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的連結包括上肢帶骨的連結和自由上肢骨的連結。 (一)上肢帶骨連結 1.胸鎖關節(sternoclavicular joint)是上肢骨與軀干骨連結的唯一關節。由鎖骨的胸骨端與胸骨的鎖切跡及第一肋骨的上面構成,屬于多軸關節。關節囊堅韌并由胸鎖前、后韌帶,鎖間韌帶、肋鎖韌帶等囊外韌帶加強。囊內有纖維軟骨構成的關節盤,將關節腔分為外上和內下兩部分。關節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相適應,由于關節盤下緣扶著第1肋軟骨,所以能阻止鎖骨向內上方脫位。胸鎖關節允許鎖骨外側端向前、向后運動角度約20°~30°,向上、向下運動角度約60°,并繞冠狀軸做微小的旋轉和環轉運動。胸鎖關節的活動度雖小,但以此為支點擴大了上肢的活動范圍。 2.肩鎖關節(acromioclavicular joint)由鎖骨的肩峰端和肩峰的關節面構成,屬于平面關節。是肩胛骨活動的支點。關節的上方有肩鎖韌帶加強,關節囊和鎖骨下方有堅韌的喙鎖韌帶連于喙突。囊內的關節盤常出現于關節上部,部分地分隔關節(完全分隔關節的情況罕見),關節活動度小。 3.喙肩韌帶(coracoacromial ligament)為三角形的扁韌帶,連于肩胛骨的喙突與肩峰之間,它與喙突、肩峰共同構成喙肩弓,架于肩關節上方,有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的作用。 (二)自由上肢骨連接 1.肩關節(shoulder joint)由肱骨頭與肩胛骨關節盂構成,也稱肩盂關節,是典型的多軸球窩關節。近似圓球的肱骨頭和淺而小的關節盂,雖然關節盂的周圓有纖維軟骨構成的盂唇來加深關節窩,仍僅能容納關節頭的1/4~1/3。肩關節的這種骨結構形狀增加了運動幅度,但也減少了關節的穩固,因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對其穩固性起了重要作用。 肩關節囊薄而松弛,其肩胛骨端附著于關節盂緣,肱骨端附著于肱骨解剖頸,在內側可達肱骨外科頸。關節囊的滑膜層可膨出形成滑液鞘或滑膜囊,以利于肌腱的活動。肱二頭肌長頭腱就在結節間滑液鞘內穿過關節。關節囊的上壁有喙肱韌帶,從喙突根部至肱骨大結節前面,與岡上肌腱交織在一起并融入關節囊的纖維層。囊的前壁和后壁也有數條肌腱的纖維加入,以增加關機的穩固性。囊的下壁相對最為薄弱,故肩關節脫位時,肱骨頭常從下份滑出,發生前下方脫位。 肩關節正常穩定有賴于肩周圍肌的力量和完好的盂肱韌帶,但伴隨著有臂外展發生時,由于關節窩淺而易發生脫位。在這種情況下,肱骨頭壓迫關節囊的前下面并可能將其撕裂,關節囊在此處最薄弱、其他支持最少。 肩關節為全身最靈活的關節,可做3軸運動,即冠狀軸上的屈和伸,矢狀軸上的收和展,垂直軸上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臂外展超過40°~60°角,繼續抬高至180°角時,常伴隨胸鎖與肩鎖關節的運動及肩胛骨的旋轉運動。 肩關節的靈活也帶來了關節的易損,肩關節損傷的外科修復隨著新設計的人工替代物進展,治療效果也得到了不斷改善。無論是替換肱骨頭的半關節成形或包括關節盂在內的全關節修復,小心修復關節周圍肌腱、韌帶等是十分重要的。 2.肘關節(elbow joint)是由肱骨下端與尺、橈骨上端構成的復關節,包括3個關節: (1)肱尺關節(humeroulnar joint):由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 (2)肱橈關節(humeroradial joint):由肱骨小頭和橈骨小頭凹構成。 (3)橈尺近側關節(proximal radioulnar joint):由橈骨環狀關節和尺骨橈切跡構成。 上述3個關節包在一個關節囊內,肘關節囊前、后壁薄而松弛,兩側壁厚而緊張,并有韌帶加強。囊的后壁最薄弱,常見橈、尺兩骨向后脫位,移向肱骨的后上方。 肘關節的韌帶有: 橈側副韌帶(radial collateral ligament):位于囊的橈側,由肱骨外上髁向下擴展,止于橈骨環狀韌帶 尺側副韌帶(ulnar collateral pigment):位于囊的尺側,由肱骨內上髁向下呈扇形擴展,止于尺骨滑車切跡內側緣。 橈骨環狀韌帶(annular ligament of radius):位于橈骨環狀關節面的周圍,兩端附著于尺骨橈切跡的前、后緣,與尺骨橈切跡共同構成一個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纖維環來容納橈骨頭,防止橈骨頭脫出。幼兒4歲以前,橈骨頭尚在發育之中,環狀韌帶松弛,在肘關節伸直位猛力牽拉前臂時,橈骨頭易被環狀韌帶卡住,或環狀韌帶部分夾在肱、橈骨之間,從而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 肘關節的運動以肱尺關節為主,允許作屈、伸運動,尺骨在肱骨滑車上運動,橈骨頭在肱骨小頭上運動。