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型再現(xiàn) 唐朝詩人李頎的詩《古從軍行》開頭兩句說:"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詩中隱含著一個有趣的數(shù)學(xué)問題. 這個問題早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了,傳說亞歷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數(shù)學(xué)和物理的學(xué)者,名叫海倫,一天,一位羅馬將軍專程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如圖所示,詩中將軍在觀望烽火之后從山腳下的A點出發(fā),走到河邊飲馬后再到B點宿營,請問怎樣走才能使總的路程最短? 這個問題的解決并不難,據(jù)說海倫略加思索就解決了它,從此,這個被稱為"將軍飲馬"的問題廣泛流傳. 將此實際問題抽象成以下數(shù)學(xué)問題 問題1:如圖1,在定直線l上找一個動點P,使動點P到兩個定點A與B的距離之和最小,即PA+PB最小. ![]() 簡析:如圖2,作出定點B關(guān)于定直線l的對稱點C,連接AC,與定直線l的交點Q即為所要尋找的點,即當(dāng)動點P跑到了點Q處,PA+PB最小,且最小值等于AC. 解決這個的主要思想是:“對稱轉(zhuǎn)化”,即通過作其中一個定點關(guān)于定直線的對稱定點,轉(zhuǎn)化兩點之間的距離最值,再結(jié)合本質(zhì)原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二、模型變形 變式1(異側(cè)型): 問題2:如圖3,已知A、B是兩個定點,P、Q是直線m上的兩個動點,P在Q的左側(cè),且PQ間長度恒定(長度為d),在直線m上要求P、Q兩點,使得PA+PQ+QB的值最小。 ![]() 簡析:如圖4,過點A作平行于直線m的線段AC使AC=d,連接BC交直線m于一點即為點Q,過點A作CQ的平行線交直線m于點P;因為線段PQ長度恒定,所以PA+PQ+QB最小值就轉(zhuǎn)化為PA+QB的值最小,由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可知PA=CQ,所以PA+QB就轉(zhuǎn)化為CQ+QB的最小值,結(jié)合“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即可解釋. 上面對于問題2的解決,主要思想是“平移轉(zhuǎn)化”!
變式2(同側(cè)型): 問題3:如圖5,已知A、B是兩個定點,P、Q是直線m上的兩個動點,P在Q的左側(cè),且PQ間長度恒定(長度為d),在直線m上要求P、Q兩點,使得PA+PQ+QB的值最小. ![]() 簡析:如圖6,過點A作平行于直線m的線段AC使AC=d,作點B關(guān)于直線m的對稱點B’,連接B’C交直線m于一點即為點Q,過點A作CQ的平行線交直線m于點P;因為線段PQ長度恒定,所以PA+PQ+QB最小值就轉(zhuǎn)化為PA+QB的值最小,由平行四邊形性質(zhì)和對稱性質(zhì)可知PA=CQ、BQ=BQ’,所以PA+QB就轉(zhuǎn)化為CQ+QB’的最小值,結(jié)合“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即可解釋. 上面對于問題3的解決,主要思想是“對稱轉(zhuǎn)化”和“平移轉(zhuǎn)化”!
變式3(過河問題): 問題4:如圖7,已知A、B是兩個定點,兩條平行直線l與m之間的距離為定值d,在定直線l上找一動點M,在定直線m上找一動點N,且MN始終垂直于定直線l(或m),使AM+MN+NB最小. ![]() 簡析:如圖8,主要思想是平移轉(zhuǎn)化,同學(xué)們請自行嘗試解釋. 初中階段所學(xué)過的具有軸對稱特征的圖形均可作為“將軍飲馬”問題的背景,關(guān)鍵是找到“那條河”,然后利用對稱轉(zhuǎn)化、平移轉(zhuǎn)化等思想就可輕松解決問題,下面讓我們進入實戰(zhàn)演練. 三、實戰(zhàn)演練 例1.如圖,在邊長為4的正方形ABCD中,E是AB邊上的一點,且AE=3,點Q為對角線AC上的動點,則△BEQ周長的最小值為 . ![]() 簡析:第一步:作圖,此圖為飲馬模型,找到“那條河”了嗎?只不過它斜著的,即為AC,因此只要作出點B或點E關(guān)于AC的對稱點,再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就可解釋.因為正方形為軸對稱圖形,AC就是對稱軸之一,所以點B關(guān)于AC的對稱點就是點D,連接DE與AC交于點Q即為所求;第二步:計算,利用勾股定理易得△BEQ周長的最小值為6. 例2.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矩形OACB的頂點O在坐標(biāo)原點,頂點A、B分別在x軸、y軸的正半軸上,OA=3,OB=4,D為邊OB的中點. (1)若E為邊OA上的一個動點,當(dāng)△CDE的周長最小時,求點的坐標(biāo); (2)若E、F為邊OA上的兩個動點(E點在F點左邊),且EF=2,當(dāng)四邊形CDEF的周長最小時,求點E、F的坐標(biāo). 簡析:(1)第一步:作圖.這是典型的“飲馬問題模型”,首先找到“那條河”,再利用對稱轉(zhuǎn)化即可解決.如圖,可以作點D關(guān)于軸的對稱點D',連接CD'與x軸交于點E,此時△CDE的周長是最小的.這樣,你只需求出的長,就可以確定點E的坐標(biāo)了.第二步:計算.利用一次函數(shù)或相似均可求解,點E的坐標(biāo)為(1,0). 第一步:作圖,此問題為飲馬問題變式2,利用“平移轉(zhuǎn)化”和“對稱轉(zhuǎn)化”解決問題.如圖11,取CG=2,作點D關(guān)于x軸的對稱點D’,連接GD’,交x軸于一點即為點E,再過點C作GD’的平行線交x軸于一點即為點F;第二步:計算,同上亦可采用函數(shù)法和相似法求解,解得E、F點坐標(biāo)分別為(三分之一,0)、(三分之七,0).
四、配套練習(xí) 1.如圖所示,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6,△ABE是等邊三角形,點E在正方形ABCD內(nèi),在對角線AC上有一點P,使PD+PE的和最小,則這個最小值為 . ![]() 2.如圖,等邊△ABC的邊長為6,AD是BC邊上的中線,M是AD上的動點,E是AC邊上一點,若AE=2,EM+CM的最小值為____________. ![]() 3.如圖,AB是⊙O的直徑,AB=8,點M在⊙O上,∠MAB=20°,N是弧MB的中點,P是直徑AB上的一動點,若MN=1,則△PMN周長的最小值為__________. 4.如圖,在菱形中ABCD,AB=6,∠ABC=60度,點M、N分別在AB、AD邊上,AM=AN=2,P是對角線BD上的動點,則PM+PN的最小值是 . 4.如圖,在菱形中ABCD,AB=6,∠ABC=60度,點M、N分別在AB、AD邊上,AM=AN=2,P是對角線BD上的動點,則PM+PN的最小值是 . 6.如圖,在矩形ABCD中,AB=5,AD=3.動點P滿足S矩形ABCD=3S△PAB.則PA+PB最小值為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