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太陽位于黃經285°。對于神州大地而言,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 我國最早的歷法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指出:“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就是指農歷十二月初次遇到寒流(寒冷)還算小的,所以叫做“小寒”,到月中的時候寒流(寒冷)就重了,就叫“大寒”。這段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 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這寒氣其實是陽氣上升,逼迫陰氣所為。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寒冷鴻飛疾,蟄伏在自然界的生命活力已經開始醞釀。 年節將至,年味漸濃,人們開始著手采購年貨、寫春聯、剪窗花……全國上下一起為春節做著準備,也是人們最感溫暖的時刻。 冷氣積久而寒。小寒處在“二九”的最后幾天,在物相現象的變化方面,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當中所說的:“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 在黃河流域,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還沒有到達極點,要過幾天才進入“冰上走”的“三九”時間段,所以稱之為小寒。 冬季的小寒、大寒與夏季的小暑、大暑相對應。 在這個節氣里,我國大部分的地區進入了嚴寒時期,土壤凍結,河流封凍,加上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真正是數九寒天。我國南方雖然不像北方那樣寒風凜冽,但是氣溫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三九四九冰上走”,“小寒大寒凍作一團”以及“街上走走,金錢丟手”等民間諺語,都是形容小寒到大寒時節的寒冷。由于氣溫很低,小麥、果樹、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凍寒。 太陽斜射最嚴重的一天是冬至,但是最低氣溫卻是出現在冬至后一個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間,這是因為,冬至過后,太陽光的直射點雖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時間內,直射點仍然位于南半球,我國大部地區白天的熱量收入還是頂不住夜間向外放熱的散失,所以溫度會繼續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熱量趨于相等為止。這類似于一天中的最高溫度不是出現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點左右。 至于小寒和大寒節氣哪個更冷,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歷史資料統計表明:不同地點、不同年份情況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北方大寒節氣的平均最低氣溫要低于小寒節氣的平均最低氣溫;南方則反之。 小寒時節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凍害和寒害。凍害與寒害最基本的區別是溫度條件,凍害發生時溫度必須在0℃以下,作物遭受傷害;寒害發生時是在0℃以上的低溫,作物遭受傷害。 從發生季節看,凍害發生在冬季嚴寒期;寒害發生在溫暖氣候條件的冷害時期。另外,凍害與寒害發生的地域、受害作物等也有區別。 特別要注意的是作物受害機理也有不同,凍害是植物組織脫水而結冰,造成植株組織傷害;寒害是造成植物生理的機能障礙,嚴重的可導致植株死亡。 小寒雖冷,卻是陽氣蓄勢待發的時節。禽鳥對于陽氣的變動尤其敏感,此時的物候以鳥雀為代表。 禽鳥會先感應到陽氣的變動。此時陽氣已動,大雁開始從南向北飛翔,到立春的時候就都回去了。 喜鵲感受到陽生之氣,開始筑巢準備繁育了。 雉,野雞。雊,雌雄之同鳴也。野雞感到陽氣的萌動,而開始求偶鳴叫了。 小寒的時候,天氣正冷,臘梅花卻迎著風雪綻放了,此花的開放,也許是為了給蟄居的人們一個走出來的理由。紅梅含苞待放,挑選有梅花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會為之清爽振奮。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搭配,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香鮮可口。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加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面吃。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覆蓋勿透氣,半月后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小寒是一年中天氣最冷的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嚴寒時期,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下,南方氣溫也明顯下降。此時自然界陰盛陽衰,寒氣襲人,極易損傷脾腎陽氣。此節氣需暖腎以固陽氣,溫脾以增衛氣。 久坐辦公室,好靜不好動,導致人體陰氣過盛,加之小寒天氣寒冷,陽氣更加不足,會有乏力、疲勞、健忘的情況,用這個方法3~5分鐘,就可以緩解連續的工作疲勞。 兩腳分開與肩齊寬,踮起腳尖,雙膝微曲,雙手虛握拳,貼在腎俞位置,利用膝關節的上下抖動進行反復摩擦,直到腰部輕微發熱為止。 冬天里多用暖胃的調味料,能讓平時吃的食物變得暖和起來。除了耳熟能詳的姜粉、花椒、麻椒,也可以用白胡椒、黑胡椒、肉桂、紫蘇、茴香、八角、丁香、豆蔻、草果等。在煮粥、煲湯、炒菜的時候加一點點,既能提香,又能暖身呢! 飲食建議 從中醫角度講,小雪至大寒屬六之氣,主氣太陽寒水,客氣太陰濕土,使北半球氣候濕寒,冬至后北半球木氣漸旺,對于人體來說容易產生出現許多與膽經不降有關的癥狀如目赤、中耳炎、偏頭痛、等。中焦濕氣重且肝膽火偏盛問題會很容易出現冬溫病,比如流感、皰疹等。 小寒也在這第六步氣內,所以要想在這個節氣孩子少得病、不得病,一定要注意別再給孩子體內添“熱”了,飲食清淡“五谷雜糧”蔬菜為主,少吃或不吃雞、鴨、魚、肉、奶、煎炸、甜食,這類食物不僅助生孩子內熱。導致孩子容易被各類病毒、細菌等感染,俗語講“無火不感冒”就是這個道理。并且依然注意生冷水果的攝入,減少濕氣聚集中焦,中焦樞紐堵塞,心肺熱不得降,這也是咳嗽多發的原因。 《醫鈔類編》說:養心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神全,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衰老。冬季萬物收藏,人也宜凝神斂思。萬事需要慢下來,精神靜謐,從容溫和,排除雜念,專心致志。身心俱靜。 起居建議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除了保暖做到位,適當活動也是可以的,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藥一碗。”但是依然是把握適度,不出大汗,天氣好時可帶孩子外出曬太陽接地氣。頭、后背、腹、腳依然是保暖重點。外出應戴帽子,頭為“諸陽之會”,如遇冷風天氣更易受寒邪侵襲,腳為“人之根”,腳的保暖也重要,晚上可以溫水泡腳。 冬天應早睡不晚于九點,早上和太陽一起“起床”,利于孩子陽氣的潛藏和生發。孩子夜里睡得香,白天精力充沛。 保持情志安寧平和,避免大的情緒波動。 冬季對應人體的內臟是腎,“腎主藏精、主骨生髓”冬季是養護腎的中要季節,腎對孩子的體格的發育、智力的發展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讓孩子順應自然規律,調動機體潛能,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小兒推拿節氣保健來助力! 民間有諺語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 小寒節氣應適量運動,可增強免疫力,有效預防感冒,同時使人精力充沛。運動還能減輕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緊張、焦慮、抑郁等狀態。 運動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運動方式,老年人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運動時務必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使陽氣外泄。 根據中醫學“天人合一”以及“五行學說”,腎主骨生髓,而寒易傷腎,冬季易出現骨關節疾病,運動同時應注意對骨關節的保護。 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因為此時氣溫很低,肌肉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靈活性降低,極易發生運動損傷。 另外,鍛煉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較暖和時進行。 中醫外治法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可以通過艾灸、手指點穴、三九貼敷等方法來調養因寒冷帶來的身體不適。 比如我們常用的足三里,有“長壽穴”之稱,位于小腿前外側,距脛骨前緣1橫指處,經常刺激足三里,有防病健身、益壽延年的功效,此穴治療范圍廣,有通調百病的效果。休息時敲打或按摩此穴,可消除疲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