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源,《羅輯思維》的前知識策劃,江湖人稱「知識大秘」。不過,我更喜歡大家叫我“讀書人李源”。 讀書過程中,很多人面臨一個尷尬的情況:掙扎著打開一本書,可沒看一會就昏昏欲睡,好不容易啃完一本書,別說抓重點了,經常看到最后就忘了一開始看的內容。 其實這都是我們讀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5個方法,只要大家在讀書時實操一下,絕對能解決你記不住的問題。 學技能,必須配合案例 第一個方法是: 讀技能類的書,一定要記住重點案例,只記方法論是根本記不住的。 先說我大學時候的一次經歷。 為了準備研究生復試,我讀了不少關于談判的書,但是讀完之后這些書里提到的方法都沒辦法直接用在面試上,像什么表達崇拜,循序漸進,這些和我要去的面試一點關系都沒有。 每個人面試只有15分鐘,我怎么和教授們「循序漸進」呀? 談判溝通類、心理學和投資理財類的書,是現在市場需求特別大的一類書。這3類書都屬于方法書,雖然很好讀,表面上干貨滿滿,但這類技能書有很多致命的問題: 比如說: 第一,方法太細碎,不成體系,讀完了也記不住; 第二,所有的知識點好像都很重要,所以根本抓不住重點; 第三,每項具體的方法只有一句話,也沒有什么案例,所以根本就懶得去實操。 那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有一天,我翻到一本奧地利外交家梅特涅的傳記,發現整本傳記都在講一個道理:積極談判是制造一種局面,讓對方進入到你設定好的軌道,不給對方暴露自己弱點的機會。梅特涅用這個辦法,竟然讓弱小的奧地利主宰了歐洲的外交半個多世紀。 后來我就按照這個辦法重新思考面試的邏輯,核心就一點:不能給教授們留下任何提問專業問題的時間。 面試那天,進門后我就把自己本科期間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過的論文給每位教授遞了一份。他們都覺得挺神奇,追著問我這論文是怎么設計的?誰指導的?怎么本科生還能發核心期刊呢?而且注釋還都是英文、法文的,這也太奇葩了。 導師問其他同學的問題,都是些刁鉆的冷門問題,。但是我給導師們發了論文之后,他們問的都是和論文有關系的問題,我肯定都知道答案。 面試結束不久,我就接到了未來導師讓我跟著他讀書的電話。 這個經歷讓我整個讀書方法也有一次革命性改變,一段一段地讀,不如直接找經典案例,有一個案例,我給它提煉出心法來,問題就解決了。 串聯是最高效的記憶方法 最好的串聯方式是場景 下面我來說第二點,解決記不住的問題: 串聯是最高效的記憶方式,最好的串聯方式是場景。 這是我在大學期間發現的規律。大三那年我要準備出國,必須在不到半年時間里一次性通過GRE和托福考試。 那段時間剛好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收官,我把里面的單詞做了統計,驚奇地發現:居然涵蓋了90%的托福詞匯和將近70%左右的GRE詞匯。 這意味著,如果我把臺詞全都背下來,不僅過程不痛苦,而且我對這些單詞的記憶會非常深刻。 就是用這種方法,半年后我不僅正常完成學期課業,還把兩門英語考試通通搞定,在這個期間我還發了剛才說到的那篇核心期刊。在我們專業至少得博士才能發表這樣的期刊,因為用的全是英文、法文注釋。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記憶的本質是邏輯,串聯起來才記得住,否則根本就記不住,記住了也不會用。 要學方法不如直接跟領域大牛學 大家注意到一個現象沒有,市面上教你溝通的人,他們是溝通大師嗎?市面上那些特別暢銷的心理咨詢師他們家庭關系如何?那些經濟學大師,他們自己炒股業績如何?而且大家看到的很多市面上的方法書,都是編輯攢的書,可能一共就寫了半個月時間。 比如說市面上有本書叫《麥肯錫思維與工作法》,大家一看麥肯錫牛啊,買!這本書是本偽書,是中國的圖書編輯攢出來的。他們知道有人喜歡讀這種書,于是就大批量復制這種書。所以,要讀就得讀最好的。 