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耳聾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據統計,我國65歲以上的老人中,有75%出現中度以上聽力損失,80歲以上有70%聽力明顯減退,有的甚至完全喪失聽力。 治療耳鳴、耳背,古方「通氣散」用了近200年 驗方來源: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提到,“耳孔內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晚報此方,早服通氣散,一日兩付,三、二十年耳聾可愈。” 驗方構成:柴胡、香附各30克,川芎15克,研為細末,每日早晚用開水沖服9克,每天2次,可治療肝郁氣滯、耳聾耳鳴。 功效解讀: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可升陽達郁;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可行氣調血;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歸肝、三焦經,可開郁散滯。三藥合用,可以行氣活血、條達郁滯,用以治療氣滯血凝型耳聾,相當于西醫的神經性耳聾。對癥的患者服藥一個月后聽力即會有所好轉。 配合手腕按摩,治療效果「事半功倍」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可濡養滋潤耳竅,若心之氣血不足,腎精虧損,則耳鳴。手腕上的陽谷穴,可達耳中,并聯絡心臟,每天早晚用拇指按壓3分鐘,對治療耳鳴、神經性耳聾有明顯效果。 位置:位于人體的手腕尺側,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即手掌側面連接手腕橫紋處。 功效:清心明目,痛經活絡,鎮驚聰耳。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85.中醫臨床的經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