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GTD,就是 Get things done的縮寫,美國著名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總結出來的一套目前世界范圍內最全面、最系統、最廣泛使用的時間管理方法,其方法主要分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收集,其目標就是清空大腦。回想一下,在工作中,你什么時候是最慌亂的時候?往往是你的大腦中塞滿了無數待辦事項的時候。如果你想要認真完成一項工作,可是卻有一個人在你耳邊,不斷提醒你,你明天還要向領導匯報,后天還要和客戶見面,周末是女朋友的生日,你要記得買花買禮物,快到月底了,你記得還信用卡和交房租…… 你想,這樣的話,你怎么可能心靜如水地工作呢,只能是心亂如麻了。而我們很多時候,就是這樣,那個煩人的聲音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大腦,因為我們把太多的待辦事項,都塞在大腦里。所以,想要心靜如水,專注于當下,第一步,就是要清空我們的大腦。 但是那些事情也很重要啊,所以清空大腦,不是要把那些事情都忘掉,而是另外找到一個'倉庫',把那些想法從大腦中搬出去。這個另外的倉庫,我們叫'收集箱'。 收集箱的形式有很多種,可以是電腦中的一個文件夾,也可以是你書桌的一個抽屜,還可以用印象筆記、滴答清單等軟件作為你的收集箱,當然,最簡單的,就是一個筆記本甚至一張白紙。但你應該盡可能地控制收集工具的數量,越少越好,夠用即可。 你要做的,就是把所有你想到的事情,全部寫到紙上。只注重數量,寧濫勿缺,把你所有的想法都記錄下來。有可能你冒出的第一個想法是'解決全球變暖',下一個想法卻是'去超市買幾包方便面',沒有關系,老老實實地記錄就可以。 當你把大腦中所有的角落都搜刮了一遍,所有的想法都已經記錄了下來,現在你會感覺大腦空空如也,無牽無掛,而你的紙上,怕是已經滿滿當當。這時,你就為下一步行動做好了準備。 第二步,處理,也叫理清階段,其目的就是清空收集箱。你的大腦已經平靜了,可是你的收集箱里卻塞滿了各種各樣要做的事情和奇奇怪怪的想法。它們不能永遠待在收集箱里。我們要做的,就是為收集箱里的每一件事,都分配一個合理的歸宿。 清空收集箱欄,你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按照順序處理;第二,一次只想一件事;第三,永遠不要把事務放回收集箱。這樣做,避免了我們的拖延癥和畏難情緒,不會專門挑簡單容易的來處理。 那么,我們要如何處理收集箱中的內容呢?最關鍵的問題,是一直要問自己:下一步行動是什么? 結果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不需要采取行動的事項: 一般來說,你會在收集箱中發現一些無法付諸行動的事情,一般可以分成三類: 垃圾:一些過時的信息和資料,我的建議是,不必糾結,果斷扔掉。我們處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盡量為自己減負,才是生存之道。 待醞釀的事務:比如你的同學邀請你參加婚禮,但是時間是兩個月后,你現在還無法確定能否出席。比如你想要去澳洲旅游,可是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跟老板請假。這些事情,目前還無法轉化為行動,你可以專門再找一張紙,把這些記錄下來,這張紙叫做'未來清單'。 參考資料:建議使用印象筆記一類的筆記軟件,把這些資料收集歸類起來。 2 需要采取行動的事項 除去上面這三類事務,其它的都可以轉化為行動。如果手頭的事情需要一系列的行動或步驟才能實現它的目標或結果,你就可以將其視為一個項目并將它列為項目清單。 你需要把事務轉化為獨立、清晰的任務。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比如你可能記錄了一條,叫'收拾房間'。你會想到,自己的房間里最亂的是衣服,你要把衣服都整理到衣柜里,可是你的衣柜里有好幾件自己根本不會再穿的衣服,占了很多的空間,那么你的下一步行動就轉化為'扔掉那些不再穿的衣服'。 再比如,你可能記錄了一條,叫'參加會議',那你會想到,你必須和同事小王商量,會議匯報用的PPT是否已經定稿,那你的下一步行動,就轉化為'給小王打電話,確認PPT'。 一旦確定了下一步行動,這時,你有三種選擇: 第1, 如果行動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那么不要猶豫,馬上去做。 第2, 如果自己不是完成任務的最佳人選,那么你可以委派他人來做。 第3, 對于一些復雜的任務,把任務放在你的組織系統中,再安排時間以后去做。 以上就是 GTD 法的第二步,清空收集箱。這一步的關鍵,就是問自己下一步行動是什么。對于無法轉化為行動的事情,按照垃圾/醞釀事務/參考資料的原則分類,對于可以轉化為行動的事物,按照項目清單、馬上去做、委托他人去做、以后去做來分類。 第三步,組織,其關鍵是建立清單,將收集箱的事務分門別類在第二步時,我們已經消除了一批事務,垃圾我們果斷扔掉,兩分鐘以內的行動我們馬上執行,此外,我們也建立兩種清單,一種是參考資料,一種是記錄待醞釀事務的未來清單。 