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羅元愷經驗 柴胡一藥功效有三長《本草綱目》稱柴胡能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治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聾耳鳴,療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本草備要》概括其作用為宣散、發表、和里、退熱、升陽。
1·疏解外邪以退熱 柴胡味苦微寒,能升散解表,為清解少陽、肝膽、三焦經邪熱之要藥,主治往來寒熱、胸脅滿痛、口苦頭痛等證。據現代藥理研究柴胡具有抗菌、抗病毒、退熱等作用,并能鎮靜、鎮痛。在體外試驗,它對流感病毒和結核桿菌的生長及瘧原蟲的發育均有抑制作用,同時還有利肝及抗肝脂,促進腸蠕動等功能。 這與歷代本草所記述之功效相符。從中醫藥的理論來說,由于它能宣升表散,所以對于傷寒早、中期的發熱,也就是邪熱留戀于太陽、少陽經時之發熱或往來寒熱者,可用它作為退熱之主藥。但必須舌質不紅絳,舌苔白或微黃而不干燥,亦即邪在衛分、氣分而未入營傷陰者,才可使用。作為宣散退熱之用,則劑量宜稍重,可用至15~18g,同時應配伍黃芩、芍藥、梔子、茵陳之類,以助其退熱之功。
2.疏肝、解郁、調經 柴胡能平肝膽、三焦相火及解胸脅中結氣,洽頭痛眩暈,月經不調,這是柴胡宣散氣機的作用所取得的效果。方劑中以逍遙散、丹梔道遙散、四逆散等為代表。道遙散功能疏肝解郁,健脾養血。治肝郁血虛而致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見寒熱往來,月經不調,乳房脹痛。 近代也用于慢性肝炎之屬于肝郁脾虛者。逍遙散從疏肝健脾著眼,仲景謂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以防木病克土。若兼肝經郁熱者,則加牡丹皮、梔子,以清肝膽之郁熱。四逆散功能透解郁熱,疏肝理氣,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近代也用于急、慢性肝炎,肋間神經痛,胃、十二指腸潰瘍等屬于肝氣郁滯者。本類方劑,宜配伍芍藥、當歸、枳實、甘草等。柴胡用量宜適中,與配伍藥分量大體相同,一般可用6~9g.
3,升舉陽氣 柴胡具有升舉陽氣之功,但必須與補氣健脾藥相伍,以發揮其輔佐的作用。凡氣虛下陷,清濁不分,以致洞泄寒中、脫肛、頹疝、崩漏、帶下、月經不調等,須于補氣健脾藥中,配以少量之柴胡,以助其升陽之效。此 法如李東垣之補中益氣湯、傅青主之完帶湯、定經湯等均屬之。補中益氣湯是于參、芪、術、草等補氣健脾藥中,加入1g柴胡;完帶湯則于白術、蒼術、人參、懷山藥、陳皮、甘草等健脾燥濕藥中,配以2g柴胡;定經湯則于茯苓、懷山藥、苑絲子、當歸等健脾補腎藥中,佐以1.5g柴胡。其分量均不到3g,故柴胡之用于升陽者,用量以3g左右為宜。從中藥升降浮沉之理論來說,量輕則有利于升浮也。(《中醫當代婦科八大家》《名老中醫醫話》
有些人使用柴胡,不論什么病和配伍在什么方劑中,概用9~12g,這是不符合中醫辨證用藥原則的。(《名老中醫醫話》)
劉奉五經驗 柴胡一味,五擅其長柴胡,性味苦平,入肝膽二經,功能和解退熱,舒肝解郁,升舉陽氣。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但是有的人懼其“升散”之弊,棄而不用,或過于慎重,想用又不敢用。關鍵在于如何掌握好適應證和用量。 由于其味辛性平,能夠升發疏散,樞轉少陽之機,祛邪外出,故能和解退熱。由于它能升發陽氣,條達氣機,故能舒肝解郁,疏氣調經,且有間接益氣之效,和表透達,流通經絡氣血,和調津液,無汗能發,有汗能斂。由于它能開發疏調,不但升陽益胃,助運舉中且能升散中焦濕阻,化濕而為津液,故能止帶。 柴胡本為氣分藥,入氣分能疏氣解郁,以氣治血,即通過調氣而治血分病。因其又入足厥陰肝經,肝為血臟,故又能入血分,行血中之氣。由于配伍不同,不但能祛散血中之寒,又能推動血中之郁熱,使之透達外解。
