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 骨骼肌總體特點 2 相關主要肌 3 姿勢評估 骨骼肌 概述 1 骨骼肌是唯一受意識控制的隨意肌; 2 骨骼肌有時也可有不自主運動,如反射,無意識的骨骼肌運動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機制; 3 骨骼肌有條紋,興奮時產生強烈、迅速的收縮,較易疲勞; 4 骨骼肌纖維排列成束,并有結締組織加強, 肌強烈收縮時,結締組織對肌纖維有保護作用。包裹肌的結締組織會聚成肌腱,并附著于驅使其運動的骨。 圖來源于《解剖列車》 分類:按照纖維類型 1 骨骼肌細胞稱為肌纖維,大量肌纖維成束排列在一起以完成特定功能; 2 纖維類型不僅與各自解剖有關, 而且與三磷酸腺苷(ATP)獲能方式有關。這些因素反過來影響這兩類肌的收縮速度。
3 兩種類型肌纖維存在于所有的骨骼肌中; 4 以紅肌纖維為主的肌稱為姿勢肌,具有高活性、易緊張、縮短的特性,如胸小肌; 5 含白纖維多的肌稱為時相肌,具有傾向變弱和和松弛的特點,如臀大肌。
骨骼肌失衡的因素 1 包括薄弱因素和緊張因素,其中,肌緊張時肌力失衡的關鍵因素; 2 肌張力的維持因素:肌肉本身軟組織黏彈性和肌肉可收縮結構的激活程度,前者病變:肌肉黏彈性改變,靜息狀態下即變短,表現為肌肉緊張,僵硬,失去柔韌性或伸展性,原因可能是參與收縮的肌纖維變短或肌內結締組織筋膜攣縮。后者病變:收縮能力改變,肌張力增加,可以影響大多數肌纖維,或僅僅影響觸發點處的少量肌纖維,表現為真正意義上的肌肉收縮性增強,如痙攣性斜頸
圖片來源:《骨骼肌肉功能解剖學》 相關主要肌 1 脛骨前肌 起點:脛骨外側面 止點:內側楔骨跖面、第一跖骨底 功能:使足內翻,踝背屈 神經支配:腓深神經 2 足底肌 3 趾長伸肌 起點:脛骨外側髁、腓骨近端和小腿骨間膜 止點:分為四個獨立的肌腱,依次止于第2~5趾中節及遠節趾骨背面 功能:伸展第2~5趾的跖趾關節和趾間關節,背屈踝關節和使足外翻 神經支配:腓深神經 4 足母長伸肌 起點:腓骨前面中部和小腿骨間膜 止點:第一遠節趾骨底背面 功能:伸展第一跖趾關節和趾間關節,使踝關節背屈和足內翻 神經支配:腓深神經 5 趾長屈肌 起點:脛骨后面中1/3 止點:第2~5趾遠節趾骨底 功能:屈踝關節、屈2~5趾 神經支配:脛神經 6 腓腸肌 起點:(內側頭)股骨內側髁后部、(外側頭)股骨外側髁后部 止點:跟骨后側 功能:屈膝、使踝跖屈 神經支配:脛神經 7 比目魚肌 起點:脛骨、腓骨和骨間膜的后表面,脛骨比目魚肌線 止點:跟骨 功能:跖屈踝關節、防止站立時脛骨向前傾斜 神經支配:脛神經 評估 踝關節背屈 1.評估方法:側面觀察踝關節 2.解剖學分析:踝關節背屈角度增加,其原因可能是站立時膝過度彎曲,或脛骨前肌縮短;踝關節背屈角度減少,其原因可能是股四頭肌縮短(膝關節過伸)。
圖來源《姿勢評估與解剖學分析》 扁平足和高足弓 1.評估方法:側面觀察足弓 2.解剖學分析 從動態穩定角度分析,扁平足提示脛骨后肌,足底肌被延長,腓骨長肌,腓骨短肌短縮;高足弓提示足底肌短縮。
足內翻和外翻 1.評估方法:后面觀察踝關節,正常內外踝關節(同一只腳)不等高,內側踝通常會比外側高。但是,左腳的外踝應該與右腳的外踝同高,左腳的內踝應該要與右腳的內踝同高。 2.解剖學分析 足外翻時,距骨和跟骨向內側傾斜,內踝高度會比正常時位置高,外踝高度比正常時位置低,提示可能脛骨后肌、足母長屈肌、趾長屈肌和脛骨前肌延長,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和小腿三頭肌短縮。 足內翻時,距骨和跟骨向外側傾斜,內側踝位置較正常時位置低,外側踝位置則較正常時位置高,提示腓骨長肌,腓骨短肌,趾長伸肌和長伸肌延長,脛骨后肌、足母長屈肌、趾長屈肌和脛骨前肌短縮。
足內八字和外八字 1.評估方法:由后方觀察腳背外側范圍。觀察的腳背外側范圍越大,其足部朝外轉的程度也越大(外八字);反之,為內八字。 2.解剖學分析 腳的位置與髖關節、脛骨的位置有關。足部內八字站立,提示髖關節內旋或(和)脛骨內旋;足部外八字站立,提示髖關節外旋或(和)脛骨外旋 足內八字的解剖學分析[髖關節內旋或(和)脛骨內旋]
足外八字的解剖學分析[髖關節外旋或(和)脛骨外旋]
坐姿時評估踝關節 1.評估方法:觀察或詢問患者,坐姿是否將雙腳盤旋在桌腳上(足外翻)或足下垂 2.解剖學分析 將雙腳盤旋在桌腳上提示踝關節外翻,其原因可能為腓骨長肌,腓骨短肌和小腿三頭肌短縮。坐姿時,屈膝狀態,腓腸肌不在張力位,發力不足,因此若出現足下垂,提示可能比目魚肌短縮。 圖來源《姿勢評估與解剖學分析》
姿勢評估微課和書籍 1 購買《姿勢評估與解剖學分析》書籍,掃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