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三十年,青春再出發”系列第二季之四:東吳園:夢開始的地方 龍城使君 2018-12-08 閱讀3050 東吳園:夢開始的地方王偉林 王偉林:1966年9月生于江蘇太倉,筆名易齋。1988年6月畢業于蘇州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兼書法藝術藝委會副秘書長、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蘇州科技大學教授、蘇州大學兼職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 1995年、2006年兩度被評為蘇州市“新長征突擊手”,1995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2014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中青年文藝評論人才,2015年被評為第四屆江蘇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2016年被評為蘇州市姑蘇文藝領軍人才,2017年被評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先進個人。 我與書法正式結緣是30年前的事情。 1984年,我進入蘇州大學中文系,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我與書法結緣,正是因為在東吳園結識了華人德和李鶴云兩位恩師。二年級時設有書法課,就是這一機緣,使我有幸立于兩位先生門下。書法課程雖匆匆一載,但老師的言傳身教深深地影響著我,以至改變了我進校之初頗為強烈的“考研”念頭。我至今猶感意外的,是四年大學的畢業論文竟選擇了書法課題。我清晰地記得,當時蘇州大學校園活躍著一個“書畫研究會”的教師組織,會長徐惠德,副會長華人德,秘書長便是李鶴云。十梓街正門口的校園文化長廊櫥窗內,不時更換書畫展覽作品,每每令我駐足忘返。我和學生書法社的柏文東、丁駿、王斌等同道,幸運地被破例特許參加書畫研究會的活動,或聆聽講座,或外出考察。關于騰沖李根源與吳中小王山摩崖石刻的事跡,就是在百獅子橋鶴師書房中第一次聽到的,后來還隨書畫研究會的老師們一同登山探秘,其樂融融。如今小王山已作為穹窿山的一個著名景點“小隆中”對外開放,也成為蘇州市書法家協會的創作基地。 王偉林楷書扇面恩師華人德先生和李鶴云先生,在我習書問學的道路上指點尤多。他們的引路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其言傳身教更讓我漸漸悟得做人的道理。如果說我在書藝、書學上有什么心得,毫無疑問,首先歸功于他們的教誨和栽培。我“描紅”習字雖然起步于小學一、二年級,以后也未嘗間斷。但真正接觸書法,有志于書學的探研,是從聆聽兩位的書法課開始的。因此,收在前年出版的《走向渾融——近三百年中國書法述評》(江蘇人民出版社)一書中的文字與其說是我對書法藝術的一點認識和感悟,毋寧說是問學兩位恩師卅載交上的一份期中作業。人德師于書法創作、書學研究、書法教育乃至協會建設均能取法乎上,獨辟蹊徑,為世所重。鶴云師熱情似火,又勤奮執著,雖至耄耋之年,卻耕耘不輟,誨人不倦。他們的道德學問將使我終生受益。 著名書法家華人德封面題簽我至今清晰地記得:其時蘇大校園中要題牌匾,大都會找到鶴師。大三那年“蘇州大學書店”等幾處牌子均需刻木匾,鶴師知我平日也偶爾動刀刻些印章,于是就鼓勵我操刀。我從觀前街“古吳軒”買來專用木刻刀,在他親授下,將其所題的幾個牌匾鐫刻在木板上,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像模像樣”的木工活。刻工雖笨拙,但有幸能與鶴師合作,心里美滋滋的。后來每次經過校園的書店,看到自己與鶴師合作的店招,心中油然生起一股自豪感,也更激發了我練好書法的興趣。 李鶴云老師題時先生82歲蘇大求學四年,也是轉益多師的四年。期間,得識吳門書壇印苑耆宿沙曼翁先生、祝嘉先生、費新我先生、張寒月先生……耳濡目染,獲益良多。令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后來的畢業論文寫作竟斗膽選擇了書法課題。在華人德、張鵠兩位恩師的悉心指導下,論文得以順利通過,又意外摘得全國首屆書法理論“書譜獎”。現在回想起來,四年大學生活充滿了溫暖和情趣。記得1986年1月8日,時值敬愛的周總理逝世10周年紀念,華老師在學期最后一堂書法課上為我開小灶,即興創作了一幅對聯,內容正是周總理的名言:“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30余年來,這幅對聯一直陪伴著我寒窗夜讀,成為人生道路上的路標。我同樣清晰地記得畢業前,華老師又特別引薦我認識了當時借調在蘇州大學《漢語大辭典》編纂組工作的年逾八旬的錢太初先生。錢老滿腹經綸,一派儒雅,面對不才如我的冒昧請教,他卻沒有半點架子。于是,姑蘇富仁坊內先生那幾間簡陋的平房成了我心向往之的殿堂。那一年,錢老和華師聯袂當起“紅娘”,介紹我加入蘇州市書法家協會。