比如說我們要學談判溝通技巧,大家為什么放著高手的經驗不學,非要死記硬背那些編輯攢出來的知識點來折磨自己呢? 比如說外交談判,除了我剛才提到的梅特涅,還有曾國藩的公子曾紀澤。在之前的大臣崇厚已經和沙俄簽訂了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的被動情況下,他臨危受命,在去和沙俄談判的火車上仔細研究了崇厚留下來的談判記錄,想出了一套組合拳談判策略。 他本著「不著急 慢慢談」的原則一點點死摳具體細節條款,前前后后持續了一年,到最后把崇厚出賣的利益幾乎全都要回來了。 大家想,跟著曾紀澤學談判溝通,把他做案例,配合著《談判力》來讀,有場景有故事有細節,還愁記不住嗎? 根據二八法則 一本書的精華只有心法 一個領域只有20%的是精華,他們占據了80%以上的重要性。 這個原則還有個變種,叫頭部效應。就是任何一個領域,也都只是頭部最重要,其他的長尾你可以忽略不計。用在讀書上同樣是如此。 下面我具體說說怎么做,包括3個步驟。 01 選書要有分別心 我們在選書、讀書的時候,得有分別心。 我們不需要快速地讀那么多書。泛讀的本質是檢索信息。與其讀那么多書,還不如學好搜索引擎,多聽一些關于書籍的視頻和音頻,甚至是讀書筆記。因為全書唯一有價值的就是那個論點。 讀書的意義恰恰在于重新理解經典好書。一般來說,我的讀書時間里會有30%的時間都花在選書上,因為選出好書來,才能確保自己不吃垃圾食品。 02 選書之前,先查作者 讀書的本質是讀人,讀書之前先查作者。 市面上大量的偽書,編輯攢的根本沒有作者的騙人的書,為什么還會有人買?就是不知道查作者。 讀書之前查作者,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在查作者信息的過程中看到一本書的核心論點。 現在很多書評文章都會介紹作者,順帶也介紹諸如作者什么書最好?書里面哪些章節最好?這些信息都能幫你清除讀書的障礙。 03 根據二八法則選重點 那什么是一本書的精華部分?其實就是核心思想,或者叫心法,以及由心法衍生出來的案例。 想要記住這種書,就得從案例出發,記住證明概念最核心的案例,然后花時間理解消化思考這個案例,之后順帶翻一翻其他的案例和招法就可以了。 所以,核心思想和經典案例,是一本書精華中的精華。 選書、精讀章節、精讀重點章節里的細節。這是用二八法則完成了三重篩選。三個20%相乘是多少?8‰。 我們精讀書,只需要精讀一個領域里面最精華的8‰就可以了。 用清單倒逼自己記憶 下面我來介紹最后一個方法: 就是把讀過的心法+案例再整合一下,整理一份終生受益的心法清單。要在讀書的過程中養成積累清單的習慣,倒逼著自己讀書。 我身邊很多高效精英人士都有這樣的好習慣,都是和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投資大神查理芒格學的。 芒格有一本暢銷書《窮查理寶典》,提到了自己那么多年投資不失誤的主要原因:他每次投資的時候手里都會拿著兩份清單:「靠譜清單」和「犯錯清單」。如果一個項目符合「靠譜清單」,他就重點考慮;如果一個項目具備了犯錯清單上面的特征,他就直接pass掉。 他的清單也就90多條,里面有心理學、生物學和經濟學相關領域的原理;有他自己犯錯的總結;有他從各種商業案例里面自己得出來的「心法」。 大家不要小看這份清單,它可是我們一輩子讀書的精華中的精華,我們一生不管是讀過幾百本書,還是上萬本書,最終的精華都凝聚在這份清單里面。 更新讀書方法,告別低水平勤奮 經過反復溝通和打磨,我和「在行一點」合作,將自己十幾年的讀書經驗濃縮成3周精華課程《高效閱讀特訓營》,幫你真正掌握這套幾乎可以用在任何書籍上的高效精讀方法。 (我的精讀體系) 這套讀書方法,源自于我閱讀10000本以上人文與社會科學專業書籍的親身實踐。此前我曾與在行一點合作音頻課《高效閱讀學習:將知識變成能力》,有超過20000人次參與,好評如潮。 (真實好評截圖) 在這21天的《高效閱讀特訓營》里,我將會手把手帶你點亮這些學習成就:
21天,139元 成為會讀書、讀書多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