關于柴胡的用量:若用于祛邪解熱,9~12g即可。若用于解郁開陽,3~5g龔士澄經驗
舒暢胃氣胃氣和,脾運則健。柴胡氣微香而味淡,頗利于舒暢胃氣之雍滯。
凡肥甘過度,中焦阻滿,胸脘痞悶,食后阻疼,甚致脅腸撐脹而痛,我們每用柴胡為主藥,伍以枳殼、白芍、甘草、娑羅子、大麥芽、黃郁金、砂仁殼、蘇梗等味,成為輕可去實之劑,可使胃氣舒暢,脾運自如而收效。
治療胃痛 單純性胃炎,每見脘脅疼痛、胸痞、心下覺熱、噯氣吞酸等癥。
我們用柴胡清輕疏達,引清陽之氣上升以疏肝和胃;伍以白芍柔肝益陰以緩胃痛;以蒲公英清胃中之炎熱;以香附、川棟子、延胡索行氣定痛,是為常用主方。如須益胃寬中,則加白術、陳皮,如欲消食助化,則加焦三仙、雞內金;如治嘈雜、吞酸,則加煅牡蠣、烏賊骨。四逆散,由柴胡、積實、白芍、甘草組成,功能疏肝理氣、散結止痛,我們改作煎劑,治療多種胃痛。 氣有余而生火,加黃連、吳茱黃;中有寒而久痛,加香附、高良姜;饑時痛甚,加黨參、山藥,不宜白術;食后痛脹,加焦三仙,黃郁金,不宜厚樸;娑羅子、川棟子,脘脹脅痛合用;白檀香、紫丹參,氣滯血澀咸宜;口干渴飲,用醋炒柴胡,再入沙參、石斛:心下悸,口泛水,減枳實用量,增加蒼術、茯苓;胃痛牽引后背,添橘絡、蔥須:脘脹遍及滿腹,伍砂仁、烏藥;便溏者,寒加炮姜炭,熱加風尾草:嘔吐者,濕用姜半夏,燥用竹二青。
治胃下垂 胃下垂,乃因胃之肌肉組織松弛,胃之位置下降所致。多見于形瘦之人,每以餐后脘部脹疼而墜為苦,平臥則稍安。下降須升舉,用柴胡、煨葛根升舉之:松弛當強健,用黃芪、白術益氣生??;食即脹墜應疏導,用根殼、大麥芽行氣消脹;陽明為多氣多血之腑,必氣血充足方提挈有力,用當歸、白芍協芪、術而充之。此為我們治療胃下垂常法。然胃陰不足、肝郁不達等病因病機,均可導致胃下垂,須分辨論治。(《臨證用藥經驗》)
何任經驗 柴胡治瘧,我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曾屢用之。其時癥痢流行,當時以小柴胡湯為基本方,酌加酒炒常山3錢,頗有治效。近年則瘧病少見。
早年用柴胡,禁戒甚多。常聞“柴胡劫肝陰”之說。臨床既久,深感此說不宜過度夸張。于實際病例中若確見其人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是當慎用柴胡,或忌用柴胡。若不屬真陰虧損,肝陽上升極盛者,如必需用柴胡,一般亦無需禁忌。
讀《脾胃論》,及后代醫家崇尚補宗氣學說者。輒多有“甘溫除熱”之論。即以甘溫藥如黃芪、當歸、白術等治療因虛身熱之證,多用補中益氣湯之類。我以為“甘溫除熱”之說,只能用于氣虛發熱,汗多口渴欲熱飲,且有少氣懶言,舌淡脈虛之患者。 或產后婦女,肌熱,煩渴欲飲,舌淡,脈大而虛者,方能用補中益氣湯或當歸補血湯。切不可以為大熱不除,并無明顯宗氣不足之病證即妄投甘溫。當然,補中益氣湯中之柴胡有除熱,升麻有除熱解毒之功。但不屬中虛之證,誤用甘溫、補益、升舉之品,自犯“實實”之戒。
柴胡之用量,或多或少,多因醫師師承之異,并不一致。一般在3~10g之間,不宜用得過多。至于外感病,內傷病用柴胡,亦有生、炒不同之用?!侗静輦湟吩岬?,“柴胡外感用生,內傷升氣酒炒用根,中氣下降用…”此說可以參考。惜現時藥肆均莖根統用,難以區分耳。 柴胡治虛勞之說,歷來多有爭議,源于《金匱》有治虛勞之薯費丸用柴胡。
而實踐中以柴胡一味治虛勞是不多見的。如遇虛熱則可以用柴胡作退熱之品而已。
前人用鱉血拌柴胡,多為此而設。
柴胡為婦科之良藥,常用之逍遙散,亦即自四逆散之治陽證厥逆演化而成,故有疏肝解郁、養血健脾之功。至于治脅肋痛用柴胡疏肝散亦是多有見效的。
我近年治脂肪肝,常以柴胡、枸杞子同用,亦多有所宜。(《何任醫學經驗集》)
張琪經驗 透邪法是張老臨床治療發熱最常用的基本方法,透邪的關鍵是柴胡的使用。
