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劑(二) 1.本章相關方劑的對比分析及鑒別應用 (1)行氣劑 枳實薤白桂枝湯與半夏厚樸湯都能行氣祛痰,但前者長于通陽散結,主治胸陽不振,痰濁中阻,氣結于胸的胸痹證;后者又能開郁降逆,主治情志不舒,痰氣郁結而致的梅核氣。天臺烏藥散和暖肝煎都能行氣逐寒,止痛散結,專治寒疝。但天臺烏藥散行氣散寒之力較大,多用于寒凝氣滯之小腸疝氣;暖肝煎則能溫腎養肝,適宜于肝腎不足,寒凝經脈之疝氣及少腹疼痛者。 (2)降氣劑 蘇子降氣湯、定喘湯長于降肺氣而定喘逆。但蘇子降氣湯兼能溫化寒痰,主要用于上實下虛的寒痰咳喘證;定喘湯則兼能宣肺散邪,清化熱痰,多用于風寒外束,痰熱內蘊的喘咳證。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均長于和胃降逆止嘔呃。小半夏湯長于化痰降逆止嘔;后二方則兼有補氣益胃之功,其中旋覆代赭湯重在養胃祛痰止噯,適用于胃虛痰阻氣逆的痞悶噯氣及反胃嘔吐;橘皮竹茹湯則長于清胃降逆,主治胃虛呃逆或嘔吐偏熱者。 2.具體內容——行氣劑(二) 瓜蔞薤白白酒湯 【組成】瓜蔞實 薤白 白酒 【歌訣】瓜蔞薤白白酒湯,通陽散結并祛痰。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通陽散結,行氣祛痰。 【主治】胸陽不振,痰氣互結之胸痹輕證,胸部滿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方義】 1.瓜蔞實苦寒滑利,豁痰下氣,寬暢胸膈。 2.薤白辛溫,通陽散結以止痹痛。 3.白酒通陽,可助藥勢。 4.請藥配伍,使痹阻得通,胸陽得宣,則諸癥可解。 【加減應用】該方加半夏一一瓜蔞薤白半夏湯;去白酒加枳實、厚樸、桂枝——枳實薤白桂枝湯。 【注意事項】陽虛氣弱之胸痹,不宜單用本方。 天臺烏藥散 【組成】天臺烏藥 木香 小茴香 高良姜 檳榔 川楝子 巴豆 青皮 【歌訣】天臺烏藥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行氣疏肝散寒痛,寒滯疝痛酒調嘗。 【用法】巴豆與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沖入適量黃酒服。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經寒凝氣滯證。小腸疝氣,少腹引睪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沉弦。亦治婦女痛經、瘕聚。 【方義】 1.烏藥辛溫,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為君藥。 2.青皮疏肝理氣、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氣止痛等一派辛溫芳香之品,助行氣散結、祛寒止痛之力,共為臣藥。 3.檳榔直達下焦,行氣化滯而破堅;取苦寒之川楝子與辛熱之巴豆同炒,巧施“去性存用”之法,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減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強其行氣散結之效,共為佐使藥。 4.諸藥合用,使寒凝得散,氣滯得疏,肝絡得調,則疝痛、腹痛可愈。 【配伍特點】以辛溫芳香之品行氣疏肝,散寒通滯,并做散劑溫酒送服,體現行氣溫肝法,即“治疝必先治氣”;川楝子與巴豆同炒,巧施“去性存用”之法。 【加減應用】用于偏墜腫脹,可加荔枝核,橘核以增強行氣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肉桂,吳茱萸以加強散寒止痛之力。 【注意事項】濕熱下注之疝痛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四磨湯(《濟生方》):人參、檳榔、沉香、天臺烏藥。功用:行氣降逆,寬胸散結。 主治:七情所傷,肝氣郁結證。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苔白脈弦。 暖肝煎 【組成】當歸 構杞子 小茴香 肉桂 烏藥 沉香 茯苓 生姜 【歌訣】暖肝煎中桂茴香,歸杞烏沉茯加姜,溫補肝腎散寒氣,肝腎虛寒疝痛康。