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壺揭蓋”之法,取類比象,意即通過開宣肺氣而通利水道的一種治療方法,原為治療癃閉之效法。臨床上“提壺揭蓋”法運用甚廣,不拘泥于治療水道不通的癃閉。凡有上焦氣機郁滯,壅塞不通而致下焦氣機不暢的證候表現,皆可用之。 本文運用“提壺揭蓋法”治療肝胃蘊熱,腑氣失傳,中下二焦閉塞不通所致便秘患者一例,通過開提上焦,宣發上焦肺氣,調暢全身氣機,開上焦而通中下二焦郁滯,效果明顯,現將該驗案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患者,男,30歲,2013年12月7日,因大便干結,5日未行,前來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醫堂就診。主訴:大便干結,排出困難,5日未行。
現主癥:情緒煩悶,暴躁易怒,自訴發怒時臉色青紫;兩脅肋脹痛;大便干結如羊屎;胃脹反酸,惡心欲嘔;寐差,不易入眠,醒而難復睡;口苦,口干;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結合臨床癥狀可見,該患者情緒暴躁易怒,肝郁化火,橫逆犯胃,而致胃失和降,濕熱內蘊。此乃肝胃蘊熱,腑氣失傳,中下二焦閉塞不通之證,病位雖在中下二焦,然可通過開提上焦,宣發上焦肺氣,調暢全身氣機,上焦開則中下郁滯自消。即所謂“提壺揭蓋”之法,亦即《內經》所云“病在下取之上”也。藥用: 處 方 苦杏仁10g、紫菀20g、香附10g、枳殼30g、檳榔20g、炙黃芪20g、生白術30g、瓜蔞皮30g、桃仁10g、肉豆蔻10g、浙貝母10g、黃連6g、吳茱萸6g、煅瓦楞子20g、代赭石10g、竹茹10g、旋覆花20g。 7劑,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溫服,以觀后效。并囑其調暢情志,忌辛辣刺激與肥甘厚味。 2013年12月15日,患者前來復診,精神狀態良好,面色紅潤,情緒穩定;兩脅肋脹痛已大大緩解;大便正常,一天1行;胃脹反酸,惡心欲嘔已消除;睡眠質量提高,失眠改善;偶感口干。
苦杏仁 效不更方,仍施以紫菀、苦杏仁宣暢肺氣,通達三焦;旋覆花、代赭石清胃降逆止嘔;柴胡、香附、枳殼等疏肝解郁,調暢肝氣;并加入白術、砂仁等益氣健脾之藥固護中焦脾胃之氣,脾胃升降之職得復,調暢氣機之樞紐作用發揮正常,則濁氣自降,清氣自升。7劑,服法同前。后又以此方加減服之半月,諸癥皆除,其后未再來復診。 按: 患者平素性格沖動易怒,肝氣郁結日久,郁而化火,又嗜食肥甘,中焦釀生濕熱,肝火犯胃,木壅土郁,導致口苦脅痛,胃脹反酸,肝木其色應青,發怒時肝色上顯于面部;肝胃蘊熱,擾亂心神,故夜不成寐。中下二焦濕熱郁滯,腑氣不傳,濁氣不降,大便干結,燥如羊屎。治法當疏肝理氣,和胃導滯。
然方中加入苦杏仁10 g、紫菀20 g,兩藥相合,宣暢肺氣,復肺宣肅之職,使氣道通暢,上焦清氣得升,下焦濁氣自降,功在宣肺提蓋;檳榔消食行氣導滯;香附、枳殼理中焦氣機;黃連、吳茱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香附配伍旋覆花降氣和胃,理氣止痛;代赭石配伍旋覆花又能重鎮降逆,和胃止嘔;竹茹清熱和胃止嘔;又加黃芪、白術健脾補氣,固護中焦脾胃之氣,扶正而祛邪。 《素問·靈蘭密典論》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總攝一身之氣,肺氣開發,則全身氣機通暢。而“提壺揭蓋”之法,取類比象,指盛滿水的茶壺,要想使水順利地倒出來,就必須在壺蓋上鑿一個小洞或把壺蓋揭開,水才能順利地流出來。意即通過開宣肺氣而通利水道的一種治療方法,原為治療癃閉之效法。
朱丹溪曰:“肺為上焦,而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臨床上“提壺揭蓋”法運用甚廣,不拘泥于治療水道不通的癃閉。臨床凡有上焦氣機郁滯,壅塞不通而致下焦氣機不暢的證候表現,皆可用之。
因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宣肺能起到提壺揭蓋之功,開中導下,使三焦暢達,瘀去滯消,此即提壺揭蓋之謂也。故臨床上“提壺揭蓋”法不單單治療癃閉,對上焦氣郁、下焦壅塞不通之水腫、便秘、產后缺乳等皆有奇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