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于海洲 │ 賦體簡說

     公司總裁 2019-01-31

    賦,作為一種文體,其性質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馬積高先生論賦體的特點說:“它是一種韻文(異于駢文散文),又有較多鋪張的描寫(異于一般的抒情體詩)。” 引述郭紹虞說,賦是一種“特殊的體裁”,“既不能歸入于文,又不能列入于詩”;又引秋英說,賦是兼有詩和文的特點的“兩棲動物”。(《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

    關于賦的起源,說法不一,詩經、楚辭、史書、諸子之作,都與賦有著淵源關系。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兩都賦序》)劉勰說:“賦也者,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也。”(《文心雕龍·詮賦》)說明賦之源出于詩、騷,為后人所公認。白居易有《賦賦》一篇,以賦體專詠賦,謂賦“始草創于荀宋,漸恢張于賈馬。”“酌遺風于三代,明變雅于一時,全取其名,則號之為賦。雜用其體,亦不出乎詩。”“義類錯綜,詞采舒布,文諧宮律,言中章句,華而不艷,美而有度。”對賦的產生及其演變的過程、特征等,作了扼要的闡述。從文體特征上看,賦與史書、諸子之作也都有關系。明胡應麟謂:“蒙叟《逍遙》,屈子《遠游》”,“百代詩賦源流,實兆端此”(《詩藪·外編》卷一)。既以莊周之文而論,其《逍遙游》一篇,想象奇詭,行文恣肆,所謂“曠蕩虛無”者,設辭以諷,正是漢大賦的特色。近代劉師培《論文雜記》曰:“蓋騷出于詩,故孟堅以賦為古詩之流,然相如子云作賦漢廷,指陳事物,殫見洽聞,非惟風雅之遺音,抑亦史篇之變體。”漢大賦更近于散文,所以說賦是史篇的變體,不無道理。清章學誠《校讎通義·漢志詩賦第十五》曰:“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征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認為賦出于戰國諸子,是言之成理的。如對于都城的描寫,漢杜篤《論都賦》曰:“西被隴蜀,南通漢中,北拒谷口,東阻巖。”以空間方位言之。《戰國策·齊策一》曰:“齊南有太山,東有瑯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其法,乃后之賦體所由出。

    《漢書·藝文志》中將詩與賦列為一門,并分別舉出屈原和荀子兩家作為辭賦之祖。屈原本人并未稱他的作品為賦,最早以賦名篇的是荀子的《賦篇》(包括《禮》《知》《云》《蠶》《箴》等五篇)。但屈、荀之作只能說是賦之源,還不是正式的賦。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論道:“《文章緣起》曰:‘賦,楚大夫宋玉作。’以為‘賦’名始起于宋玉。按《神女賦》、《高唐賦》等確以‘賦’名,但顯系后人托名之作;又荀子《賦篇》雖總題中有‘賦’字,但所轄的五個單篇并未名為‘禮賦’‘知賦’等;況且《賦篇》末尾又附有‘ 詩’和‘小歌’。《賦篇》之‘賦’,非確指‘賦體’。因此,最早正式以‘賦’名篇的作品,只能算賈誼的《吊屈原賦》。”正式的賦形成于漢代。班固說,賦之作,“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漢書·藝文志》)。漢初的賈誼是正式作賦的第一家,他的《吊屈原賦》直接繼承了《楚辭》和《賦篇》的體制,由辭向賦過渡。枚乘作《七發》,雖未以賦名篇,卻是漢代新體賦正式形成的標志。至司馬相如作《子虛賦》、《上林賦》(姊妹篇),則把漢大賦推向高峰。又東方朔、揚雄、班固、班彪、張衡、王延壽、趙壹、蔡邕、禰衡、王粲等,諸家紛出,遂使賦之一體蔚為大觀。魏至六朝,賦又向駢體發展,出現了曹植、陸機、左思、鮑照、江淹、庾信等大家。唐宋時期,詩詞發展到了高峰,古賦體則趨于衰微,但律賦產生,用于科考,獨領風騷千余年。文賦則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等名篇,但已轉向散文化。元明清三朝,雖也有一些作家寫賦,但文學價值高的不多。近現代,詩詞式微,賦更走向衰微,幾乎瀕于滅亡,成為“文學恐龍”。

    賦的體式多有不同,情況比較復雜。元徐師曾在《文體明辨·賦》中說:“故雖詞人之賦,而君子有取焉,以其古賦之流也。三國、兩晉,以及六朝.再變而為俳;唐人又再變而為律;宋人又再變而為文。”他把賦分為四體: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古賦”之稱,是相對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駢賦、律賦而言的,較為籠統。辭賦學家與文體學研究學者,又分“古賦”為“詩體賦”、“騷體賦”和“散體賦”。這里,筆者將按新的分法逐一簡說如下:

