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真人 弟子:師傅,請問練吐納后,不是頭痛,反而是胸口痛,不知道是否哪里操作不正確? 師父:如果是胸口痛,在正口是胃不好,在正中偏左是呼吸系統不好,屬于病理調整,屬于正常調理。 弟子:差不多是兩乳正中,透到背后去。 師父:那是胃不好,一般是有輕度胃炎或胃潰癢及胃寒,如果是從后背疼過來的,那就是你后背胸椎處受過涼,屬于正常的機體病理調整。 弟子:另外,好像是練了之后才有感冒現象,喉嚨不太舒服,我算是感冒還是因為吐納后才有的? 師父:吐納不會讓你感冒,多數是你正好趕上了。 弟子:請問好像是命門附近有股熱熱的往前跑,或是肚臍有股什么往外跑,這個也是正常嗎? 師父:屬于正常。 弟子:初次吐納會感覺氣悶啊。 師父:感覺到氣悶的原因,是你沒有好好仔細的看好吐納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吐納要求的是自己一定要先找到那個讓自己舒服的吸氣和吐氣長短及速度。 你說的這種氣悶的情況,就是你吸的到底了或者吐的到底了,要不就是你吸的太緩了。體質略好一些的,吸時就比正呼吸要略長和急一點,吐的時候也比吸時急一些。體質一般的,吸時就比正常呼吸要略短和略緩一點點,吐的時候也比吸時急一些。 這個呼吸快指的是比正常呼吸快一點,然后你在這之間多試試,找找感覺,找到自己的舒服的吸吐的長短和速度,適合自己的長短和速度才是最好的。 再有,一定要明白吐納會漸漸改變一個人的氣息的強弱和腦容氧量的大小,越練氣息就會越有長進,比以往越強,腦容氧量就會越多。這里要講的就是這個腦容氧量,因為有很多原本腦容氧量少的人,這種人多數是有睡眠障礙,就是因為腦容氧量少,血液供給大腦的氧氣少,所以大腦活動力度就弱。 練了吐納后,腦容氧量就會增加,同時腦血管中的含氧量也會增加,這時會加強腦血管的輕微活動力的提升,這個對調整睡眠很差的人的情況,是非常有好處的。人的腦容氧量高了,思維就會變的更活躍,就能供得上大腦活動的氧量,這時候人就會變得更聰明了。 弟子:呼吸轉換時,是否需要停頓? 師父:呼吸轉換時,一般都有一個小的停頓,因為勢到弱時等于停,這個停頓一般就是稍停,就是一個換氣的過程,不需要克意的去停。 等吐納修習的時間長了,你的肺活量就會變大,氣息也會變強,由肺進入身體的氧氣及其它氣體也會增加。僅僅進入身體的氧氣的增加,就可以增加身體機能活力很多了,天長日久下去,對身體機能的良性改變,就可想而知了。 弟子:呼吸比較快時,并不會頭痛,但是會其它不舒服,類似運動過度后筋骨疼痛,這是否表呼吸過度了? 師父:肺經是一帶帶百脈,正是因為這個功能,才能用吐納這個方法,通過肺經來清洗身體百脈。在行動之時有各種反應,基本上都機理調整反應,但要是出現頭暈腦脹,那就是你吸吐到底了或是速度過緩或過快了,應該好好調整,找到對于你自己來講那個舒服的狀態即可。 弟子:只要不是頭暈腦脹,其余的變化都算是調整身體機能是嗎? 師父:在行功時出現這些狀況,基本上都是調整的情況。 打坐守一入靜、吐納,都會有各種感覺,請下載子午訣,打坐相關及注意事項,注意事項里講了行功時會出現很多反應,是屬于正常的。 弟子:呼吸的念是否從頭到尾都需要,比如這次呼10次吸10次,是否每次都要念出現還是直接關注呼吸即可? 師父:找到自己舒服的吐納狀態了以后,練上一小陣子,然后就要帶入意念,吸時吸入清新之氣,吐時吐出身體病氣。 弟子:這個意念一旦帶入就要一直帶入嗎,還是只是初始帶入,之后就不用了? 師父:這個在初時是要帶入的,習慣了走順腿了,你不帶入,它也這樣想的,以后就可以不用了。 弟子:所以,每次當帶入意念時,就切實帶入,之后就關注呼吸,不用刻意,是吧? 師父:是的,你很聰明。外修吐納是為了內修吐納打基礎的,這個基礎,一是要讓修者頭清腦明、身體肌活,二是要讓修者種念,種念種的就是這兩個念:一念清新,一念吐病。當修練到腦容氧量高了,就必然會頭清腦明,當修練到肺容氧量高了,就自然會身體肌活,等這些完成了,就能進行內修吐納的修行了。等你們練到氣如龍的時候,那才是外修吐納小成的時候呢。 弟子:檀中發沉,左側至腎上不通的感覺,是在自我調理嗎? 師父:這種情況一般是自我調理,有一種方法就以試出,就是拔罐,左右身體相應部份都去拔一下,看看是不是左側拔的顏色深些。 