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
而
不
傷
A 001 哀 而 不 傷 【注釋】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致,感情適度。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處】《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B 002 終 日 飽 食 無 所 用 心 【注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么事也不關心。 【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003 北 辰 星 拱 【注釋】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后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出處】《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004 比 而 不 周 【注釋】搞幫派,但是不團結。結黨營私。 【出處】《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005 屏 氣 凝 神 【注釋】屏氣:抑制呼吸;凝神: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違心一致。 【出處】《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006 博 施 濟 眾 【注釋】博:廣泛;濟:救濟。給予群眾以恩惠和接濟。 【出處】《論語·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 007 博 文 約 禮 【注釋】博:金我,廣;約:約束。廣求學問,恪守禮法。 【出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008 不 恥 下 問 【注釋】樂于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處】《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009 不 得 其 死 【注釋】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對惡人的詛咒。 【出處】《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010 不 舍 晝 夜 【注釋】舍:放棄。不放棄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繼日。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011 不 亦 樂 乎 【注釋】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012 不 在 其 位 不 謀 其 政 【注釋】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C 013 察 言 觀 色 【注釋】察:詳審。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014 成 仁 取 義 【注釋】成仁:殺身以成仁德;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015 成 人 之 美 【注釋】成:成就。成全別人的好事。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016 從 心 所 欲 【注釋】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 【出處】《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D 017 大 動 干 戈 【注釋】干戈:古代的兩種武器。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比喻大張聲勢地行事。 【出處】《論語·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018 待 價 而 沽 【注釋】沽:賣。等有好價錢才賣。比喻誰給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 【出處】《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019 簞 食 瓢 飲 【注釋】一簞食物,一瓢飲料。形容讀書人安于貧窮的清高生活。 【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020 當 仁 不 讓 【注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021 道 不 同 不 相 為 謀 【注釋】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022 道 聽 途 說 【注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E 023 惡 衣 惡 食 【注釋】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處】《論語·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024 耳 順 之 年 【注釋】60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F 025 發 憤 忘 食 【注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026 犯 上 作 亂 【注釋】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 【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027 肥 馬 輕 裘 【注釋】裘:皮衣。騎肥壯的馬,穿輕暖的皮衣。形容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028 斐 然 成 章 【注釋】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029 分 崩 離 析 【注釋】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處】《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030 父 母 之 邦 【注釋】指祖國。 【出處】《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G 031 剛 毅 木 訥 【注釋】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 【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032 各 不 相 謀 【注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033 恭 而 有 禮 【注釋】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034 過 猶 不 及 【注釋】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 【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035 怪 力 亂 神 【注釋】指關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出處】《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 H 036 后 生 可 畏 【注釋】后生:年輕人,后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出處】《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037 春 風 化 雨 【注釋】患:憂患,擔心。擔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失掉。形容對個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處】《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038 誨 人 不 倦 【注釋】誨:教導。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039 惠 而 不 貴 【注釋】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J 040 見 義 勇 為 【注釋】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處】《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041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人 【注釋】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042 既 往 不 咎 【注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043 見 賢 思 齊 【注釋】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44 盡 善 盡 美 【注釋】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 美矣,未盡善也。’” 045 敬 而 遠 之 【注釋】表面上表示尊敬,實際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諷刺話。 【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 046 舉 一 反 三 【注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處】《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K 047 侃 侃 訚 訚 【注釋】形容和悅而從容不迫地談話。 【出處】語出《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048 空 空 如 也 【注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處】《論語·子罕》:“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L 049 理 屈 詞 窮 【注釋】屈:短,虧;窮:盡。由于理虧而無話可說。 【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050 樂 山 樂 水 【注釋】樂:喜愛,愛好。有人喜愛山,有人喜愛水。比喻各人的愛好不同。 【出處】《論語·雍也》:“知者樂山,仁者樂水。” 051 樂 以 忘 憂 【注釋】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形容非常快樂。 【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052 樂 在 其 中 【注釋】喜歡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樂趣。 【出處】《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053 良 師 益 友 【注釋】良,好;益,有幫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幫助的好老師和好朋友。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M 054 苗 而 不 秀 【注釋】苗:指莊稼出苗;秀:莊稼吐穗開花。指莊稼出了苗而沒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資質,卻沒有成就。 【出處】《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055 敏 而 好 學 【注釋】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056 敏 于 事 慎 于 言 【注釋】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 【出處】《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057 名 正 言 順 【注釋】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N 058 內 省 不 疚 【注釋】指自我反省,內心并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059 能 近 取 譬 【注釋】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 【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060 年 富 力 強 【注釋】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 【出處】《論語·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 而有待,其勢可畏。 P 061 披 發 左 衽 【注釋】左衽:衣襟向左掩。披頭散發,衣襟左開,借指異族入侵為主。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Q 062 輕 裘 肥 馬 【注釋】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R 063 人 無 遠 慮 必 有 近 憂 【注釋】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064 任 重 道 遠 死 而 后 已 【注釋】任:負擔;道:路途。已:停止。擔子很重,路很遠,責任重大,經歷長期的奮斗,死了以后才肯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S 065 三 復 斯 言 【注釋】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并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 【出處】《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朱熹注:“《詩經·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南容一日三復此言。” 066 三 十 而 立 【注釋】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出處】《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067 殺 身 成 仁 【注釋】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后泛指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068 色 厲 內 荏 【注釋】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069 善 賈 而 沽 【注釋】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 【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 070 生 榮 死 哀 【注釋】活著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贊譽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處】《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071 生 死 有 命 富 貴 在 天 【注釋】舊時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常用作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處】《論語-顏淵》:“商聞之矣,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072 春 風 化 雨 【注釋】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的成就。 【出處】《論語·先進》:“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073 手 足 無 措 【注釋】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074 是 可 忍 孰 不 可 忍 【注釋】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75 食 無 求 飽 【注釋】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節制。 【出處】《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076 逝 者 如 斯 【注釋】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077 述 而 不 作 【注釋】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078 死 而 后 已 【注釋】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罷手。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079 駟 不 及 舌 【注釋】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080 四 體 不 勤 五 谷 不 分 【注釋】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谷。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081 斯 文 掃 地 【注釋】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掃地:比喻名譽.信用.地位等完全喪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墮落。 【出處】《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類鈔·三十四》:“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作監臨,斯文掃地。” W 082 溫 故 知 新 【注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083 文 質 彬 彬 【注釋】文:文采;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084 無 為 而 治 【注釋】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處】《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X 085 小 德 出 入 【注釋】小德:小節;出入:偏離標準。指不必嚴格要求的一些小節。 【出處】《論語·子張》:“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086 血 氣 方 剛 【注釋】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處】《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087 循 序 漸 進 【注釋】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 【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漸進耳。” 088 循 循 善 誘 【注釋】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于;誘:引導。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 【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Y 089 言 必 行 行 必 果 【注釋】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出處】《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090 言 必 有 中 【注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091 言 不 及 義 【注釋】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 【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092 言 而 有 信 【注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處】《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093 一 言 既 出 駟 馬 難 追 【注釋】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鄧析子·轉辭》:“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 094 一 以 貫 之 【注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 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095 以 德 報 怨 【注釋】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 德報德。’” 096 以 直 報 怨 【注釋】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對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處】《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097 欲 罷 不 能 【注釋】欲:想;罷: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098 愚 不 可 及 【注釋】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別人比不上。形容極其愚笨。 【出處】《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Z 099 擇 善 而 從 【注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出處】《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0 中 庸 之 道 【注釋】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 【出處】《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 end - 中華智庫園編 仰望思想星空 不忘初心|逐夢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