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公元407年,赫連勃勃自認實力不錯,便反秦自立,自稱天王、大單于,赦免境內罪犯,建年號為龍升,設置和任用百官,以匈奴為夏后氏的后代,故國號大夏,史稱胡夏,亦稱赫連夏。 作為一名匈奴人,他繼承了匈奴的兇殘,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以怨報德和積萬人頭顱為京觀。 京觀: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 除此之外,他對于改姓也十分熱衷,先把自己劉姓改成有顯赫且與上天相連之意的赫連,然后又以赫連是上天之尊,庶出宗族不可享受為由,命非嫡系子孫用鐵伐作氏,意為剛銳如鐵,皆堪伐人。。。。。。 立國之初,手下人紛紛上奏,希望以險阻堅固,山川肥沃的高平為都,定都以收民心。不過,赫連勃勃既然能從姚興手下建立大夏,其目光眼見必然與常人不同,他與眾大臣道:“卿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大業草創,士眾未多;姚興也是一時之雄,諸將用命,關中未可易圖。我若只固守一城,正適合其合兵攻打,敵眾我寡,勢必滅亡。如以驍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后,救后則擊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則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為我有。待姚興死,其子暗弱,徐徐收取長安,盡在我成算之中。昔日軒轅氏也曾有二十多年遷居無常,難道單是我一個人嗎!” 真是好大的口氣,竟然與軒轅黃帝作比,不過他的策略確實相當厲害,此后屢屢侵掠后秦嶺北地區,以至于嶺北的各個城門白天不敢打開,關中不得安寧。 姚興對此只能連連感嘆:“我沒聽信黃兒姚邕的話,才到了這個地步!”后秦國勢的衰弱,跟赫連勃勃的頻頻相侵,不無關系。 好事虛名!姚興這時候一定會想起苻堅,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苻堅被其父姚萇及慕容沖等人背叛的感覺。 劉裕南歸不過匈奴人雖然建了國家,但對劉裕而言,也就是小打小鬧,因為公元416年,劉裕揮師北上,直指長安! 之前講過大神崔浩,他認為,劉裕乃是一代豪杰,其才干遠勝慕容垂,當世無人與其爭鋒,力勸拓跋嗣持重再持重,盡量避免和劉裕開戰,拓跋嗣在吃了幾次虧之后便開始對崔浩言聽計從。 強大的北魏尚且如此,更別說涼州那幾個小國了,一個個噤若寒蟬,拼命示好。 西秦的乞伏熾磐甚至主動幫助晉軍打掃后秦的殘軍。 相比之下,北涼的沮渠蒙遜最是害怕,畢竟自己跟后秦一直交好,現在劉裕北上,搞不好順帶會找自己麻煩,這天,沮渠蒙遜聽說劉裕已經入關,心里不免又急又怕,此時正好有個叫劉祥的官在朝廷覲見沮渠蒙遜,大概是這人面帶春風,讓沮渠蒙遜大發雷霆,罵道:“你是不是因為劉裕入關了才這么高興?”隨后一刀把劉祥劈了。 赫連勃勃也一樣,畢竟劉裕不是一般人,他也不敢輕舉妄動,不過他跟崔浩一樣,都認定劉裕不會長住關中。 崔浩有句話說得好:“王猛治秦,其人堪稱苻堅之管仲;慕容恪輔佐幼主,其人堪稱慕容暐之霍光;劉裕平定桓玄禍亂,卻是司馬德宗的曹操!” 