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宜非《未來佛》 佛教甫一傳入中國,便深受中國人的推崇,數千年以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 玉石,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有著厚重的歷史感,溫潤瑩澤,是物質世界極致造物的象征。 玉與佛的結合,可謂相得益彰。 玉雕師以玉石為載體,融入佛教元素,試圖用玉石把三世諸佛的形態表現出來,讓我們認清生活的本質,從而找到生存的價值; 讓我們在生命無常、芳華冉去時,仍能保持一顆明凈的心。以玉載佛,也是祈求帶給我們更美好的生活。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是最為常見的玉雕題材。 觀音,作為西方三圣之一,在佛教中是慈悲與智慧的象征。 大悲觀世音菩薩平等無私地普度眾生,是救苦救難的化身,只要眾生在遭遇苦難時誠心念其名號,觀音將會解救眾生于苦海之中。 所以人們常常佩戴于身或供奉于家中,祈求平安。 觀音雖是玉雕常見題材,但是玉雕師們不斷積極創新,不僅對觀音的外在形象進行改造,同時也賦予觀音更多的新的文化內涵。 侯宜非深潛玉雕行業數十年,對玉石進行深入地研究,也對傳統宗教觀音進行大膽創新,不拘泥傳統美學思維,運用自己精湛的技藝,獨具一格的設計理念,將傳統的觀音和現代的科技相結合,迸發出時代的美感。 作品選用上等的綠松石。其實在眾多的玉石中,綠松石算不上多么出色,但是其色彩較之大多玉石,卻足夠美麗,紋理多變,質地獨特,雕刻觀音像,更添一分柔和、質樸,也凸顯出一種異域風情。 整體采用圓雕,浮雕,淺浮雕,微雕等工藝,通過流動的線條,展現出觀音的神韻。 眉如小月,中間白毫,美目微闔,半睜觀世間,半閉觀自在,雙唇微啟,平添幾分女性的柔美婉約。 玉石所獨有的溫潤之感,讓觀音的形象既有神明的恬淡氣息,又有著凡人的生動表情,透露著生活氣息。 但其發髻、雙耳及其背面卻又自然地融入了現代機密航天機械元素,特別是背部的電線板紋路,打破我們對傳統觀音樣貌的認知,結構的起伏節奏及疏密分配有序,刻畫出復雜的精密部件,呈現出一種金屬質感。 這種機械感的融入,迸發了異樣的火花,使觀音與現代科技無縫銜接。讓觀音的形象也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地與時俱進,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這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一次碰撞。 由于精密的原件過多,結構也特別的復雜,在雕琢之時,須全神貫注。終于,歷時百天,完成了這件作品,命名為“未來佛”。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為三世佛,《彌勒大成佛經》說:“未來佛指彌勒佛。” 但是侯宜非利用“未來佛”字面意義,給“未來佛”重新下定義,顯示了過去與未來的碰撞,也是打破傳統,積極創新的表現。 ![]() 希望獨具現代感的玉雕觀音,能讓你在繁蕪的世間,獨守自己的一份明凈,也祈愿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