    詩體賦,簡稱“詩賦”。晉摯虞《文章流別論》中已有“古詩之賦”的分體法,所指即是句法承襲《詩經》的賦,與“今之賦”對言。元祝堯《古賦辯體》卷九外錄上曰:“后代之賦本取于詩之義,以為賦名;雖曰賦,義實出于詩,故漢人以為古詩之流。??所謂流者,同源而殊流爾。??詩之所以異于文者,以此賦之源出于詩,則為賦者固當以詩為體,而不當以文為體。”馬積高《賦史》(論賦的形成有三種途徑之三)說:賦,“由《詩》三百篇演化而來。此類前人亦無定稱,我認為可稱詩體賦。”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與駢文精選》揚雄《逐貧賦》解題說:“這是一篇模仿《詩經》的四言形式的‘詩體賦’,與繼承楚辭余緒的‘騷體賦’和韻散結合的散體大賦在句式與風格上迥然不同,可以說是別具一格,有新意。”

    “詩體賦”一說,筆者始得之于上述諸語,認為應該是成立的。如揚雄《酒賦》、《逐貧賦》,全用四言,與《詩經》中的一些篇章極其相近。

    騷體賦,簡稱“騷賦”。賦“拓宇于楚辭”,前人已有確論。也有人認為:騷體賦是向楚辭的回歸。騷賦一體確立之后,雖然以賦名篇,但是仿造《離騷》體式格調所作的賦,仍舊離不開楚辭的影響,與近乎散文的漢大賦有所不同。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曰:“騷賦雖有韻之言,其于詩文,自是竹之于草木,魚之于鳥獸,別為一類,不可偏屬。”“別為一類”,即賦中獨具之一體。對照徐師曾的四分法,“騷體賦”應當從所謂“古賦”中分離出來,自成一體。

    騷體主要的語言特征是多用楚地方言“兮”字。聞一多先生認為“兮”字兼有音樂和文法的雙重功能。(《怎樣讀九歌》)清劉熙載《藝概·賦概》指出:“騷調以虛字為句腰,如之、于、以、其、而、乎、夫是也。”說明楚辭語句特點甚明,騷賦仿之。賈誼有《吊屈原賦》(《文選》中題作《吊屈原文》,但編入賦類),就是一篇騷體賦。騷與賦,語言特點雖同,而體式上還是有所區別的。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二引胡元瑞(應麟)云:“騷與賦,句語無甚相遠,體裁則大不同。騷復雜無倫,賦整蔚有序。騷以含蓄深婉為尚,賦以夸張宏鉅為工。”《藝苑卮言》卷一曰:“《騷》辭所以總雜重復,興寄不一者,大抵忠臣怨夫惻怛深至,不暇致詮,亦故亂其敘,使同聲者自尋,修隙者難摘耳。今若明白條易,便乖厥體。”說明了騷體賦寫法上的一個特點。如班昭《東征賦》,主敘事,兼以明志,語言形式上摹仿《離騷》。以“亂曰”結尾,也是騷體的特征之一。

    散體賦,系指漢大賦而言。篇幅一般較長,往往采用對話形式。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作者虛擬了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讓三人對話,旨在夸說漢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及天子射獵的盛舉,以壓倒齊楚,表明諸侯之事不足道。以四、六言為主,押韻;且夾以散句,散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其主要特點在于鋪陳事物。劉勰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詮賦》)賦,就是鋪排。把文采鋪排出來,以描寫事物,抒寫情志。如枚乘《七發》中描寫濤狀一段,多用比況,寫得奇觀滿目,音聲盈耳:“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百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這一特點,無論是漢大賦,還是以后諸朝之賦,幾乎沒有例外。其不同于楚辭之處,在于多用連接詞語。如揚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則”、“若夫”、“且”、“雖”、“遂”等連接上下文。后來的賦也基本如此。從語言特點上看,基本是散文;但押韻,只不過不像詩的韻腳那樣有規律性。因為漢代并無所謂“韻書”,詩經、楚辭的押韻,也并沒有誰作過硬性規定。賦,作為一種新的文體,既然處于詩文之間,其押韻之自由不拘,是理所當然的。

    散體賦的結構還有其特點,有的前有“序”,后有“亂”或“訊”。《文心雕龍·詮賦》指出:“既履端于倡序,亦歸余于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迭致文契。”開篇的序,引出寫作的緣起、旨意;結尾的亂,進一步總結篇中的中心思想。也有無序而有亂的。后來的賦,多無序、亂,但結構上仍分三部分,開頭、主體和結尾,都很分明。

