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一,一畫開天地,虛無中誕生了宇宙,一生二,分陰分陽,確立了天和地,天地間陰陽兩氣往來流行,有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了萬事萬物、一切生命。
萬象紛紜,多姿多彩,從根本上說,道生之,德畜之,無極而生太極,這是古人說的“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不借助任何方式體認天地之道,無論多么繁復,萬變不離其宗,知其要,一言以蔽之。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方式難度太大,退而求其次,學而知之,借助數理的方式明了天地之道,“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太極分陰陽,稱為兩儀,陰陽兩儀是宇宙造化的事實,也是數理最簡明最了然的歸納,宇宙包羅萬有,歸納起來只有陰和陽,陰陽兩種力量不斷交替變化才有了精彩的世界。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二生三,三個因素看世界,越來越清晰,三在人文視角看是人,人為萬物之靈,在自然視角看是水,對于地球來說,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出各種各樣生命。 籠統模糊的說法更接近真相,太過籠統模糊的說法卻讓人難以理解天地怎么孕育出無窮無盡的生命,我們還可以用更廣闊的視野和更精微的方式來觀測推演更具體的內容。 陰陽二氣化生萬物,最高最大的象為天地,天地往往是天道的代名詞,天無私覆,蒼天在上覆蓋,地無私載,大地在下承載,至高為天,至低為地,一天一地,一載一覆。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法則適用于造化之源,適用于廣莫宇宙,也適用于太陽系,日月運轉在天地之間,日升月降而有寒暑,寒暑往來而有四時,《易經》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日升月降,寒暑往來,陰氣極盛為太陰,四時為冬季,其氣寒,因陰極而陽氣生而有少陰,少陰中的陰氣未退,陽氣漸長,四時為春季,其氣溫。
陽氣極盛為太陽,四時為夏季,其氣熱,因陽極而陰氣生而有少陽,少陽中陽氣未退,陰氣漸長,四時為秋季,其氣涼。
熱極生涼,涼而至寒,寒極生溫,溫而生熱,四時寒暑往來,晝夜相推而有人類生活的環境。
一年當中,四至四立是四時重要節點,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傳統稱之為四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傳統稱之為四立,從天文學上看,這是地球繞行太陽軌道上的一些重要時間點。
當太陽直射南半球的南回歸線的時候,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這是太陰之時,為冬至。過了這一點,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一動,地上陽氣增加,經立春點后,直射地球赤道,此時陰陽各半,時令為春分,這是少陰之時,日夜時間各半。
時日推移,經過立夏點后,太陽直射點到北回歸線,一年中白天時間最長,黑夜時間最短,這是太陽之時,為夏至。過了這一點,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地上陰氣增加,經立秋點后,直射地球赤道,此時又是陰陽各半,時令為求頂,這是少陽之時,俗語說:“春分秋分,陰陽平分。”
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完成了一個循環,寫意陰陽,從四時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直接體會到天道循環,陰陽往來,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孤陰不長,孤陽不生。 天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師法自然,陰陽四時是萬物生長的根本,也是最好的老師。
《內經》有《四氣調神大論》篇,從養生角度闡述四時養人之神,“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四時春夏秋冬,取其象數成為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取其性情成為四德元亨利貞,取象比類,四象還可以類推,不僅指地球春夏秋冬的變化,任何事物實際可由陰陽再分為四: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一年可以陰陽四分,小如一日,日升月降,如同一年,也有春夏秋冬,可以陰陽互推,大如造化,一氣圓通,如同一年,也有春夏秋冬,可以陰陽互推。
夫子說:“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道不言不語,四季如常運行,百物如常生長。
夫子認為天道無所不在,從四時變換萬物變化中見天道,天道形諸于地,為地道;形諸于水,為水道;形諸于馬,為馬道;形諸于人,為人道。
這樣的說法還比較抽象,夫子用比喻的方式來說天道,生生不息,好像日升月落一樣,這是天道;包容萬物,運行無礙,永不停步,這是天道;看上去沒有作為卻利益萬物,無為而為,這是天道;成就萬物,不言而信,不為而明,這也是天道。
儒家的學問,明天道而推人事,本人性而達天道,天道就在四時寒暑往來中,天道就在日常灑掃進退中。
這也是內圣外王之道,克己復禮,人心歸璞,人道和天道并不遙遠,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奉行此道,“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法天則地,關愛天下眾民如天地日月一樣公正無私,天道不遠,沒有迷信的色彩,沒有神秘的味道。
《大學》說天道為“明明德”,《中庸》說天道為“至誠無息”,引用《詩經》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作為佐證,過去有采詩之車,陳詩以觀民情,百姓如天,以民為本。
《易經》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夫子贊《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說:“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都是法天的學問。
這樣看,四書五經,都在闡明性天地的奧秘,沒有一句不是說天性,沒有一句不是說天道,不言而言,不教而教,自然而然,功到自然成,這是最高明的教育。
性與天道,道理精微,如果滿口仁義道德,肚子男盜女娼,沒有身心如一,沒有言行一致,距離很遠,如果讀死書,死讀書,沒有反求諸己,沒有行而知之,距離更遠。
道生萬物,道在四時陰陽萬事萬物之中,道德學問出于自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從天文地理、性命身心、萬事萬物乃至日常生活來格物致知,進德修業。
曾子寫《大學》,三綱八目展示人生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登堂入室,子思子寫《中庸》,以性為天命,以天道為至誠,這是人性化可操作的表達和方式,孟子私淑先儒,強調人性皆善,養浩然正氣,盡心則能知性,知性則能知天,也是夫子性與天道之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