的確,這時候的劉裕已經是“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僅其一人便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兗、南兗、青、冀、幽、并、司、郢、荊、江、湘、雍、梁、益、寧、交、廣、南秦共二十二州,離登上帝位不過一步之遙。 不單單崔浩,天下人都知道劉裕要篡位了。 不過,崔浩把劉裕比作曹操,可是在北伐的這一年,劉裕已經已經五十五歲。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年過半百,在那個年代幾乎可以稱為老年了,大家都知道,劉裕寒門出身,早些年窮困,等娶了媳婦,又戎馬半生,如此以來,生兒育女,繁衍后代的大事便給耽擱了。 以至于在這個節骨眼上,其長子劉義符不過十二歲,次子劉義真更是只有十歲,這樣看來,即便劉裕要做漢臣曹操,他的兒子也沒有能力做成曹丕,這個時候要是還不趁著自己還能打,把皇位占了,等自己歸西,這半生征戰豈不是白白給他人做嫁衣? 而且,最關鍵的是,現在就算是司馬德宗肯退位讓賢,自己也不能馬上就接受,因為有民間讖言:“昌明之后尚有二帝!” 孝武帝司馬矅,小字昌明,讖言說晉室在司馬矅之后還有兩任國主。 人如何與天斗?劉裕深知這個道理,不過他心里也有打算,既然還有二主,那自己只有先廢掉司馬德宗,然后再立再廢即可。 不過要是如此一來,那必須要用大量時間,而此時遠在長安的劉裕,是斷然不可能把大把時間花在安撫北方上的。 正如崔浩和赫連勃勃所料,劉裕馬上就要南歸了。 此時劉裕雖然也想早日回京篡位,但畢竟關中新復,人心不附,且兼有各種勢力,他本人也想花上一年半載來好好整頓,可是,天不遂人愿! 明明可以掌控一切的老天爺,此時卻吝嗇得像個地主老財,一點時間也不肯給他。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十一月,南使北上:晉左仆射劉穆之因染惡疾,屢治無效,于當月初三日病逝,年五十八歲。 劉穆之,可謂劉裕之蕭何,穆之一死,劉裕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處境。 劉裕與劉穆之,任意一人坐鎮京師,朝廷上下,都是和氣生財,雖然反對劉裕的勢力還很多,暗流涌動,不過誰也不敢翻到明面上來。 但是如今,劉穆之病死,劉裕遠在長安,倘若其不趕緊回朝,就有被推翻的危險。即便他可以以長安為都,倚關中為基,再建一國,可是年逾半百的他,還有幾年活頭?且不說能不能再與四方梟雄爭戰,但就傳宗接代,都未必做得來! 劉裕來不及悲痛,經過一番思考,只能丟車保帥,讓年僅十歲的次子桂陽公劉義真留守長安,王鎮惡、沈田子、傅弘之、毛德祖等一干文臣武將為副,自己擇日回京。 聽到劉裕要南歸,三秦父老擁到軍門前流淚挽留道:“殘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 劉裕愴然嘆道:“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感謝諸位懷念故國的誠意,現在留下我的次子與文武賢才共同鎮守這里,愿你們能夠攜手共治。” 公元417年十二月初三日,劉裕以北伐諸軍思鄉為由,率軍從長安出發,經渭河東下,至風陵渡入黃河,再從汴水進淮河,繞中瀆水逆長江,返回建康。 大佬劉裕一撤,匈奴人赫連勃勃立刻開始搞事情。 他先派游軍截斷青泥關(峣關,在今陜西藍田縣城側)、上洛(今陜西商州)兩處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關隘,又派兵東塞潼關,絕斷水陸交通線,然后發大軍直撲長安。 不過,赫連勃勃沒有料到,即便他的大軍不發,長安城內也會內亂而破! 