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線的那頭,飽受風霜,我在線的這頭,享受春光;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念著我四季如春,我在南方的艷陽里,想著你大雪紛飛。如果冬夜之前來得及,我要45∠仰望你,我的黑河大兄弟……如果所有土地連在一起,我們還是不能再相聚! 說到這,想必各位大神知道這期該聊什么了——黑河-騰沖線(胡煥庸線)。為什么聊了三期關于地理分界線的話題,重要,非常重要,這些地理分界線并不是人設的劃分,而是對區域地形、氣候、人文環境的客觀呈現。 數據支撐起的人口地理分界線上個世紀30年代,胡煥庸先生在《地理學報》上發表了《中國人口之分布》,第一次用等值線的方法,繪制《中國人口密度圖》。胡先生在文中著重分析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特別是我國東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鮮明對比。 我國東南部地狹人稠,而西北部地廣人稀。這是人所共見的。文章通過分析對比,找出一條可以顯示兩側人口稀密懸殊的明確界線,那就是自黑龍江之璦琿(愛輝即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騰沖的直線。 胡煥庸1935年繪制的黑河-騰沖線(胡煥庸線) 根據先生當時的分析,在此線之東南,全國36%的土地,養活全國96%的人口。反之,在此線之西北,在全國64%的土地上,只有全國4%的人口。這就是說,同全國平均密度相比,東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僅及其1/16。在二者之間,平均人口密度成42.6:1。 胡煥庸1935年繪制的黑河-騰沖線(胡煥庸線),在此基礎上列出比對數據 現今胡煥庸線兩則數據比對 思維縝密的地理迷可能看出,上面兩圖的不同,還有數據上的差異。二戰后,國民政府承認外蒙獨立,具體來龍去脈以后再聊。雖然海棠葉成大雄雞,線兩則比對數據也出現變化,但胡煥庸線依舊一動不動,就在那里,等著你! 孔雀東南飛 財富東南聚。地區用電量、路網運輸情況、區域燈光圖等數據都能直接反映出經濟的活躍性和財富的集聚度。 NASA的夜晚燈光圖 很有意思的是在上圖中,我們可能會疑惑印度的夜晚燈光數據,這方面大家可以結合印度的人口分布及地形情況就能明白,具體的下期可以捎帶說一下。 高鐵線路規劃與人口密度疊加 春節期間人口遷徙流動圖 城市航班集聚圖 從圖表及地圖數據來看,區域地理地形會影響到人的活動空間及頻次,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與自然地理分割線吻合,從而進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線。這也就產生了經濟活動、財富集聚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類活動。其實這類地理分割線是人口、經濟分布不均勻的線,也是劃分繁華與寂遼的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國家都被這條線分割成兩塊。 同樣是NASA的夜晚燈光圖,美國也是這樣 整體來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該國經濟發達地區,如日本的東京、大阪,美國的紐約、洛杉磯,歐洲的倫敦、巴黎等。人口的遷入對于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況,便能了解哪里經濟更活躍、更有活力。 人口地理分界線的成因及未來關于胡煥庸線兩側這么大的差異,胡先生曾提出三個原因: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其中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最大,尤其是氣候。 洋流
全球局部NPP分布圖 凈初級生產力(NPP),直接決定了區域土地能夠產出多少糧食、供養多少人口。從上圖可以看出,整個我國中緯度地區東南是最豐饒的,但是NPP高不一定能轉化為農業生產力,農業開發還要考慮地形。高原和多山的地形顯然不適合農業開發,所以我國華南地區雖然NPP很高,但在古代卻只是荒蕪之地。要開發農業,最好是大面積的平原區,特別是沖積平原。 華南地形 華北大平原 所以說地球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大系統,各個子系統相互交叉,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活動空間。在相對穩定的社會形態下,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受制于區域緯度、地形地貌、環境氣候及人文科技等因素。 作為構建生產力核心要素的人和物,在當前工業文明及后現代文明下,人類科技樹與自然資源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而西部地區作為能源、礦物資源豐庫,在而這一點上,無疑將顯得越來越重要。 讀懂了這條線,似乎也就讀懂了背后的中國,這條線也會成為研究人員、投資人和企業家們最關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線。更重要的是決策者需要清醒的意識到,未來隨著城鎮化進一步發展,人口虹吸效應的放大,西部大開發面臨的挑戰也就更加嚴峻。如何突破人口、經濟上東西困局,推動區域更加科學的協調發展,使每個城市都能成為安居的樂土,處理好能源、水、霧霾、生態等問題,這才是我們對這條線的正確解讀方式。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千百年前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若干年后是不是這樣,誰知道呢?但可以知道的是無形的線總會存在,并左右著我們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