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主冶】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睪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氣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義】 1.肉桂辛甘大熱,溫腎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溫,暖肝散寒,理氣止痛,二藥合用,溫腎暖肝散寒,共為君藥。 2.當歸辛甘性溫,養血補肝;枸杞子味甘性平,補肝益腎,二藥均補肝不足之本;烏藥、沉香辛溫散寒,行氣止痛,以去陰寒冷痛之標,同為臣藥。 3.茯苓甘淡,滲濕健脾;生姜辛溫,散寒和胃,皆為佐藥。 4.綜觀全方,以溫補肝腎治其本,行氣逐寒治其標,使下元虛寒得溫,寒凝氣滯得散,則睪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氣痛諸癥可愈。 本方補養、散寒,行氣并重,運用時應視其虛、寒、氣滯三者孰輕孰重,相應調整君臣藥的配伍關系,使之更能切中病情。 【加減應用】原書于方后說:“如寒甚者加吳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若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氣止痛;睪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氣。 【注意事項】若因濕熱下注,陰囊紅腫熱痛者,切不可誤用。 (1)天臺烏藥散的功用是(1991-141.199-147.) A.行氣疏肝 B.燥濕除滿 C.活血通絡 D.散寒止痛 (2)天臺烏藥散的組成藥物是(2000-43.) A.烏藥、木香、青皮、小茴香、干姜、檳榔、川楝子 B.烏藥、木香、青皮、小茴香、煨姜、檳榔、川楝子 C.烏藥、木香、青皮、小茴香、炮姜、香附、川楝子 D.烏藥、木香、青皮、小茴香、生姜、香附、川楝子 E.以上都不是 (3)寒疝少腹絞痛者,治療應選用的方劑是(2010-59.) A.天臺烏藥散 B.少腹逐瘀湯 C.百合烏藥湯 D.正氣天香散 (4)天臺烏藥散與暖肝煎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2014-46.) A.當歸、枸杞子 B.沉香、川楝子 C.肉桂、木香 D.烏藥、小茴香 (5)暖肝煎的功用是(1999-47.) A.暖肝溫胃,行氣止痛 B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C.行氣止痛,軟堅散結 D.溫脾暖肝,散寒止痛 E.以上都不是 (6)暖肝煎的組成藥物中含有(2001-145.) A.肉桂、當歸 B.牛膝、澤瀉 C.升麻、枳殼 D.茯苓。沉香 (7)下列選項中,屬于暖肝煎組成藥物的是(2005-54.) A.桂枝、芍藥 B.香附、川楝子 C.荔枝核、澤瀉 D.烏藥、茯苓 E.吳茱萸、干姜 1.AD。天臺烏藥散是行氣劑,治療肝經寒凝氣滯證。因此其有疏肝行氣,散寒止痛的作用 2.E。參考歌訣記憶中的“青姜”。 3.A。天臺烏藥散功效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主治寒疝腹痛。少腹逐瘀湯的功效為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主治寒凝血瘀證。百合烏藥湯的功效為健脾和胃,行氣止痛,主治脾胃虛弱之胃脘痛。正氣天香散的功效為理氣溫中,散寒止痛,主治寒邪內阻之腹痛。 4.D。暖肝煎的組成:當歸、枸杞子、小茴香、肉桂、烏藥、沉香、茯苓、生姜。天臺烏藥散的組成:天臺烏藥、木香、小茴香、高良姜、檳榔、川楝子、巴豆、青皮,兩者共含烏藥、小茴香。 5.E。首先要注意該方治療本虛標實的證候,本方既溫補肝腎,又有散寒行氣止痛,注意其病位在肝腎。 6.AD。 7.D。 編輯: 青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