    駢體賦,簡稱“駢賦”,又稱“俳賦”。起于六朝,應駢體文之運而生。駢賦一般篇幅短小,很接近于駢文,只是押韻而已。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曰:“自楚辭有‘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等句,已類俳語,然猶一句中自作對耳。及相如‘左烏號之雕弓,右夏復之勁箭’等始分兩句作對,而遂俳甚焉。后人仿之,遂成此體。”清姚華《論文后編》:“當古賦漸變,律賦未起,轉徙所經,或謂駢賦??”駢賦,獨成賦之一體。

    俳、駢,都是排偶之義。駢賦,是以對偶、排比為尚,講究聲律、注重押韻的一種賦體。祝堯《古賦辯體》卷三論其源,認為俳賦源出于“首尾是文,中間乃賦”的漢賦,如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等。“其中間之賦,以鋪張為靡,而專于辭者,則流為齊、梁初之俳體”(《子虛賦》注)。孫梅《四六叢話》卷四亦曰:“左陸以下,漸趨整煉。齊梁而降,益事妍華。古賦一變而為駢賦。江(淹)、鮑(照)虎步于前,金聲玉潤;徐(棱)、庾(信)鴻騫于后,繡錯綺交;固非古音之洋洋,亦未如律體之靡靡也。”既說明了駢賦的流轉過程,又概括了駢賦的語言特點。駢賦對偶精工,字句雕煉,聲韻和諧。尤其是對偶的講究,標準的駢賦幾乎是“通章無句不對”(李調元《賦話》卷一)。如張正見《石賦》、江淹《翡翠賦》、梁簡文帝《箏賦》、謝莊《赤鸚鵡賦》、沈約《高賦》、吳均《吳城賦》、鮑照《蕪城賦》、梁元帝《鴛鴦賦》,都屬駢賦。駢賦的發展,為唐代律賦的形成奠定了聲韻與對偶方面的基礎。駢體賦篇中多用四六,或間以五、七言等句,對偶大都十分整實際上就是文而究押韻。用體,不押韻則為駢文,押韻則為駢賦體文與駢區別所在。今人所作自駢賦”、“律”而不講聲律,不押韻之,其只能體文”,管以“”名篇,但不是文體意上的“”。唐王勃《滕王序》,是準的體文,無韻,所以不是

    文體賦,是受中唐韓柳古文運動的影響產生的,一反駢賦體制,很接近散文。其寫法自由,不重典故,氣勢貫串,語言流暢。杜牧《阿房宮賦》已開其端,歐陽修《秋聲賦》、蘇軾前后《赤壁賦》,是文賦的代表作品。馬積高先生稱之為“新文賦體”以區別于“漢文賦體”(《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宋人又再變而為文。……文賦尚理,而失于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麗矣。”姚華《論文后編》:“宋人以筆為文,作賦亦或由之。歐蘇所制,號出荀子,亦雜莊生,或以為文賦……”許學夷《詩源辯體》卷二曰:“祝君澤(堯)云:《子虛》、《上林》、《兩都》、《二京》、《三都》,首尾是文,中間乃賦,世傳既久,變而又變。……其首尾之文,以議論為使而專于理者,則流為唐末及宋之文體。”文體賦,上承漢賦中“首尾之文”,又受中唐韓柳古文運動的影響,一反駢儷體制——對于漢代散體大賦來說,又是返古——很接近散文。其寫法以散句為主,間亦夾用偶句;講押韻,但不像其他賦體那樣嚴格,較有隨意性。祝堯曰:“宋人作賦……可以文體為之;至于賦,若以評論體為之,則是一片之文押幾個韻者耳。”(《古賦辯體》)孫梅《四六叢話》謂文賦“古文之有韻者是也。”說法略同。如歐陽修《秋聲賦》,押韻的特點有幾:一是散句不押韻,駢句或駢散結合句押韻;二是隨文轉韻,靈活自如;三是平與平押,仄與仄押,基本無平仄互押者。四是入聲韻獨用,且入聲多部通押;五是或兩句一押,或三句一押,或多句同押一韻,隨文而用之,無一定規律。

