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遷之初的周王室可謂深陷內憂外患之中。一方面同姓諸侯國的背叛給他帶來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另一方面原本盤踞在兩湖長江流域的蠻荊迅速崛起,并且揮兵北上,劍指中原~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使得原本實力大減,龜縮一隅的周王室更加卑弱,徹底淪為背著天子名號的三流諸侯國~ 楚國八百載 一:楚國可能是獨立于南方的諸侯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楚國給人的映像實際上是很有限的,至多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戰國七雄之一(齊、楚、燕、韓、趙、魏、秦)。除此之外,如果不是歷史愛好者,怕是很難再有更多的接觸和認知了。但歷史真是如此嗎? 說起楚國,其實他有一個更為確切的叫法“蠻荊”,這和東胡、犬戎、樓煩、義渠的稱呼別無二致,都是中原諸國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蔑稱。包含著鄙視與不屑。可問題是楚國的出身不但不差,反而還非常尊貴。
“帝顓頊”就是帝高陽。是上古五帝之一,華夏始祖黃帝的親孫子。“火正祝融氏”就是“火神”。而這就能理解為什么屈原會得意洋洋的稱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了。那么,問題來了,楚國如此顯赫的身世又為何會被歧視到這種地步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在周成王時期,季連后嗣被封在了楚蠻之地嗎? 春秋之初,楚國地形圖
太史公道 這段記載,實際上是很經不起推敲的。中國人向來講究身世背景,身為高陽后裔,火神祝融的傳人,其身份地位之尊崇是毋庸贅言的。一趟趟之華夏而被封到蠻夷之地,任誰都是不愿意的。如果非要給一個解釋,那只能是鬻熊和周王室有矛盾了,但是顯然又是和《史記》本身的記載相矛盾。畢竟,如果真存在矛盾的話,成王又何必在裂土分茅的時候封賞熊麗呢?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原因讓成王決定將熊麗封到楚蠻之地,而又是什么使受封的熊麗心甘情愿的前往封地呢?
這是一段被記錄在《詩經.商頌.殷武》中的歷史,在這段熱情洋溢的頌詞之中我們發現了“荊楚”的影子,還知道早在殷商時代,“荊楚”就已經在南方(江淮流域)建國了。不僅成立了自己的國家,而且還比較的猖狂,敢于毫無顧忌的挑戰中原王朝的尊嚴,所以才激起了殷商高宗的仇視,不惜率軍討伐~ 楚國墓葬出土文物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在殷商末期,周部落變得強大,有了爭雄天下,取殷商而代之的想法,于是愉快的和身在南國的“荊楚”締結盟約成了戰友。這一階段,周楚其實是合作伙伴的關系,但在秦火之后,由于六國史書被焚的客觀現實,再加上,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說已經成了國家的指導性思想,而司馬遷本人又恰好是儒家弟子,一方面由于能夠接觸到的史料有限,另一方面出于中原正統思想作祟,于是堂堂正正獨自成國的“荊楚”變硬生生的被降級成了周王室的諸侯國之一。當然,我也可以理解為,在西周初期,一方面“荊楚”的實力可能還相對薄弱,另一方面對中原文化也比較向往。他本身就希望能夠得到中原王室的認可。而成王不過是順水推舟成人之美罷了? 我是狐筆春秋,一家之言,歡迎關注或吐槽~ 文章系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系作者,當及時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