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悟道閑中趣,談古論今座上賓。 作為茶葉的故鄉,我國茶文化一直源遠流長,今天就來說說文人的'茶趣',茶趣即品茶的趣味,我首先想到中唐詩人盧仝的'七碗茶歌'。'七碗茶'典故出自《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此詩開宗明義先介紹朋友派人送新茶給他,在感激之余,盧仝興奮地夸大喝茶的妙用,說:'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沒想到啊,喝茶還有這么多好處,喝一杯解渴、喝兩杯解憂、喝三杯飄飄欲仙什么都記不得了、喝了四杯煩躁憤怒全消、喝第五杯渾身舒坦、喝六杯能通神、喝七杯那就成真神仙了,這么一說宋詞君都想來一杯茶,試試做神仙的滋味。 除了這知名的七碗茶歌外,在《憶金鵝山沉山人詩》,也有'一片新茶破鼻香'的貼切比喻。茶的妙用,經過盧仝的渲染后,歷代品茗者,一講到茶,便少不了要提到盧仝的茶詩。 其實并不是喝茶有多大的妙用,而是盧仝窮到連米飯都沒得吃,只好靠喝茶到飽。更可悲的是:有時候他連享受品茗的閑功夫也沒有。如《寄男抱孫詩》曾提及宅錢都未還,債利日日厚。'示添丁詩'則說:宿舂連曉不成米,日高始進一碗茶。 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氣力龍鐘頭欲白'的盧仝,過著入不敷出、債臺高筑的生活。給兒子盧添丁的詩,竟要舂米舂到天亮,也沒辦法舂成足夠的米飯來吃;忙到日中,才有機會喝到一碗茶水來解渴的悲慘描述。 雖然盧仝不受朝廷征召而生活潦倒,但在河南任職縣令的韓愈,因欣賞其氣節而時常登門拜訪。《苦雪寄退之詩》的'病妻煙眼淚滴滴,饑嬰哭乳聲呶呶。''柴門沒脛晝不掃,黃昏繞樹棲寒鴉。唯有河南韓縣令,時時醉飽過貧家。'紀錄了這段'一貧一富'的珍貴友情。 唐德宗元和年間曾發生月蝕,盧仝趁這個機會寫下《月蝕詩》。在這首詩中,他極力發揮愛幻想的個性,筆調夸張地描述月蝕發生原因乃是:'人養虎被虎嚙,天媚蟆被蟆瞎'的結果。表面上是玉皇大帝被蛤蟆精所迷惑,才會讓他把月亮吞了,指的是玉皇大帝用人不當,所以眾神才會讓蛤蟆精逍遙法外,實際上卻是句句針對時事而言。 他一一指責眾神祇的罪狀,諸如統領著三百六十種鱗蟲的東方蒼龍,說他眼睜睜地看著月蝕卻不去營救,這就好像坐領薪資的高官,要他做什么呢?南方火鳥只會眨眼睛對付手無寸鐵的人類而已,蛤蟆精都已經侵犯到他的地盤上了,卻一點都不在意?而西方白虎,也只是個偷吃祭祀品的一個神祇,為什么他不去吃美味的蛤蟆精呢?至于北方寒龜,則只是個縮頭縮腦的怕事鬼,根本辦不了什么事?其他如歲星、土星、辰星等,也是分不出好人壞人的神祇,牽牛、織女二星則只會滿含淫思,根本不管農桑的事。 會辦事的只有太白星和北極星而已,偏偏玉皇大帝不用他們。因為好色的玉皇大帝已經瞎了一眼,因此縱然太白星擁有一身武藝,也難以施展他的天兵天將;而原本可以居領導地位的北極星,玉皇大帝卻沒有給予實際的權力和地位。 以上雖然講的是玉皇大帝不會唯才是舉,才導致月蝕的發生。骨子里卻在指責皇帝用人不當,才造成宦官氣焰甚囂塵上。還好這首詩的結尾有個快樂圓滿的結局,即玉皇大帝終于接受他的建言,將蛤蟆精除掉了。可憐的是,充滿浪漫幻想的詩人,他的人生結局,竟然卻因為甘露之變而受到池魚之殃。 說到甘露之變,起因是宦官長期宰制皇帝,唐文宗對握有兵權且氣焰囂張的宦官已忍無可忍,想憑借朝臣李訓等人,將惡勢力一一鏟除,卻事與愿違,反而讓許多無辜者被誅殺。受波及者除宰相王涯等人,連座上客盧仝也難逃一劫。 其實,《七碗茶》除了描寫了茶的妙用以外,這首詩中'山上群仙司下土'、'到頭還得蘇息否'也是值得稱贊,他指出天上神仙高高在上,管著下界土地的生長,卻不體恤茶農的艱苦。盧仝替茶農問了個究竟,到底什么時候起早摸黑的他們才能休息呢?借此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 整首詩文筆浪漫,用大篇幅講了茶的妙用和趣味,又借茶表達了詩人的治世情懷。說盧仝是個詩人,可在我眼里他更像是個茶人,一個品茶之余又不忘為茶農請愿的愛茶愛民愛國之人。那個時代的貢茶使用量極大,茶農辛苦一輩子自己都舍不得喝一口,更不要說普通百姓了。而盧仝《七碗茶》還影響了一批癡茶文人聯合向皇帝請愿,寫了不少規勸皇帝的詩文,希望減少貢茶,緩解茶農的負擔。 不僅如此,盧仝還著有《茶譜》,被后世尊稱為'茶仙'。今天所提到的這首《七碗茶歌》更是走出國門,對日本的茶道產生影響深遠,且日本人極為推崇盧仝,并把他與茶圣陸羽相提并論。此外,他還是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嫡系子孫,出身名門望族,卻淡泊名利,素來拒絕仕途,以清貧耿介聞名,曾經寫詩說道'上不識天子,下不識王候'。而茶仙的好友多為韓愈、張籍、孟郊、賈島這一類人,可見其孤高與才學。 最后宋詞君想請大家同泡一杯茶,一道體會茶中君子的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