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至之后,陽氣最貴!
冬至之前,人體陽氣收藏,陰盛于陽,陰氣占據主導,所以那段時間比較在強調養陰滋陰護陰。
但冬至過后,陰極而陽生,從現在一直到明年夏至,陽氣都將占據主導,在體內發揮重大作用。
陽氣足,可抵御風寒濕等外邪,調節臟腑功能,讓五臟六腑高效運作。
所以冬至之后,陽氣最貴,十分需要人們的精心呵護。
二、陽氣初生,陽氣最弱!
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初生。
也就是說,冬至之后,陰氣慢慢開始消退,陽氣登上舞臺。不過要注意的事,初生的陽氣等同于小火苗,最微弱也最脆弱,要成長為熊熊火焰,需要時間累積。
陽氣初生時,好比黑暗中的黎明,黎明時的光芒充滿生機,但相對微弱,只有當它日上中天,陽光才能普照大地,驅散身體里的黑暗與寒冷。
我們對待初生陽氣,要像農民培育幼苗一樣,小心呵護、精心調養,捉蟲除草,使其逐漸壯大。
隨著時間推移。陽氣逐漸充盈飽滿,就會開始滋潤血肉筋骨,強壯五臟六腑,發揮祛病延年益壽之功效。
那么問題來了,有沒有辦法讓陽氣快一點壯大呢?有!
三、教你2個不要錢的補陽方法!
冬季是一年最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草木凋零,昆蟲蟄伏,萬物閉藏潛伏。此時應“去寒就溫”,尤其抗寒能力較弱的老人與小孩,或體質虛弱者,冬至后需溫補陽氣,主動溫補陽氣的成長:
1.曬太陽
古人認為,艾為地之陽,太陽為天之陽,萬事萬物均離不開太陽,每天曬曬太陽,補陽效果很不錯。
《黃帝內經》尤其強調人在冬天要“必待日光”,認為:“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藥王孫思邈《千金要方》中也認為:“凡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兒于日中嬉戲,數見幾日,則令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
可見曬太陽對于小兒防治疾病、促進生長發育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通過數據顯示,日光中的紫外線對人體的影響很大,能殺死皮膚上的細菌,增強皮膚彈力、光澤和柔和性,并刺激機體的造血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改善體內糖代謝,促進鈣、磷代謝和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增進食欲、增強體質。
占日光60%~70%的紅外線,能透過皮膚到皮下組織,對人體起到熱刺激作用,使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新陳代謝,所以曬太陽時人能感覺到能量直搗心胸,滋進心神,使身體豁然舒展振奮。
冬天曬太陽,原生態且自然環保,是補陽祛寒的不二選擇,當然,不可過度,每天半小時到一小時即可。
2.睡前睡后梳頭
簡簡單單的梳頭,對于陽氣的幫助超過很多人想象,因為人身上許多重要經絡,都集中或經過腦部,梳頭可以恰當的刺激頭皮,有利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加速陽氣增長,還能預防脫發。
按現代醫學的說法是頭皮中有許多神經末梢,通過梳頭按壓刺激可以增強記憶力,緩和頭痛等。陽氣不足的人睡前睡后梳頭2~3分鐘,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此外,除了曬太陽喝梳頭這些補陽的好習慣,冬至后也要避免一些傷陽的壞習慣。
四、冬季幾大傷陽習慣,遠離!
1.早起喝冷水
喝水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不過經常早上空腹飲用明顯低于體溫的冷水,會損傷人體下焦陽氣,正確做法是晨起喝不燙不冷的溫開水。
2.作息顛倒,陽不歸根
歸根對于生命是何等重要,歸根是生命維持并且健康的保障,對常人來說歸根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睡眠。
中醫認為冬季的睡眠核心時間為“亥子丑卯”四個時辰,這8個小時睡眠收藏效果最好,對生命來說就是歸根,要避免作息顛倒。
3.運動不當,得不償失
“生命在于運動”,但運動不當,也會傷身,耗陽。盧崇漢先生在《扶陽講記》中就提到:“動能生陽,也能耗陽”。
而運動的本質是加強氣血運行,適合陽氣足但氣血不暢者。加入陽氣如果不足,氣血又虧虛,勉強運動就可能傷身。
且運動屬生發,春夏白晝最為適宜,冬至后人體還處于收斂狀態,可以少量溫和運動,不宜大量運動出汗,以免影響了陽氣生發。
4.濫用抗生素,抗生伐正
抗生素濫用一直是國內醫療界的弊病,目前看來情況也沒有多少改善,許多醫生患者都沒有意識到抗生素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抗生素性屬寒濕,口服會損傷脾胃陽氣,會導致胃寒、納差、嘔吐、腹痛、腹瀉等癥,靜脈用藥直接進入血管,會傷及心陽。
小孩子打一次抗生素,身體智力可能會停止發育好幾天,還會透支腎陽,損害到人體的遠期健康,真的愛家人孩子,請不要隨隨便便使用抗生素。
五、艾灸7大生陽點,源源不斷壯大陽氣!
前面說到,太陽是天之陽,艾草為地之陽,艾灸時產生的紅外能量,論穿透性比起太陽光線更要強烈,可輕易刺激經穴臟腑,加上艾灸本身的純陽藥性,相輔相成,是冬至后溫固加速陽氣的利器。
三九灸之重要,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此時艾灸有助于陽氣生發。好比施肥之于幼苗,茁壯成長,而且這肥料是無害的,沒有任何毒性。
通過艾灸,可以將冬至后的初生陽氣堅固體內,慢慢生發生長,為己所用,防病養生。
7大“生陽點”,壯大初生之陽
1.百會生“頭陽”
頭陽虧虛時,表現有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癥狀,艾灸百會能產生陽氣、醒頭目。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為督脈要穴,灸此穴能打通陽經,充盈腦中陽氣。
2.中府穴生“肺陽”
肺陽不足常表現為呼吸不暢,胸悶氣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癥狀,治療應振奮肺中陽氣,艾灸中府穴。
中府穴(兩手叉腰,找到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即是)為肺經首穴,灸此穴能有效補充肺中陽氣。
3.神門穴生“心陽”
心陽不足常表現為心悸怔仲,咳喘心悶,形寒肢冷,失眠多夢,伴有納呆少食,中下肢水腫等癥狀。
神門穴位于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灸此穴可振奮心陽。
4.中脘穴生“胃陽”
胃陽不足表現為胃脘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癥,治療應溫胃補陽,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肚臍與胸骨連線下端的中點,灸此穴能補充胃中陽氣,促進胃動力,改善消化功能。
5.足三里穴生“脾陽”
脾陽不足常表現為面色萎黃、頭暈、唇淡、食少、不消化、腹瀉、四肢不溫、倦怠等癥狀,治療應溫補脾陽,艾灸足三里。
足三里在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四橫指),常灸此穴可溫補脾陽,增強體力,延年益壽。
6.涌泉穴生“腎陽”
腎陽虧虛表現為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伴有五更瀉、浮腫、尿急、夜尿頻多等癥狀,治療應補腎溫陽,艾灸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腳底心,第二、三腳趾的趾縫紋頭端與腳底連線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處。灸此穴能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中陽氣。
7.至陽穴生“背陽”
人的背部陽氣不足時,常有背部涼風感,肌肉僵硬等癥狀,艾灸至陽穴可增強背部陽氣。
至陽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連線中點,灸此穴可振奮陽氣,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