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體檢后,查出來有“結節”“息肉”“囊腫”“增生”等就惶恐不已,生怕是癌癥的先兆。那么,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結節只是影像學上描述的一個名詞,指在超聲、CT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時看到的異常信號影,而不是病灶的性質。本質上來說,結節是一種體積比較小的腫物,稍微大的就叫包塊,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 直徑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為結節灶,直徑小于1厘米時常被描述為“小結節”,直徑小于0.5厘米時就稱為微小或細小結節。而小結節或微小結節大部分是良性的。我們身體常見的結節有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結節等。 一般年紀大,肺部有基礎疾病的人,做檢查易發現肺部結節。但不必恐慌,因為只有極少數人最后被診斷為肺癌。一般小于0.5厘米的微小結節,僅需做隨訪觀察,3到6個月重新做一次CT檢查,如果結節沒有變化或異常增大,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風險的,甚至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但1厘米以上的大結節,建議盡早去專業門診診治。 臨床上有多種甲狀腺疾病,如甲狀腺退行性病變、炎癥等都可以表現為結節。不過,甲狀腺結節的惡性率不足1%,絕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不需治療。 息肉是人體某個正常結構上贅生的一塊“肉”。大多數息肉屬良性,但有一部分會惡變。建議只要在體檢中發現息肉就盡可能切除,隨后送去病理活檢,確診息肉類型,防止復發。 腸道息肉有炎癥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3種類型,癌變幾率不同。只要及時發現并將其切除,隨后保證定期做腸鏡檢查,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即可有效預防復發及癌變。 體檢發現膽囊息肉后,可進一步做常規超聲加彩色多普勒超聲或聲學血管造影,內鏡超聲或CT增強掃描,以確定膽囊息肉是腫瘤性息肉還是非腫瘤性息肉(如膽固醇性息肉),通常可采用微創膽囊切除術。 囊腫是一種良性包塊,有單獨一個,也有多個的,一般來說對健康沒有多大影響,體檢查出也不必過于緊張。只要囊腫沒有對周圍器官存在壓迫癥狀或發炎感染,基本不需特殊治療。如肝囊腫過大,可能壓迫鄰近器官,引發不適癥狀,則需積極治療。如出現并發癥,像囊腫破裂、囊內出血等,則需進行外科手術。 乳腺囊腫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腫無需做特殊處理,只要定期觀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檢查,40歲以上患者建議每年加做一次鉬靶檢查。 絕大多數肝囊腫不會癌變,且不會影響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腫沒有導致身體不適都可以不作處理,但建議每6個月做B超復查一次,觀察囊腫大小變化。 腎囊腫以單純性腎囊腫較為多見,絕大多數單純性腎囊腫為良性,惡變幾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發現前,幾乎沒任何癥狀。如果腎囊腫小于5厘米,且沒有給患者帶來不適,大可不必治療,一般3-6個月復查B超觀察其變化即可。 增生分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有時會對人體有益,病理性增生往往是有害的,但也不意味著增生就一定會發展成癌癥。 做X光檢查,經常會看見關節處有增生現象,也就是所謂的“骨刺”,尤其是頸椎、腰椎和膝關節。很多老人以為骨刺是病,發現后一定要將其除掉,還有些人甚至聽信虛假廣告,想通過服藥溶骨。骨刺通常被認為是人體代償性的增生,即通過增生來幫助支撐身體、穩定關節。因此如果沒有給身體帶來不適,不需要做特殊處理。 前列腺增生早期大多可保守治療,效果可觀。目前還沒有良性前列腺增生向前列腺癌轉化的證據。 ![]() 看完光谷醫院的解讀后,是不是對體檢報告上的這些內容了解更深了呢? 總之,如果你體檢發現結節、增生、息肉、囊腫等,不要太過緊張和擔心,及時和醫生溝通,詳細解讀體檢報告,積極配合治療或者定期復查就可以了哦!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