    律體賦,簡稱“律賦”。清浦銑《歷代賦話正集·卷八》錄《舊唐書·太宗本紀》載:“天寶十三載,上御勤政樓試四制科舉人,策外加詩賦各一首。制舉加詩賦,自此始也。”這里考試的賦,當指律體賦而言。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曰:“律賦起于六朝,而盛于唐宋。凡取士以之命題,每篇限以八韻而成,要在音律和協、對偶精切為工。迨元代場屋,更用古賦,繇是學者棄而弗習。”律賦是由駢賦發展變化而來的。唐宋時曾以詩賦取士,王安石即有“圣世選才終用賦,白頭來此試諸生”的詩句。(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五)宋洪邁《容齋續筆》卷第十三《試賦用韻》,對律賦的押韻講究有詳細解說。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也有記載,說溫庭筠“才思艷麗,工于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蘇軾《復改科賦》曰:“鋪陳八韻之旨,字應周天之日。”也說八韻。律賦當以八韻為常格,其余為變格。許結先生在《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一書中設《律賦論》專章,詳加討論。關于律賦的寫作技巧與審美特征,許先生歸納為四點:一曰韻律,二曰句法,三曰結構,四曰體勢。引錄前人論評與作品,所述條分縷析。

    浦銑《歷代賦話續集·卷十三》引昔中書舍人孫何漢公著論曰:“惟詩賦之制,非學優才高,不能當也。破巨題期于百中,壓強韻示有余地。驅駕典故,混然無跡,引用經籍,若己有之。詠輕近之物,則托興雅重,命詞峻整;述樸素之事,則立言遒麗,析理明白。其或氣焰飛動,而語無孟浪;藻繪交錯,而體不卑弱。頌國政則金石之奏間發,歌物瑞則云日之華相照。觀其命句,可以見學植之深淺;即其構思,可以覘器業之大小。窮體物之妙,極緣情之旨;識《春秋》之富艷,洞詩人之麗則。能從事于斯者,始可以言賦家者流。”對于作律賦的要求,說得甚為具體。

    俗體賦,簡稱“俗賦”。俗賦,在諸體賦中別具一格。所謂俗,是雅的反義。其語言特征是不雅,即通俗、淺俗,意思亦俗。辭賦研究者單列出“俗賦”一門,有其特殊的定義。馬積高先生《賦史》:“所謂俗賦,是指清末從敦煌石室發現的用接近口語的通俗語言寫的賦和賦體文。此種賦的出現,同唐代都市文化的繁榮和變文的流行有密切的關系;在賦史上也有其淵源。”如王褒的《僮約》,曹植的《鷂雀賦》都是俗賦,左思的《白發賦》也可以說是俗賦。從敦煌發現的俗賦有《晏子賦》一篇,《韓朋賦》一篇,《燕子賦》二篇(其一殘)及《茶酒論》等,都是。

    如按體式分類,“俗體賦”是不能與前之所謂“詩體賦”、“騷體賦”等諸體相提并稱的,因為在邏輯上,不屬于同一分類范疇。所謂“俗”,是就語體近俗,文字淺白提出來的。但既然賦品有此一說,故予以介紹。俗,也是相對而言。古人的俗賦,今人讀之,已不很通俗了,有些也不太好懂。《鷂雀賦》基本用四言,如以體式論,當歸之于“詩體賦”。程章燦先生《賦學論叢》一書也談到“俗賦”,謂:“最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卷子中集出現了一批俗賦,證明俗賦之體在當時民間頗為流行。總之,這類作品或語俗,或意俗,或語意皆俗,無論是研究俗賦之體,還是研究當時的語言風俗,都彌足珍視。”俗賦,應該在賦的王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是從體式上與其他諸體抗衡,而是從所賦內容與語言風格上“獨樹一幟”的。

    諸體之外,還有“小品賦”。漢大賦指的是長篇巨制,動則數千言,上萬言。小品賦是相對于“楚騷長篇”、“漢賦巨制”而言,為“賦之別體”。小品賦的語言、結構和意象特征是簡潔、短小、單一。小品賦以純詠物題材為多。如魏繁欽《柳賦》,全篇曰:“有寄生之孤柳,托余寢之南隅。順肇陽以吐芽,因春風以揚敷。交綠葉而垂葩,轉紛錯以扶疏。郁青青以暢茂,紛冉冉以陸離。浸朝露之清流,暉華采之猗猗。”陸機《文賦》所謂“賦體物而瀏亮”,“辭達理舉,無取乎冗長”,指的就此類小品賦。唐李德裕《振鷺賦》,浦銑《復小齋賦話》下卷評曰:“六十言耳,著墨不多,而刻畫已盡,寫生神手也。”

    好的作品,不在乎長短。當今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節奏殊快,視聽媒體是多方面的,而動輒數千言,乃至上萬言的長篇巨制,尤其是賦,如果不具揚馬之才,而出之凡庸之手,就更沒有人肯于卒讀了。小品賦大有可為。

