要有長一點的端粒酶。 8. 程序性衰老學說生物的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都有基因程序控制的,衰老實際上是某些基因依次開啟或關閉的結果。例如在小鼠肝中,胚胎早期表達的胞質丙氨酸轉氨酶為A型,隨后停止表達,但在衰老時則表達B型。肝臟的衰老蛋白2也在老年期表達。每種物種平均壽命和最高壽限都相當恒定,但個體壽命卻存在較大差異。科學家注意到,人類子女壽命與雙親壽命有很大關系。故推測人類壽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遺傳,衰老過程很可能與分化發育一樣,是由遺傳程序早已安排好的,因此細胞中可能存在“長壽基因”與“衰老基因”。提示:基因程序控制你的壽命。 9.代謝廢物積累學說生命持續過程常會產生多種代謝物,自身代謝物逐步累積至一定量后會危害細胞,引起衰老。脂褐質是一些長壽命蛋白質和DNA、脂類共價縮合形成的巨交聯物,其結構致密,不能被徹底水解,又不能排除細胞,結果在細胞內沉積增多,導致細胞衰老。提示:清除體內的廢物,是抗衰老策略之一。 10.自由基損傷學說人體內自由基產生主要為,環境中的高溫、輻射、光解、化學物質等產生的外源性自由基,和體內代謝反應產生的內源性自由基;同時細胞內外存在清除自由基防御系統,包括酶系統(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和非酶系統(維生素E和維生素C、花青素和人參皂甙等)。自由基產生增加和清除減少導致其過量堆積,致細胞衰老。自由基學說是解釋衰老,癌癥及細胞損傷的重要理論。提示:卿爾美等抗氧化物質,通過增加體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發揮其抗衰老作用。 11.線粒體DNA突變學說在線粒體氧化磷酸化過程中,有1-4%氧轉化為氧自由基,線粒體是自由基濃度最高的。線粒體DNA裸露于基質,最易受自由基損傷,同時缺乏有效的修復酶,故線粒體DNA最易突變,突變后使呼吸鏈功能受損,加劇自由基堆積,如此反復循環致細胞衰老。故目前提倡補充抗氧化物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維生素C、維生素E、硒、茶多酚、花青素、和白藜蘆醇等。提示:卿爾美等所含的抗氧化物質,可滅活自由基,提高機體的總抗氧化水平。 12.腸道微生物組改變學說2015年Gordon和Fran?ois Leulier等學者在《Science》和《Cell》雜志發表的三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具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在熱量匱乏的情況下,腸道菌群的組成可以決定個體是健康生長還是發育不良,補充類似卿爾美的非淀粉多糖,可以幫助機體建立合適的腸道菌群,并改善其發育狀況。弗吉尼亞大學William Petri認為這三項研究“是全球健康尤其是營養學的一個分水嶺”,安全而且有效的“腸道細菌食糧”將起到令人驚嘆的效果。大量的研究已表明,人的腸道微生物被譽為“第二大腦”,和機體的生長發育、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發生、免疫機能、和情緒變化有關。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非遺傳因素都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組的改變,從而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腸道的年齡決定你衰老的年齡”,故調整和恢復腸道微生物組是抗衰老的重要方法。提示:卿爾美類非淀粉類多糖,可重整腸道微生物組,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具抗衰老作用。 13.二甲雙胍延壽學說在科學研究中,長壽和延壽是兩個不同概念。具體實際研究中,實驗組平均壽命高于對照組,是長壽藥;而實驗組平均壽命高于對照組中活的最長的10%部分的平均壽命,才是延壽藥。故抗衰老的藥物最多只能使人活到平均壽命,但不能延長壽命,目前只有抗腫瘤藥物雷帕霉素,在動物實驗中證明能延長小鼠壽命,遺憾的是長期應用毒性太大,無法應用于人類。近來有學者認為二甲雙胍可能是最有希望能延壽的藥物。故提出減肥,治療代謝綜合征、糖耐量減低及糖尿病前期等所謂“營養過剩”狀態,首選均應考慮二甲雙胍;二甲雙胍還是副作用相對較少的「減肥藥物」。提示:老藥降糖片-二甲雙胍,在養生保健方面,存在廣闊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