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對0-3歲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安全感。 《游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說,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在想起父母的時候,耳邊會響起一個聲音。這種聲音可以給孩子帶來溫暖、安全和平靜的感受,并幫助他度過各種困境。 這個聲音,就是“內化的安全感”。它并不是一夜之間就能產生的,而是我們無數次滿足孩子的需求、撫慰他的情緒、讓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結果。 研究表明,0-3歲時,來自照料者的擁抱、微笑和安撫,轉化為嬰兒的神經元活動,并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嬰兒大腦的發育。 正是這種照料者和嬰兒之間的依戀關系,幫助孩子形成了維持健康情感關系的能力,影響到孩子成年后的人際、感情狀況。 陌生情景測驗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為了觀察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類型,做了一個著名的陌生情境實驗。 在一間有單向玻璃的小房間中,安斯沃思設置了8種不同情境的實驗,來觀察100個12-18個月大的嬰兒,在有陌生人接近時的不同反應。 最終,安斯沃思發現,媽媽和嬰兒之間有三種主要的依戀風格:
并得出結論,不同的依戀類型,分別決定了孩子成為什么樣的成年人,建立什么樣的人際關系。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進一步發現,從長遠來看,擁有安全依戀的孩子,在社交、情感、認知,甚至是健康狀況方面,都會表現得更好。 這是因為,如果在0-4歲時,孩子給出的信號,總是能得到媽媽及時穩定的回應,他就會慢慢知道,當自己想要什么樣的回應時,應該發出什么樣的信號。 這種“內在工作模式”,會影響到成年后與老師、朋友的互動。因此也可以說,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和早期他和他媽媽的關系,有很大關系。 安全依戀讓孩子更大膽獨立 20世紀50年代時,哈洛找來和人類有94%相似基因的恒河猴,做了著名的一系列實驗,最終證明了觸摸、運動和玩耍,才是母愛的本質。 在這些實驗的基礎上,哈洛又做了一個實驗: 他在屋子里放上積木、折紙、毯子等小猴子愛玩的物品,同時又設置了三種不同的情景:
結果發現,在房間里有鐵絲媽媽和只有它自己時,小猴子會抱著頭縮在墻角,對屋子里的玩具一點兒不感興趣。 但是,當絨布媽媽出現在屋子里時,小猴子會緊緊抱住媽媽,然后去碰一下周圍的玩具,再迅速回到媽媽懷里。最后,小猴子會大膽地去玩玩具。 實驗結果證明,正是來自母親的懷抱、撫慰和及時回應,讓孩子變得更加大膽和獨立,更能勇敢地探索新的人際關系和自然壞境。 在這個過程的不斷重復中,孩子開始內化父母提供的安全感,獲得自我安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立行動的自信心。 安全依戀能幫孩子調節情緒 還記得嬰兒期最常玩的“躲貓貓”游戲嗎?看不到媽媽時,孩子著急尋找;看到媽媽時,孩子咯咯大笑。這個經典的依戀與分離游戲,告訴我們: 在高質量的、正向的、充滿信任的關系中,只要看到媽媽回來了,孩子就可以從任何的負面情緒中很快恢復過來。 哈洛的恒河猴實驗,也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在第一次實驗中,鐵絲媽媽胸前綁的有奶瓶、絨布媽媽沒有奶瓶。只有喝奶的時候,小猴子才會靠近鐵絲媽媽,其他時間都窩在絨布媽媽懷抱里。 在第二次實驗中,鐵絲媽媽和絨布媽媽都有奶瓶,但是它們各自養大的小猴子,卻在感覺到危險時,表現出了非常不同的行為: 鐵絲媽媽養大的猴子,蜷縮在地板上,抱著自己左右晃動,甚至會發出恐怖的尖叫,而不會靠近鐵絲媽媽。 而絨布媽媽養大的猴子,會第一時間跑到媽媽身邊,緊緊抱著絨布媽媽。 這個實驗表明,在嬰兒期通過擁抱獲得的安全依戀,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應對壓力的方式,和情緒調劑的能力。 現代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說過,媽媽是孩子的“心理組織者”。 換句話說,父母的及時回應,能為孩子調節情緒。而在這種遇到壓力、釋放壓力的過程重復中,孩子會慢慢發展出自己處理各種情緒的能力。 安全依戀讓孩子學會社交互動 當蹣跚學步的孩子摔倒時,我們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孩子摔倒時,第一反應不是哭,而是看爸爸媽媽臉上的表情。好像是在通過這種非言語信號,來確定自己的受傷情況和該有的反應。 如果父母臉上表現出緊張和痛苦的表情,孩子也會跟著哭出來,因為覺得自己傷得很嚴重;如果父母換成擁抱和同情的表情,孩子就會知道,自己雖然受傷了,但馬上就會好起來。 媽媽對孩子這種穩定、及時、正向的回應,也是孩子將來人際交流的基礎。 安斯沃思在陌生情境測驗之后,也總結過安全依戀對孩子的互動關系影響: 0-3歲時,孩子會觀察父母的表情,感受父母的觸摸和氣味,模仿父母和其他孩子的行為,這種社交互動,讓孩子獲得快樂。而且,跟父母越是親近,嬰兒就越是快樂。 之后,有安全感的幼兒,會和其他人建立友誼,形成強烈的情感互動聯系。熟人、朋友和老師,都會提供不同的社交和情感互動機會,正是這種方式,孩子開始和更多的人建立健康的情感關系。 相反,國際公認的權威醫學博士D. Perry說,如果孩子在兒童早期沒有建立安全依戀,很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不在乎老師或父母的關注,而且在傷害他人后不會表現出悔意,更可能出現暴力行為,難以教導。 安全依戀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經提出過非常著名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理論,他認為,從嬰兒期到老年,一個人一生要經歷8個階段。 其中在充滿信任矛盾的0-2歲嬰兒期,和充滿獨立矛盾的2-4歲幼兒期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 而這個階段,父母有沒有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和細心照料孩子的感受,也會極大的影響到孩子的信任、樂觀、自信和堅毅。 比如在0-2歲時,如果孩子的需要能得到及時滿足,這讓孩子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 如果父母能持續支持孩子的發展需要,孩子就會逐漸養成自信心和獨立能力,甚至也能更好地應對壓力、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擁有更強的領導力、與父母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更好等。 結束語 過去流行的延遲滿足法,不能養出開朗獨立的孩子。 相反,是來自父母的溫柔觸摸、及時回應和細心互動,才會養出開朗自信、獨立樂觀,社交能力強的孩子。 就像《游戲力》的作者勞倫斯·科恩所說,把孩子的需求之杯蓄得越滿,孩子就能走得越遠。 想讓孩子獨立自信,不是直接推開孩子,而是每一次輕推他走向獨立的時候,都要用更多的時間去擁抱他、撫慰他,滿足他對安全感的需求。 對0-3歲孩子來說,培養他們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
|
來自: 萍水相逢acxdz8 > 《國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