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提出疑問,“看了很多書,還是感覺自己沒讀懂”,“看完就忘了怎么辦”,“買書很起勁,可打開兩頁以后就不想繼續看下去了”;這些其實說白了是一個問題,學習“姿勢”不對! 今天的文章會分享3塊內容: 如何讓自己愿意閱讀,不產生畏難情緒 如何進行高效閱讀 設計即時滿足和儀式感 確保在狀態最好時停止閱讀 對大部分人來說,閱讀最大的障礙是沒辦法堅持下去,可能買了很多書,但是都會堆在桌子上“落灰”。面對這一現象,你需要明白,閱讀是學習的一種,并不是平時看小說的消遣,沒有辦法即時獲得滿足和樂趣。 這里,就牽涉到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概念。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找來600多個四歲的孩子做了這個實驗:實驗一開始,發給每個孩子一塊棉花糖,并且告訴他們,如果不立刻吃這塊糖,過一會他們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作為獎勵。大人離開房間后,有的孩子立刻就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堅持了幾分鐘后吃掉了糖。 實驗人員跟蹤了這些孩子的發展軌跡,發現那1/3忍沒吃糖的孩子,長大后人際關系和學習成績,都比那些沒忍住的孩子更優秀。根據這一系列實驗,斯坦福大學教授總結出,那些善于“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控力更強,長大后更容易成功。 雖然延遲滿足很重要,但隨著人類社會和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可能越來越陷入到“即時滿足”的困境中,不能自拔。 其實,讀書就屬于延遲滿足的一種。我們現在從書中學習的知識,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或者當下就看到收益。因此,更多的人明明買了書,卻沒辦法讓自己讀下去,而是選擇了更多即時滿足的事,比如抖音、微博等娛樂類APP。 縱觀得到、混沌大學等知識付費類平臺,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平臺雖然也是學習類APP,卻也獲得了較大的用戶體量。這是因為,這些平臺在課程和流程的設計上,非常強調一件事——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也是即時滿足的一種。這些平臺通過打卡、班會、助教點評、優秀學員評比、給予精神獎勵等行為,給用戶以“儀式感”,將學習這一件延遲滿足的事,拆分成若干個即時滿足的步驟,并確保用戶實行。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不妨設置一些儀式感和即時滿足的獎勵,確保自己能夠不斷堅持學習下去。比如閱讀完一定量的書,給予自己一些獎勵;或者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學習。 另外,閱讀雖然不是一件很愉悅的事,但也千萬別讓它變成自己頭痛的難題。當計劃有變或者當下情緒不好時,不妨給自己放個假。讓閱讀永遠意猶未盡,在最精彩的時候戛然而止,這樣才能在下次閱讀時讓自己盡快進入情緒;而不是一提起閱讀,就產生負面的感受。 使用二八法則和思維導圖 進行精讀與泛讀 每一個行業的專著,都有無數本,就算是大牛推薦的書單,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想要讀完,短時期內也很困難。因此,讀書需要有2種方法:精讀與泛讀。 根據二八法則,一個領域內的書,我們只需要認真閱讀其中最頭部的20%即可。剩下的80%,有的圖書質量并不是很高,有的很多知識點都會有重復,只需要粗略了解即可。 精讀和泛讀書籍的選擇,其實非常簡單。可以綜合比較行業內網友推薦的各個書單,將重復率較高的書籍做精讀,其余做泛讀。精讀過程中,作者引用的其他書籍和期刊等,也可以作為泛讀的拓展材料。 一本書的閱讀,應該也是遵循二八法則,先泛讀再精讀。 在閱讀初期,對于一些較為大眾的書籍,網上已有思維導圖的,可以直接閱讀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沒有思維導圖的書籍,可以通過目錄,梳理出思維導圖,然后找到每一節的知識點和方法論,進行學習和整理。 在泛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閱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建立書本的知識框架和結構,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決定了,書中的案例、推導理論等不需要做過多了解,只需要有大概的印象即可,后續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再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這樣,一本書泛讀大約只需要3-4小時。 如果覺得先梳理思維導圖再學習所花時間較長,也可以閱讀豆瓣、亞馬遜等網站針對該書的書評。書本中最核心精華的部分,一般都在書評里。遇到新的概念,可以再使用搜索引擎等進行單個學習,這樣的泛讀所需時間更短,大約2小時即可完成。 復刻中學學習方法 案例+輸出現在依舊實用 針對需要精讀的書,并不是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即可,更多的是融會貫通,把書中的精華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一部分,這樣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 其實,精讀的方法,早在中學時候老師已經教過我們了。 在中學學習數學公式時,老師一定是先通過一個例子引入,然后帶出公式并講解,接下來則是通過大量的習題強化鞏固。其實閱讀也是一樣。 我們在閱讀到某一個知識點或者理論的時候,不是僅僅讀完或者記住就好,更需要做的是,從生活或者工作中尋找相應案例,試圖對這個觀點進行解釋or反駁。尋找例子的過程,就是中學時通過習題鞏固的過程。 李叫獸也分享過類似的學習經歷: 我在一本講神經心理學的書籍中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 “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句話如此之簡單,任何人看完、學習完甚至把它背得滾瓜爛熟都不會超過5秒鐘。但是我卻學了很多個小時。