劉裕的敗筆:長安內亂的源頭這次北伐攻滅后秦,論功,首位當屬王鎮惡。 可是前面講過,晉將沈田子偏偏跟王鎮惡不對付,心里跟他暗中較勁。本來打算于堯柳生擒姚泓,以功蓋王鎮惡,可惜天不作美,姚泓最后還是拜倒在王鎮惡腳下,嫉妒讓人生惡! 劉裕既歸,沈田子立刻以謀反之罪私斬王鎮惡。 王鎮惡官比沈田子要大,沈田子為何以下犯上!? 我只能說要怪劉裕。 王猛身為一代良相,在關中的名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而作為他的孫子,王鎮惡自然就沾了祖父的光,良相之后,又立下戰功無數,如此一來,劉裕也是多少有些忌憚。 沈田子精準的把握主了劉裕的心思,在其南歸前夕,偷偷說道:“王鎮惡的老家就在關中,此人不可全信。” 此時劉裕一心只想回京多權,不加思索,就對沈田子說:“今留下你等文武將士精兵萬人,王鎮惡如果圖謀不軌,只能是自取滅亡。你們別再多說了。”為了讓沈田子放心,他又多說了一句:“鐘會之所以沒有作亂,是因為有衛瓘在。俗話說:'猛獸不如群狐’,你等十余人,何懼王鎮惡!” 正是這番話,白白折了大將王鎮惡! 正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裕既已委任王鎮惡鎮守關中,卻又與沈田子說這樣的話,借刀殺人,表露無遺。 沈田子既得此話,自然充分理解,還能一泄私憤,何樂而不為?很快就“衛瓘”附體,把尚未造反的“鐘會”殺了。 王鎮惡一死,長安城軍心大嘩,為穩定局勢,劉義真的長史王脩便斬殺了沈田子。 這一來,可謂亂上加亂。 小朋友劉義真自然是看不透這其中的枝枝葉葉,他認為:王鎮惡造反,沈田子殺他,這是個忠臣,而王脩又殺沈田子,分明是要學王鎮惡造反。 他立刻命人殺死了王脩。 王鎮惡真是冤。 這連續的自斷臂膀,使得長安城內人心惶惶,赫連勃勃的大軍殺來,城內的晉軍哪敢抵抗,擁著劉義真倉皇出逃。 由此,赫連勃勃昂然進據咸陽,關中郡縣全都俯首而降。 劉裕聽得此事,心中焦慮,馬上急派名將朱齡石去挽救局勢。 可惜朱齡石雖為名將,也難以力挽狂瀾,倉促中更被赫連勃勃擊敗,其本人被擒殺。 與朱齡石一同被害的,還有他的弟弟朱超石、傅弘之等,這一干精兵猛將,全部毀于一旦。 赫連勃勃將萬千晉軍將士的頭顱割下,堆積加固,筑成了一座高聳的京觀。 任誰也不會料到,聲勢浩大的劉裕北伐竟然是替赫連勃勃掃除障礙,爭做嫁衣! 劉裕登城北望,慨然流涕,欲再次北伐,可是,此時的他又去哪里尋找王鎮惡這般強將,即便有將,也實在組建不起同樣規模的大軍西入長安了。 哦。不對,有人料到了。 這所有的一切,都在崔浩的預料之中。 不久,劉裕受封相國、宋公、九錫。繼而縊死晉安帝司馬德宗,改立其弟司馬德文為帝,史稱晉恭帝。 公元419年,劉裕受封宋王,隨后迫使司馬德文禪位,在建康稱帝,史稱宋高祖武皇帝。 為了防止重現桓玄篡位的不成功經歷,劉裕將前朝舊帝勢力,全部斬殺,以徹底消除來自司馬氏的威脅。由此,他開了一個中國歷史上篡位必殘殺前朝皇帝、宗室的惡例,一直被沿用到五代以后。 雖然,劉裕北伐最終失敗,不過對于他本人而言,從長安回撤,無疑是成功的,之后爭權,登基,不足兩年,病重駕崩。若不是他及時從長安回撤,那他一生征戰,也許就啥也沒撈到了。 赫連勃勃與統萬城赫連勃勃占據了長安,便于灞上正式稱帝。 文武百官紛紛上書,希望老大可以都城遷到長安。 但是赫連勃勃搖了搖頭,與眾人說道:“朕豈不知長安乃是歷世帝王之都,土地肥沃,地勢險固!但晉人僻遠,并不能成為我們的禍患。魏國與我風俗略同,土壤鄰接,且從統萬到魏國邊境不過一百余里,我在長安,統萬一定危險。