因肱骨滑車的內側緣更為向前下突出,超過外側緣約6mm,使關節的運動軸斜向下外,當伸前臂時,前臂偏向外側,與上臂形成約163°的提攜角。肘關節的提攜角使關節處于伸位時,前臂遠離正中線,增大了運動幅度;關節處于屈位時,前臂貼近正中線,有利于生活和勞動的操作。肱橈關節能做屈、伸和旋前、旋后運動,橈尺近側關節與橈尺遠側關節聯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 肱骨內、外上髁和尺骨鷹嘴都易在體表捫及。當肘關節伸直時,此3點在一條直線上,當肘關節屈至90°角時,此3點的連線構成一個頂角朝下的等腰三角形。肘關節發生脫位時,鷹嘴移位,3點位置關系發生改變。而肱骨髁上骨折時,3點位置關系不變。 在臨床,肘關節后脫位最為常見,關節后脫位常合并尺骨冠突骨折。在外側脫位時,由于關節側副韌帶的附著和力量,常常合并肱骨內上髁撕裂。 3.橈尺連結 橈、尺骨借橈尺近側關節、橈尺遠側關節和前臂骨間膜相連。 (1)前臂骨間膜(interosseous membrane of foream): 連結尺骨和橈骨的骨間緣之間的堅韌纖維膜。纖維方向是從橈骨斜向下內達尺骨。當前臂處于旋前或旋后位時,骨間膜松弛。前臂處于半旋前位時,骨間膜最緊張,這也是骨間膜的最大寬度。因此,處理前臂骨折時,應將前臂固定于半旋前或半旋后位,以防止骨間膜攣縮,影響前臂愈后的旋轉功能。 (2)橈尺近側關節 (3)橈尺遠側關節(distal radioulnar joint):由尺骨頭環狀關節面構成關節頭,由橈骨的尺切跡及自下緣至尺骨莖突根部的關節盤共同構成關節窩。關節盤為三角形纖維軟骨板,將尺骨頭與腕骨隔開。關節囊松弛,附著于關節面和關節盤周緣。 橈尺近側關節和遠側關節是聯合關節,前臂可作旋轉運動,其旋轉軸為通過橈骨頭中心至尺骨頭中心的連線。運動時,橈骨頭在原位自轉,而橈骨下端連同關節盤圍繞尺骨頭旋轉,實際上只是橈骨作旋轉運動。當橈骨轉至尺骨前方并與之相交叉時,手背向前,稱為旋前;于此相反的運動,即橈骨轉回到尺骨外側,稱為旋后。 4.手關節(joint of hand)包括橈腕關機、腕骨間關節、腕掌關節、掌骨間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骨間關節。 (1)橈腕關節(radio carpal joint):又稱腕關節(wrist joint),是典型的橢圓關節。由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的近側關節面作為關節頭,橈骨的腕關節面和尺骨頭下方的關節盤作為關節窩而構成。關節囊松弛,關節的前、后和兩側均有韌帶加強,其中掌側韌帶最為堅固,所以腕的后伸運動首先。橈腕關節可作屈、伸、收、展及環轉運動。 (2)腕骨間關節(inter carpal joint):為相鄰各腕骨之間構成的關節,可分為近側列腕骨間關節、遠側列腕骨間關節和兩列腕骨之間的腕中關節。各腕骨之間借韌帶連結稱一整體,各關節腔彼此相通,只能作輕微的滑動和轉動,屬微動關節。腕骨間關節和橈腕關節的運動通常是一起進行的,并受相通肌肉的作用。 (3)腕掌關節(carpometacarpal joint):由遠側列腕骨與5個掌骨底構成。觸拇指和小指的關節外,其余各指的腕掌關節運動范圍極小。 拇指腕掌關節(carpmetacarpal joint of thumb),由大多角骨與第1掌骨底構成的鞍狀關節,為人類及靈長目動物所特有。關節囊厚而松弛,可作屈、伸、收、展、環轉和對掌運動。由于第1掌骨的位置向內側旋轉了近90°角,故拇指的屈、伸運動發生在冠狀面上,即拇指在手掌平面上向掌心靠攏為屈,離開掌心為伸。而拇指的收、展運動發生在矢狀面上,即拇指在與手掌垂直的平面上離開示指為展,靠攏示指為收。對掌運動則是拇指向掌心、拇指尖與其余四指尖掌側相接觸的運動。這一運動加深了手掌的凹陷,是人類進行握持和精細操作時所必需的主要動作。 (4)掌骨間關節(inter metacarpal joint):是第2~5掌骨底互相之間的平面關節,其關節腔與腕掌關節腔交通。 (5)掌指關節(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共5個,由掌骨頭與近節指骨底構成。關節囊薄而松弛,其前、后有韌帶增強,掌側韌帶較堅韌,并含有纖維軟骨板。囊的兩側有側副韌帶,從掌骨頭兩側延向下附著于指骨底兩側,此韌帶在屈指時緊張,伸指時松弛。當指處于伸位時,掌指關節可作屈、伸、收、展及環轉運動,環轉運動因受韌帶限制,幅度小。當掌指關節處于屈位時,僅允許作屈、伸運動。手指的收、展是以通過中指的正中線為準的,向中線靠攏是收,遠離中線是展。當手握拳時,掌指關節顯露于手背的凸出處是掌骨頭。 (6)指骨間關節(interphalangeal joint of hand):共9個,由各指相鄰兩節指骨的底和滑車構成,是典型的滑車關節。關節囊松弛,兩側有韌帶加強,只能作屈、伸運動。指屈曲時, 指背凸出的部分是指骨滑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