世人多有“柴胡性燥劫陰”之說,因此在治療熱病時常避之不用。而張老治療發熱時,使用次數最多者莫如柴胡。張老認為柴胡具有疏解肝膽、暢利三焦的作用,為利樞機之劑。張老認為柴胡雖疏解邪氣,能開氣分之結,但不能清氣分之熱,故伍黃芩協之以清熱,熱甚者加用生石膏。
張老使用以柴胡為主藥的小柴胡湯加減化裁治療發熱,凡臨床表現發熱惡寒,苔白脈浮數,惡心欲吐者,皆可用之,不必局限于往來寒熱者。張老重用柴胡,劑量一般皆在20g以上,通過大量病例觀察,不僅未見劫陰助熱之弊,且屢用屢效,足見柴胡為退熱之良藥。(《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張琪》
言庚乎經驗 言老善用柴胡,人稱“言柴胡”。余認為,柴胡為肝經主藥。小柴胡湯為少陽百病之宗方,柴胡疏肝散以疏肝氣,逍遙散以解肝郁,清肝飲以清肝熱,龍膽瀉肝湯以瀉肝火,痛瀉要方以搜肝風,四逆散以理肝脾,均將柴胡列為主藥防邪由表入少陽,領邪自少陽轉表而出,引藥入少陽之經,透達膜原之邪,更是非柴胡不可。肝脾不和,肝氣犯胃,木火刑金,女子沖任不調,熱入血室,柴胡也決不可少。李東垣制補中益氣湯取柴胡質輕氣薄而選入補氣之劑,以達升陽舉氣之目的。東垣可說是識柴胡而又善用柴胡者,為柴胡之用,又別開生面。
柴胡的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點:柴胡能出表入里,轉動樞機,散寒瀉熱,透達膜原,疏泄肝氣,調理氣血,升陽舉氣,引藥入經。南、北柴胡可互為通用。
余常謂“柴胡為醫家之寶,肝家之要,選用有方,其功難得'
柴胡用量:作升舉藥,作引經藥給3~5g便可。其余用途,均可給10-15g。
余善用柴胡,通過幾十年臨證體會,本品按正常劑量使用,無論使用暫久,均無劫肝陰之弊。非但不劫肝陰,反是養陰之佐品,療補肝陰之不足。如《醫宗己任編》所出滋水清肝飲、滋腎生肝飲,均系六味地黃合柴胡加柔肝之品。主持劫肝陰之說者認為,柴胡系純陽之品,久用陽能伐陰。 余認為,絕不可離開肝的特點而論肝。肝喜條達,得柴胡疏泄,氣行郁解,氣血暢達,肝血調順,肝陰何以會被劫?再則,柴胡質輕味薄,并非攻伐之品,具升散之功,而不備伐陰之力。受劫肝陰之說而忌用柴胡者可放膽施用。當然,肝陰不足之體,選用柴胡時,切忌辛燥之品。柴胡雖為醫家之寶,仍應根據其功用,有適應證再投藥,且中病之后,也當適可而止。如無柴胡之證,恣意用柴胡試之,徒然也。(《名老中醫醫話》)
顧兆農經驗 傳統的觀點認為肝主疏泄主要參與情志郁結條達過程,與其他臟腑功能的關系卻較少見人提及,顧兆農主任醫師則對肝主疏泄的理解又深一等。具體表現在柴胡一藥的應用上。①用治消化不良:長期消化不良,用健脾運土之劑久不奏效,伴見面色晦暗,舌苔厚膩,大便不爽者若方中加入柴胡6~10g,則可顯著改善癥狀,縮短療程。進一步證實了脾主運化水濕、谷物對肝主疏泄的依賴性。②用治肝硬化腹水和尿毒癥后期:兩者均為臟器病損后期,全身衰竭。表現三焦氣化失司,水道不通。在補肝腎活血利水的基礎方中,加柴胡10~15g,有助于通利三焦,開發水道,使危重見癥得以一緩。
可見決瀆之官職權的正常行使離不開肝主疏泄。3用治腸梗阻和闌尾炎:二者均系中醫“腑氣不通,不通則痛”的辨證范疇。臨床多投“大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等”加減,亦或有效,亦或藥效平平。然顧老治療其患常1劑藥后大恙去半,2劑藥后病癥全除,其關鍵一招亦是在眾多的理氣活血通腑藥中入柴胡15g。因此可以說明腑氣的條達與肝主疏泄有一定關系。④用治閉經:有一中年婦女,無原因閉經3個月,多處求治,投方均不離活血化瘀,均不見效。求至顧老處,顧老只在活血藥中加入柴胡15g,進藥2劑后,經血便緩緩而下??梢姏_任對胞宮的調節作用亦與肝主疏泄之功能正常有關。 [山西中醫,1990(1):13] |
|
來自: 心其和順其然 > 《名老中醫用藥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