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描述許多處理大腦中動脈瘤的入路。它們依據皮膚和肌肉的切口及骨窗位置的不同而變化。大腦中動脈瘤的開顱術可分為額側入路和顳葉入路的方法。許多學者更喜歡沿著大腦中動脈M1段自頸內動脈分叉起始部探查的辦法處理動脈瘤。另一些人喜歡從大腦外側裂或通過顳上回接近大腦中動脈分叉內。乍一看,從頸內動脈分叉處控制M1段似乎是安全的。然而實際上,在頸內動脈分叉附近接近M1段需要較大程度的牽拉額眶腦皮質,同時使動脈瘤同樣受到牽拉。重要的是要注意動脈中間段(尤其是一個延長的M1段),在分叉處向下回旋之前的抬升。我們寧愿選擇從外圍探尋M1,大腦中動脈M1段可由大腦中動脈M2分支上開向近端探查。根據確切的分叉和動脈瘤解剖,M1段可在大腦中動脈主干之間或M2段上干的額側得到控制。有限的外側裂開顱術通常對典型的大腦中動脈瘤效果良好[9]。神經導航對該手術方式有一定幫助,但不是必須使用的[3]。 典型適應證 ■大腦中動脈主要分叉動脈瘤 ■外周大腦中動脈瘤 解剖標志 ■顳淺動脈 ■額顴骨點 ■外側裂線 ■翼點 ■腦膜中動脈 體位和皮膚切口 對于常規入路處理大腦中動脈瘤,先將頭部旋轉45°到手術部位對側(圖1)。鋪外科手術洞巾之前應該在頭皮上確定三個主要標志:額顴骨點、外側裂線和翼點。額顴骨點位于眼眶外緣,顴弓上邊緣2.5cm水平與眶緣的交點,眶緣上外側連接點的下方。外側裂線是一條從額顴骨點至矢狀線前3/4處(即以鼻根部至枕外隆凸為矢狀線的75%)的連線。翼點位于顱骨表面蝶骨嵴的末端,額顴骨點后方2~3cm處,大腦外側裂線的投影線上。雖然每個人這個區域解剖位點不同,但沿著大腦外側裂的主軸線都有一個骨凹陷,這個凹陷在顳區顳肌下仔細觸診時容易被發現。 利用有限的發際線切口,使眼眶邊緣充分暴露,切開顳肌,將前部肌肉與皮瓣一起翻轉。 圖1 體位及有限的額顳部皮膚切口。顱骨切開的輪廓,2/3應在大腦外側裂之上,1/3在大腦外側裂之下。 開顱手術 直徑3~4cm的骨窗可以為控制大腦中動脈及動脈瘤的夾閉提供足夠空間。顱骨切開應該位于外側裂,接近眼眶邊緣的后面。顱骨切開部位2/3定位在大腦外側裂上方,1/3定位在大腦外側裂下方(見圖1)。骨窗的位置通常高于蝶骨嵴,但偶爾大的蝶骨嵴可能會阻礙開顱,需要金剛石鉆頭切除蝶骨嵴。 硬腦膜的開放和打開大腦外側裂 最好以Y形的方式打開硬腦膜(圖2)。識別外側裂靜脈。在釋放50~100mL的腦脊液后大腦達到足夠的松弛。在蛛網膜下隙出血的情況下,我們建議使用腰大池或腦室穿刺外引流。如果大腦仍然不夠松弛,也可以給予甘露醇(1~2g/kg占體重)。在腦內有較大血腫的情況下,只有通過血腫清除才能達到有效松弛。大腦外側裂在大腦側裂靜脈的額側逐漸分開。1至3根橫跨外側裂的靜脈分支通常需要電凝和分離。重要的是要把大腦外側裂一直分離到蝶骨嵴,以便達到額葉和顳葉的分離。這一步需充分分離以避免過度牽拉額葉島蓋。大腦中動脈的上干在大腦外側裂的深部被辨別出來(圖3),伴隨這根動脈向近端探查可以找到大腦中動脈分叉。 為了安全的近端控制,最重要的是在腦海中要有M1段的路線和動脈瘤的投影。大多數大腦中動脈瘤會或多或少的朝向顳葉,但也有一些附著到額葉。因此,通常是沿著上干探查至大腦中動脈分叉達到近端控制。不論是主要分支間的高流量M1段還是上干前方的低流量M1段,M1段都會被識別。 只要有可能,我們不使用任何大腦牽開器來處理大腦中動脈瘤;但是在一些患者中,即使大腦不松弛由于腦腫脹,大腦額葉島蓋上如不用牽開器仍不可能獲得足夠的手術空間。有時顳葉島蓋偶然覆蓋在朝向顳葉的動脈瘤時,夾閉動脈瘤時有時需要在顳葉島蓋使用一個腦壓板。 這種限制性入路夾閉動脈瘤沒有什么不同。當動脈瘤頸比M1的直徑更寬時,我們通常使用臨時阻斷法阻斷血流。我們使血壓保持在正常水平,除了需要長時間采用血管臨時阻斷的復雜動脈瘤之外,一般不使用任何保護神經藥物。 圖2 硬腦膜的Y形切開方式。大腦側裂通常在大腦側靜脈上方打開。 圖3 大腦外側裂的切開和M2段。 傷口關閉 顱骨切開術的關閉無需關注,對于這些小開顱術我們不使用任何池口引流管。 缺陷和并發癥 ■由于大腦側裂開放不足或大腦松弛不足導致島蓋牽拉損傷,或者靜脈損傷 ■無意中犧牲島蓋動脈 |
|
來自: neurobistoury > 《鎖孔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