而在此之外,我們還要準備三種清單: 1 下一步行動清單: 是最核心的清單,里邊記錄的是你所有接下來需要完成的行動,這樣,你在每次開始工作的時候,直接從下一步行動中找到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完成就可以了。如果你的下一步行動清單非常豐富,那么你還可以把它分成多個子清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按照情境來劃分。 比如,把所有聯系別人的事情,全部列入電話清單中,這樣,不論何時何地,在家中還是路上,當你有一些碎片時間的時候,你就可以拿出電話清單,利用點滴時間,完成這些任務。除此之外,你還可以羅列出電腦清單、辦公室清單、超市清單等。 2 等待清單: 是那些需要他人完成的任務,但是他們的結果,會影響你的下一步行動,所以你要進行記錄和跟蹤。等待清單往往和下一步行動清單放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效用。比如你根據電話清單,給小王打電話,要下周會議的PPT,接下來就轉入了等待清單,而當你接到PPT之后,你就要找時間來看,并提出修改意見,那么這時又進入到下一步行動清單。 這樣,等待清單和下一步行動清單聯動起來,才會讓你的工作更高效。 3 日程表: 日程表記錄的就是固定時間要完成的任務,比如會議、比如培訓、比如和客戶約好見面。這里,有一個時間管理的誤區,很多人會把每天安排的滿滿當當,把自己的任務也寫入日程表中,而實際上,除了一些必須在固定時間完成的事務外,你的其他任務,可以記錄在下一步行動清單中,這樣,就保證了每天時間的靈活性。 日程表和等待清單,也可以聯動起來,你可以為等待清單的事務,都設定一個截止日期,比如你和小王商量好,要在周五之前,拿到PPT,你就可以把這個日期記錄在日程表中,到了周五,如果還沒有收到小王的PPT,你再去和他溝通。這樣,就把被動的等待,變成了主動的控制。 以上就是GTD法第三步,組織整理的內容,你建立了五類清單:下一步行動清單、等待清單、日程表、未來清單、參考資料。把你收集箱中的任務,分門別類納入這五類清單中,你的工作就變得更加清晰有序了。 第四步,回顧,其目標就是保障系統的有效運行。如果僅僅是建立清單,卻不及時回顧和更新,那么清單往往就變成了擺設,所以定期回顧,才能真正讓清單變成行動,讓行動改變你。多長時間回顧一次呢?一般分成兩種: 1 每天一次的簡易回顧 建議在每天一上班來進行,基本上用 5 分鐘的時間就好。為了達到心如止水的工作境界,我們把大腦中的事務通過 GTD 法交給了清單,如果用電腦來比喻,我們的大腦,就像是 CPU,只處理當前的任務,而清單就像是硬盤,儲存更多的信息,而每天回顧的過程,就是把硬盤數據交給CPU的過程。 你只需要兩件事:第一,看一眼你的日程表,確定你今天有哪些必須參加的活動。第二,看你的下一步行動清單,確定你在日程之外,可以完成哪些任務。 為什么要先看日程表呢,因為日程表上記錄的都是雷打不動、必須完成的,如果你今天要參加3個會,一天時間都被占用了,那你也就沒法去完成下一步行動清單里的大任務了。 2 每周一次的整體回顧 這是你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清單的過程,就像是為自己的操作系統更新軟件和打補丁。每周一次的回顧,你需要關注五件事情: 第1, 回顧下一步行動清單,劃掉已經完成的任務; 第2, 回顧過去一周的日程表,看看參加的日程是否可以轉為下一步行動; 第3, 回顧等待清單和未來清單,看看哪些事情可以轉為下一步行動; 第4, 展望下周日程,提前做好準備; 第5, 重新收集大腦中的想法,并清空收集箱,更新你的下一步行動清單。 這樣,通過每天回顧和每周回顧,你就把你林林總總的事務,都交給清單,為你的大腦徹底減負。 第五步,執行,就是要選擇最合適的行動。GTD 法的第五步,是執行,就是完成具體事務的過程。這一步,你可以結合我們在之前介紹的時間管理方法,一起來操作,你一定會事半功倍。 比如,那么多下一步行動,如何選擇先做哪個,你就可以采用四象限法。再比如,具體做一件事時,你可以結合番茄工作法,就會讓你更有效率。 選擇行動方案的三種方法: 1 確定某一時刻具體行動的四標準法: 即根據所處情境、有多少時間、有多少精力和重要性來判斷如何選擇下一步行動。 2 確定每日工作的三分類法: 即每日工作安排可以執行計劃性的事先安排、臨時性的突然安排和靈活性的重新安排三種分類標準。 3 判斷事情重要性的總體檢視六層次法: 即按照人生的五萬米高空分六個層次(地面:當前行動;1樓視野:當前項目;2樓視野:職責或角色;3樓視野:目標;4樓視野:愿景;5樓視野:原則和價值)檢視自己的工作, 總結:GTD 追求的是心如止水的境界。為了達到這個境界,我們要借助清單,為大腦減負,讓我們每次只專注一件事。具體的方法,是通過五步:收集、清空收集箱、組織整理、定期回顧和執行。核心是永遠問自己下一步行動是什么。借助各類清單,管理自己的事務。 GTD 很像是一臺全能的機器,功能全面,能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它的操作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掌握。 所以對于剛剛接觸時間管理的朋友,不建議一上來就直接實踐 GTD 系統,不妨先使用番茄工作法找找感覺。隨著你對于時間的管理越來越有效,你也越來越追求更高效的生活,這個時候,再去進入到 GTD 的世界,你也會感覺自己的人生越來越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