我問自己:“我遇到的那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呢?”如果不找出至少5個現象我是不會罷休的。 首先我想到了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這句話顯然比“小體積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因為上面說了“人的大腦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視覺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夠就是更加視覺化的信息。 接下來,作者通過不斷發散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試圖對這個觀點進行佐證。 既然這樣,還有哪些視覺化的文案?比如“能拍星星的手機”?“只融在口,不融在手?” 除了廣告文案,還有什么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 對了,“理論的傳播”本身就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啊!“只要抓住機會,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這句話早就有了,但是并沒有被大家掛在嘴邊。直到雷軍說了句“臺風口上,豬也會飛。”比起前面抽象的理論,這是更加視覺化的表達,自然容易朗朗上口。 哦對,說到“朗朗上口”,眾多的諺語也是流傳多年、朗朗上口啊,那么它們是不是“視覺化”的呢? 的確是的,諺語并沒有說:“同時實現多個目標” “敵人現在很害怕”“不要第一個出風頭”。 而是說:“一石二鳥” “敵人如驚弓之鳥”“槍打出頭鳥””? 李叫獸《為什么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 …… “爬行腦更喜歡視覺化的信息”,這句話如此簡單,1秒就能看完,但是用這種方法,即使看再多的書又有什么用? 書上可能會對理論舉例說明,但是那僅僅是別人使用理論解釋現象,并不代表你也可以用同樣的理論來解釋現象。 所以我在看書或者接觸任意一種信息的時候,一旦發現有價值的理論,總是問自己: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還有呢?還有呢?(一般要找到5個以上)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真正導致人與人之間知識水平差異的,往往并不是知識數量,而是知識之間的聯系。 李叫獸《為什么你看了很多書,卻依然沒有洞見》 我們在中學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類似的例子:這個題目我好像會了,但是給同學講題時,又磕磕絆絆;給同學講解過的內容,自己好像掌握的會更熟練一些。 其實,這就是輸出的作用。很多時候我們學習知識,僅僅是記住、了解了這個原理,并沒有深度掌握。而給同學講題,本質上是一種輸出。輸出對我們的知識掌握程度要求會更高,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給同學講解過的內容,自己好像掌握的會更熟練一些”。 十萬字的輸入,才能變成一萬字的輸出。我們平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強迫自己進行輸出,從而倒逼閱讀輸入和知識掌握。 對于很多人來說,寫讀后感是一件痛苦的事,但輸出其實并不是要寫讀后感。合上書整理一份思維導圖,給周圍朋友做分享,朋友圈發布簡短的感受,都是輸出的一種。 《教就是最好的學》。研究表明,當閱讀完的書籍給周圍人做分享時,書中的信息的留存率可以達到90%。 《培訓審判》 本書重新定義培訓專業人士的角色,并認為其影響力也要從培訓項目的開發和實施延展到業務本身。培訓效果的關鍵因素,并不是課程本身,而是項目實施后的后續強化措施。另外,本書提出的“陪審團”的設定,值得廣大培訓人學習和實踐。 《中國企業人才發展最佳案例》 本書集結了近年《培訓》采訪和報道過的優秀企業人才發展案例,同時整理了往屆中國人才發展菁英獎的部分獲獎項目,將近百個標桿案例匯集成冊,從系統篇、育人篇、方法篇、進階篇多維度展現。不僅包含了各名企的人才培養體系,還有人才培養案例、學習方法等,并通過進階篇三大模塊案例,為企業人才培養拓展新思路。 《才經》 人才是組織的核心,每個領導人首先應是一個人力資源專家。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人才決策既艱難,又費時,而且風險極高。一方面人人都意識到人才決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缺乏系統而實用的教育、培訓和資源。《才經》一書恰恰填補了這個空白。 本書主要介紹了從哪里尋找人才、如何甄選人才、如何培育人才以及如何激勵人才等,不僅適用于各層級領導,更適用于職業經理人和企業家們閱讀。 《企業大學手冊》 本書主要介紹了為什么要建設企業大學、如何設計和管理企業大學、企業大學最佳實踐和未來方向等。本書介紹了多個企業大學的案例,利于培訓人們找到適應當下公司情況的案例做參考。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每章由不同的專家執筆,觀點豐富,有利于開拓思維,但系統性有所欠缺,適合進階者閱讀。 《重構學習體驗》 培訓必須“以學員為中心”和“充分調動學員的參與”,但市面上的很多培訓脫離了受眾需求,浮在表面。本書認為,在職業培訓的過程中,不應該將知識講述給學員,而是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員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分析和解構學習內容,讓學員在自己原本的基礎之上對知識進行重新的建構。 本書不僅含有完整系統的承認學習方法論,也提供了實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具體解決方案。 《培訓管理者的實踐》 本書認為,我國的企業培訓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比如培訓需求界定困難、效果難以評估、培訓與業務脫節等,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企業對于培訓技術過分追求,從而偏離了對于培訓本質的思考。本書有涉及到一些培訓所需的工具、技術和方法,但根本目的不是傳授技巧,而是幫助培訓管理者建立培訓觀,發揮出培訓工具、技術和方法的真正效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