弟子:感恩師傅,我就是氣短,平時鍛煉少,用力動幾下就喘大氣了,這個功法對我應該有很大幫助。 師父:你這種情況多數是肺活量太少,肺活量小的人一般腦容氧量也少,多數都容易有睡眠障礙,修這個是很好的調理方法。 弟子:請問吐納結束需要所謂的收功嗎? 師父:不需要收功,只需要修完,慢慢緩神一下,回復到正常狀態即可。 弟子:我感覺跟呼氣時檀中穴附近沒有放松有關,有意想一下松一下就好一點,呼氣時要放松嗎? 師父:不需要去管其它方面的松還是緊,只需要去管你的吐和吸的意念就是了。修習時間長了,就能達到不去管其它的感覺了,當你在感覺其它的感覺時,其實就是你的意念出小差了,越想越出小差,不想它就是了,不管它就是了,習慣成自然。 還有當外修吐納練習到一定程度了,你感覺自己的大腦和氣息增加很多了的話,這時候就可以用逆腹式吐納了。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增強的狀態,就最好不要用逆腹式吐納,因為修行講究次第的,下正常腹式吐納的進出氣要少,更容易被當下的大腦及身體接受這種逐漸的改變,而逆腹式吐納進出的氣要多的多,不容易一開始就被更好的接受。這里之所以我要講,就是因為可能有的道友,如果能達到大腦身體適應了,就可以更深一步的進入逆腹式吐納了,所以外修吐納分為正常腹式吐納及逆腹式吐納兩個次第。 吐納好了,能達到形象的一種狀態,就象你一吸氣,能把氣吸到無數的樹根根須中一樣;當你一吐氣,就象把一棵樹的所以樹根根須同時拔出來一節一樣。這無數的樹根根須就是身體里的經脈,大大小小的經脈網絡,意念所到皆可拔動一節,但這是內修吐納里感應,外修吐納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感應的,最多也就是感覺某一根經絡有這樣的感應或是某一個氣穴有這樣的動感。 對于有很多深入經脈的病理,都會有較好的調理做用。外修的時候,一般是很難拔出腳下的感應,因為多數是坐修,如果是站修或是正坐椅子上,那就能,坐修一般能感應到腿部,這是常見的。 弟子:腳下是指腳心有進出感嗎? 師父:是啊。這是因為有人問我才講,如果在過去師傅都是不會講的,基本上只是一句話,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哪來那么多想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吐納也和守一是一樣的,要念頭集中專注,當你一去想身體的感覺的時候,其實你的念頭就出小差了。吐納是命功,但修到后期就是以命修性,基本上就成了性功了,這就是氣功吐納和道家吐納的區分。 所以這里面就有一個區別,就是道家重意守,這個意念不能亂飛。你要守吸時清新就守這個清新,要守吐時吐病就守這個吐病,其它的就算發了癢麻漲等的事,也要做到發生就發生了唄,根本不去管它,還想著吸和吐,這就是意守。 弟子:師傅,我雙盤先右腳盤到左腿,然后左腳盤右腿的時候,左腳老是掛不住溜下來。 師父:不用去管它,修行即是修心,這些都是外物,不需要著意的,舒服為原則,如果你肉身不舒服,你的心就靜不下來啊,最好是在心情和環境好的時候練。 弟子:呼出的有時是涼的,有時是熱的。 師父:是正常現象,就象中醫調理燥寒濕一樣,一般存在肉骨經脈里的氣有燥寒濕,出來時,一般是以意感的形式出來的。比方說,一個人肺經寒,他感覺自己吐出的氣都是冷的,這就是意,但如果你在他嘴前面放一溫度計,就會發現他感覺著是冷的氣其實是熱的,這就是意。醫學上所說的寒入骨髓,并不是說這個骨頭溫度是冷的了,而是說的意,也可以講是這個寒是以另一種不影響骨頭實際溫度的形式存在的。 弟子:請問練時的不舒服或許會持續一段時間,需要用醫學調理嗎? 師父:如果較為嚴重的,建議去醫院查查,因為并不是你的練功的時期,就一定不會得其它的什么病。 道家命功都要注意意守,記住外修吐納的一切行功、意守,都是為了內修吐納打基礎的。氣息的強深是需要次第的,是需要一點點增加適應的,需要一個過程。 弟子:我早晨騎車時也吐納幾下,上班累了也吐納一會,晚上才有一點時間。 師父:當修行成了習慣了,就有時間了。 弟子:呼吸時不可以有聲音,是嗎? 師父:呼吸時可以有聲音,但不需要去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