而我卻直到工作了數個年頭,方知錢老竟是協會的首任理事長。東吳園里,同樣的溫馨記憶來自于眾多的同窗及師兄弟:王斌、丁駿、孫悅良、薛龍春、盧雄勇、王學雷……因為書法,我們每每徹夜長談,不知東方之既白。 王偉林《董其昌論書》(隸書中堂)大學四年一眨眼就過去,比起書法社的其他幾位同道,我自然幸運得多。畢業時我分配到市區的新蘇師范學校執教書法,由于同處一城,我有條件得以經常回到母校,向人德師和鶴云師請教。每次回母校圖書館古籍部或去百獅子橋看望兩位恩師,他們都無微不至地關心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近況。我們談人生,談經典,談家庭,談現實,兩位老師都能以一個寬厚的長者的身份給我以悉心的教誨。其真誠、熱心、無私和善解人意每每使我心中倍感溫暖。 著名書法史研究學者傅申先生題,時先生72歲毫無疑問,大學畢業三十年,我能專心從事書法工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全得益于蘇大四年的培養與熏陶。東吳園里曾經留下了我的刻匾處女作,也留下了《啊,楊樹》這篇文學習作。現在看來,盡管當初是那么的稚嫩,但無論怎么說,我的藝術夢正是在溫馨的東吳園、在巍巍方塔下的紅樓萌發、生長的。從1986年首次參加全國書法理論研討會,1987年第一篇書學論文在《書法研究》上發表,到1989年畢業論文《姚孟起事跡考略及其書法美學思想探析》入選第二屆全國青年書學討論會并獲首屆中國書法理論“書譜獎”……我忘不了30年前的中原之旅:1987年10月,大學三年級的我有幸以一篇小文入選了全國“書法新十年學術論辯會”,當時交通不便,蘇州至鄭州的綠皮火車開得很慢很慢。然而,我因隨華人德師及潘振元先生同行(他倆因入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而受邀出席開幕式),一路上聆聽兩位師長談藝術、談人生,反倒覺得時間太短促。三屆國展匯集了諸如林散之、沙孟海、啟功、費新我等大家的作品,且又是在全國“書法熱”最火的中原大地舉辦,因而顯得人氣十足。中原之行是我第一次在現場觀摩“國展”,零距離地感受如火如荼的書法熱潮,同時也是我首次出席大規模的全國書學討論會,有幸領略當代書壇理論精英的風采。那次會上還巧遇蘇州前輩書家王健生,回蘇后我方知道先生書法功力深厚,在全國電視書法大賽中摘得銀獎。他在蘇州圖書館古籍部工作,我一有空便會去向他請教,漸漸地我們成了忘年之交。 國學大師錢仲聯(1908—2003)教授題,時先生96歲蒙師友的不棄,在我前行的道路上不斷鼓勵我,鞭策我。我的好友、母校文學院陳國安教授居然為我請到國學大師錢仲聯(原名萼孫,號夢苕)先生的珍貴題簽,令我受寵若驚!錢老著述等身,名揚海內外。記得當年在蘇大求學時,曾斗膽向先生請教虞山大書家蕭退庵的生平事跡,他不僅親筆回信,更約談“夢苕庵”,循循善誘,和藹可親,其濃濃的常熟鄉音至今在耳畔回響。這些年,工作再忙,我每年總要翻出錢老給我的回信,拜讀再三,以此激勵自己。孰料錢老96歲為我文集所題的墨寶竟成為其畢生的絕筆! 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題時先生76歲同樣彌足珍貴的題簽來自于沈鵬先生,這全仗吳門另一位忘年交陳銘先生的熱心相助。其實20年前,也就是大學剛畢業的第六個年頭——1993年,我隨華人德先生同赴重慶參加全國第四屆書學討論會,會議期間即幸運地得到了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先生的題詩一首。但隨后“書法熱”愈演愈烈,沈老肩上的擔子更重,時間也愈加寶貴,我再也不愿去驚動他。未曾想數年后當陳銘先生與沈老交談時,說起日后我將整理出版書學文集一事,沈老竟二話沒說,欣然命筆,筆墨間透露出一位書壇老者對后學的期許和嘉勉。 王偉林隸書對聯談到當代書壇,自然繞不過吳門,而吳門書壇又不能不提“滄浪書社”和“江南風”雅集。可以說,這兩個社團匯聚了眾多當今吳門中青年書家的代表性人物。平日里,他們雅集園林,相互評點,相互砥礪,常常爭得面紅耳赤,又樂此不疲。需特別一提的是:在本人臨池學書和從事書協工作的30余年間,滄浪書社中的諸位吳門師長一直是我學習的楷范。本師華人德先生敦厚務實,弘道養正,作風民主又恪守原則;言恭達先生熱情寬容,誨人不倦;黃惇先生縝密嚴謹而又樂于提攜后進;孫曉云老師細致入微,如春風化雨;陸家衡先生謙和儒雅,循循善誘;馬士達先生率真篤實,不事雕飾;潘振元先生勤勉通達,平易近人;周瑪和先生恥于張揚、王歌之先生淡泊寧靜、張士東先生執著堅毅……師長們為藝治學、待人接物的優秀品格猶如一面面鏡子,時常提醒我在工作生活的每一天都要笑對生活、笑對困難。而“江南風”諸同道的積極進取、不甘落后的可貴精神也無時無刻不在鞭策我,工作之余不忘臨池、讀帖、看書、寫作…… 芳華三十載,東吳園的四年已深深烙印在心間、腦海,忘不了眾恩師的培育,忘不了系領導范伯群、范培松、倪均祥等的鼓勵,忘不了班主任繆學為的叮嚀,忘不了各位同窗的牽手…… 戊戌孟冬于胥水之濱易齋 ![]() ![]() |
|
來自: 程穆澤 > 《30-★龍城使君27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