    此外,賦的詩化,也是賦的一種特殊的、變異的文體風格。如南朝謝惠連《雪賦》末段:“于是乃作《積雪之歌》。歌曰:‘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又續而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酡兮思自親。愿低幃以昵枕,念解驪而褫紳。怨年歲之易暮,傷后會之無因。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鮮耀于陽春。’”此類賦中夾以詩歌之作,六朝以后尤多,可見賦與詩、與歌的緊密關系。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曰:“庾信《春賦》,間多詩語,賦體始大變矣。”王勃有《春思賦》,長短雜用,句式參差,五言、七言詩句并陳其間,用韻亦平仄互轉,間用頂真辭格,若“后騎猶分長樂館,前旌已映洛陽宮,洛陽宮城紛合沓,離房別殿花周匝”;“君度山川成白首,應知歲序歇紅顏。紅顏一別成胡越,夫婿連延限城闕”之句,皆與詩無異。

    最后說說賦的押韻。賦講押韻,但與詩不同。其特點有二:

    第一、靈活,換韻。因為賦的篇幅一般較詩為長,所以極少有一韻到底的。如江淹《別賦》,首段共二十六句,即三換其韻,韻腳為:矣、里、起;惻、色、側、息、軾;亡、光、霜、涼、揚。韻腳字數靈活,隨文而定。有時與段落內容相一致,一段幾韻,或一段一韻。押韻的方式也靈活,一般是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如曹植《洛神賦》中“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游龍”至“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一段對洛神的描寫,連換數韻,平仄互轉:鴻、龍、松;月、雪;霞、波;度、素、露、御;娟、鮮、權、嫻、言;圖、琚、軀、裾、隅。共四轉用了五個韻部的韻,平仄韻亦有轉換。讀之上口,具音樂之美。第二、韻腳不一定在句末。因為賦(尤其是“文賦”)多用虛字煞尾,所以有的在句末的虛字腳之前押韻。如蘇軾《前赤壁賦》中“月明星稀”至“而今安在哉”一段,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分別押韻,而“詩”、“郎”、“雄”分別處在虛字句腳“乎”、“者乎”、“也”之前。

    另外,賦與詩一樣,原則上也是不重韻的。

    平仄的講究,是齊梁至初唐近體詩產生以后的事。而賦的產生遠先于近體詩,故賦一般無所謂平仄格律要求。但是,在押韻處,還是要平韻與仄韻分押的。駢賦用對偶句,如偶句用平韻,則奇句以仄收,如偶句用仄韻,則奇句以平收者為多。唐以后的賦,有些作家也是有意無意地注意平仄的“交替”和“相對”,盡管這不是賦體本身的要求。以前舉《洛神賦》一段為例,平韻、仄韻是很分明的。駢賦、律賦比較講究,其他諸體之賦,除韻腳之外,一般是不甚考慮平仄安排的。多讀前人作品,自可領悟。

    賦的題材較為廣泛。古人巨制,多緣事發,托以諷喻;其小賦往往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或以詠物,寓意寄托。也有以賦議論的,如陸機的《文賦》。賦,作為文學王國中的一種傳統體式,并不能說已經消亡。如果把賦視為古典押韻的“散文詩”,較之詩、詞、曲,有古典詩歌的韻味而少有平仄對粘等格律束縛,有較高文學素養的作者取以創作,應不失為古為今用的文體之一。

    當前,大倡宏揚國學,賦之“起衰繼絕”在望,好之者、研究者、創作者,雖不能用“蜂起”來形容,卻也是日漸增多,局面可喜。但正如龔克昌先生所指出的那樣:“有一些作者,甚至連古代諸種賦體的特征都不甚了解,自以為用古文寫作,自稱為賦便算賦,古代賦的體式氣勢韻味全失。”(見本刊《創刊號》75頁)批評是中肯的,值得省思。辭賦,駢文,散文,不能相混不分;既無韻,又不駢,更無律,還是不要冠以“賦”名為好,以免引起文體的混亂,尤其不能把“駢文”當作“駢賦”。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bt天堂新版中文在线|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麻豆|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看| 少妇被无套内谢免费看| 成年视频人免费网站动漫在线 | 日本亲近相奷中文字幕|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人妻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美乳丰满人妻无码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 亚洲AV国产福利精品在现观看|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国精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少妇人妻无码专区视频|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 国产对白熟女受不了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老司机免费的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东北寡妇特级毛片免费|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97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综合| 亚洲另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体验区试看120秒啪啪免费| 亚洲男女羞羞无遮挡久久丫| 日产一二三四乱码|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欧美猛交视频黑人|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久久精品手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