我留在統萬,魏軍絕不敢渡過黃河西上,你們就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赫連勃勃不虧是開國之君,這個見識與之前不肯建都一樣,實在高明。 他在長安置南臺,留兒子赫連璝據守,自己率軍退回了統萬城。 統萬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 當初立國時,赫連勃勃自認實力偏弱,擔心筑城定都后悔成為后秦集火的目標,所以采用游擊戰術,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后秦越來越弱,而赫連勃勃的實力越來越強,大破南涼禿發傉檀,并先后幾次擊敗后秦軍,掠得百姓十余萬戶,牛羊不計其數,早已不同往日。 匈奴人自忖后秦已無還擊之力,這才用叱干阿利做將作大匠,征發嶺北的胡漢各族十萬眾在朔方一帶修筑統萬城。 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 叱干阿利是個強迫癥患者,赫連勃勃選他作為大匠,實在是苦了千萬百姓。 他命人將砂、粘土、生石灰加水混合,制成硬度和粘度極佳的三合土,蒸土筑城,寸寸驗收,如果有一個地方能用錐子錐入一寸,就殺死筑這段的工匠,將其尸體混在泥土里當成建筑材料用。 “於是延王爾之奇工,命班輸之妙匠,搜文梓于鄧林,采繡石于恒岳,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瑰寶,親運神奇,參制規矩,營離宮於露寢之南,起別殿于永安之北。高構千尋,崇基萬仞。玄棟鏤榥,若騰虹之揚眉;飛檐舒咢,似翔鵬之矯翼。。。。” “高隅隱曰,崇墉際云,石郭天池,周綿千里” “華林靈沼,重臺秘室,通房連閣,馳道苑園” 為修建這城死了多少人早已不可考,但此城確是堅硬如鐵! 聽說劉裕已建宋代晉,赫連勃勃就給統萬城的南門起名為朝宋。 是為宋國朝拜大夏國,可從此門入。 另外三門分別叫:招魏、服涼、平朔。 即招降北魏、征服西涼、掃平朔方。 心是夠大的! 叱干阿利的筑城方案讓赫連勃勃極為贊賞,,覺得這個人非常的忠心,隨后又命令他負責監督工匠制造兵器。 如此一來,工匠們又一次遭了罪,因為叱干阿利的驗收方案,依然還是用人命來檢驗:若是造的弓箭射不穿鎧甲,便斬弓箭匠;若是射穿了,便斬鎧甲匠。 在這種近乎屠殺的壓迫下,大夏國的兵甲可謂精良至極,而在這里面,最負盛名的當屬一批百煉鋼刀,為龍雀大環,名“大夏龍雀”。 赫連勃勃生性殘暴,好殺嗜血,視民如草芥,根本不把這些工匠的性命放在心上。 其每次征伐戰勝,必積尸為京觀,號為髑髏臺。 他常常手提弓矢刀劍登上統萬城,心中每有不快,就親自殺人泄憤。 群臣中如有偷眼看他的,就剜其眼睛;如有隨便發笑的,用刀割裂他的嘴唇;有直言犯諫的,先割掉舌頭,再斬下頭顱。其殘忍狠毒,直追石虎和苻生。 某日,他征召隱士、京兆人韋祖思。韋祖思見了這個嗜血魔君,自然恭懼過甚。 赫連勃勃大怒道:“我以國士征你,你卻把我當作異族來對待。你平素清高自傲,見了姚興從來不叩頭,今天為什么要向我叩頭?我有那么可怕嗎?娘的,我還沒死,你就不把我當作帝王;我死后,你們這些弄筆桿子的,還不知要把我作踐到何種地步呢!”一劍捅死了韋祖思。 對于赫連勃勃的暴虐行為,崔浩給拓跋嗣的建議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既然現在夏國兵強馬壯,那我們就不用跟其相爭,不用多久,這個看似強大的夏國就會衰敗下來,咱們魏國真正要提防的還是南面的宋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