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而篇第一·一一(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錢穆譯】先生說:“父親在,做兒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該看他行為。在三年內(nèi)能不改他父親生時所為,這也算是孝了。 【楊伯峻譯】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因為他無權(quán)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span> 【傅佩榮譯】孔子說:“觀察一個人,要看他在父親活著的時候選擇什么志向,在父親過世以后表現(xiàn)什么行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變父親做人處事的作風,就可以稱得上孝順了?!?/span> 三位譯文基本相同,但這里提到的“孝”是因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好像與我們理解的“孝”有些不一樣。 在《禮·祭統(tǒng)》中,“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養(yǎng)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笔钦f孝的三個方面,一是指父母在世的時候要照顧贍養(yǎng),二是他們過世時要依禮服喪,三是服喪期滿后要按時祭祀。這才是我們理解的孝,那么孔子為什么要這樣說,我想可能他指的主體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是指在位的政治領(lǐng)袖,因為古代的王位、爵位都是世襲制,他們在父輩過世后要重守他們的政治思想,不改變他們生時的政治主張。這樣稱作孝是合理的,當然作為普通人來講,不改父輩的傳承之道,恪守家訓,也并不是不能稱為孝。從《孝經(jīng)》根據(jù)不同人的身份差別規(guī)定了行“孝”的不同內(nèi)容可以說明這一點。 在社會的變革期,權(quán)力交替期,人們往往急功冒進推翻一切,造成的惡果是無所適從,無所敬畏,這種情況我們有過許多慘痛的教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切的變革勢在必行,那些陳舊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摒棄,但這些改革應該是有條件的揚棄,合常道,合禮儀,循序漸進,日趨完善。 《孝經(jīng)》是孔子身后有人整理出的,它明確了孝的定義、內(nèi)容,開篇第一,有孔子和曾參的對話。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薄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毙⒌膬?nèi)容很多,也有很多的規(guī)范,但說到底,孝就是修行德養(yǎng)的一個方面。 幾千年下來,我們的孝道保存得很好,孝作為禮俗依然約束和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也起著很好的社會作用。但社會屢有不孝的事情發(fā)生,是因為心中沒有敬畏,沒有敬畏,孝道可以肆無忌憚地踐踏,最后連法律都敢藐視和挑戰(zhàn)了。這與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教育有很大的關(guān)系,同時不良的社會風氣也在不斷玷污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孝道,不禁讓人擔憂。
學而篇第一·一二(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span> 【錢穆譯】有子說:“禮之運用,貴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處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處。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禮來作節(jié)限,也就行不通了。 【楊伯峻譯】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為可貴。過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小事大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guī)矩制度來加以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 【傅佩榮譯】有子說:“禮在應用的時候,以形成和諧最為可貴。古代帝王的治國作風,就以這一點最為完美,無論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禮的規(guī)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時,如果只知為了和諧而求和諧,沒有以禮來節(jié)制的話,恐怕還是成不了事的?!?/span> 殷商王朝滅亡后,周公開始修訂典章、建立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以禮來維持秩序,這時候禮得到大力推廣和運用,社會才得以安寧和繁榮。有若說,禮的運用要以和為貴,但也不要為和而和,要時刻遵循禮的節(jié)制,這樣才能行的通。 和是和諧,是恰到好處。禮的運用要做到恰到好處,是一種理想,是一種境界,就是要求我們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力爭做到和諧為美。禮的推廣是為社會服務的,它是希望人民能按禮的規(guī)范來行事,如果能做到和,那就更難能可貴了。并不是以禮來強加約束,那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了。 今天,我們面臨法律和道德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在這種約束之下,我們規(guī)范做人、規(guī)范做事,社會安寧和諧。但往往還是免不了有凌駕于法律和道德之上的事情發(fā)生,牢獄里關(guān)押的是觸犯法律的罪人,社會上譴責的是違背道德標準的罪人,作為蕓蕓眾生的普通一員,你是不是希望這樣的罪人越來越少?是不是希望自己的為人處事能做到恰到好處呢? 《論語》每一篇章給我提供了學習的東西,我們是不是該積極學習和努力追求呢? 【再讀補漏】本章的重點是講“禮之用和為貴”,即禮的運用要以達到和諧最為可貴,但開始禮制的建立,目的是建秩序,維護等級差別。 《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tǒng)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笨追f達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禮主敬,樂主和,敬在外,和在內(nèi),外在的敬要達到內(nèi)在的和,內(nèi)在的和還要外在的敬,二者相輔相成。其實樂的運用才是和的開始,樂是禮的輔從,只有通過禮來達到和那才最是可貴。如果強立一禮,但最終達不到和,這樣的禮怎么能施行?所以禮真正的作用不是給人強加約束,而是通過禮的運用來達到和的狀態(tài)。 儒家的理想是想通過禮的運用象先王一樣揖讓而得天下治,他們對禮特別推崇,特別遵從,就是希望國家有一個和諧的局面。這樣上位者有德,老百姓才能受惠。同時通過禮的節(jié)制,不是專一的為和而和,事情才行得通。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正是禮還可調(diào)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使父子親、兄弟和,人們各安其分,從而達到社會和諧的目標。 |
|
來自: 背后國文 > 《《人生路上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