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業(尤其是作文)中的錯別字一直是讓語文老師比較頭痛的事。 為什么會出現大量錯別字呢?原因有兩個: 一、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但現在的語文教學對學生掌握詞義的要求降低了,有些重要的字詞學生僅知其“音”與“形”,而不懂其“義”,在使用的時候造成張冠李戴。 二、與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有關系,大部分學生認為做作業就是給老師“打工”,做完了就算大功告成,至于質量是完全交給老師來評判的。 不只是現代文的學習,在古詩文教學中,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學生能夠背過,但在考試中卻常常漏洞百出,因為寫錯別字而丟分不少。雖經反復訓練,教師在批改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效果卻并不明顯。 今天上午,本來是準備批閱完后進行講評的。可是,偏偏又開了一上午的會,下午又是一個教研活動,實在沒有騰出時間來批閱。第三節就是語文課了,怎么辦呢?先講新課,把這個任務再往后拖一拖嗎? “昨天的晚自習課上,做完這兩個題后,自己從頭至尾認真檢查了一遍的請舉手!” 全班43個學生,竟然只有4個舉起了手! 也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我讓科代表把試卷發了下去。要求在5分鐘內對照課本進行自查,并用紅筆把錯的字(包括標點符號)圈出來,在旁邊改正。我讓聲稱已經自我檢查過的4個學生把試卷交給我。就在這“碩果僅存”的4份試卷中,我還是分別找出了1-3處錯誤,當面交給他們,讓其改正了。在指出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學生很尷尬地笑著,意識到自己在檢查的時候并沒有做到細致和認真。 5分鐘內,所有的學生把試卷交上來了。我又問: “剛才我們進行了自查,發現并改正了錯誤的請舉手!” 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把手舉了起來。 然后我提出了最后一個問題: “昨天晚自習時,真正做到了‘默寫’的請舉手!” 短暫的停頓后,只有7個學生舉起了手。 “同學們,剛才的情況告訴我,大部分同學這兩個題實際上是抄寫的。可是,竟然出現了這么多的錯誤。這是什么原因呢?很顯然,絕大部分同學在做完后并沒有自我檢查一遍,就匆匆交上了,并且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老師。這其實是一種‘打工仔’的心態,是把作業當成是給老師完成的了,是把老師看成‘資本家’了,好像老師通過布置作業從同學們身上榨取了多少‘血汗’似的。讓我們算一筆賬,就這么兩個題,如果全由老師批改完的話,至少需要90分鐘的時間,而同學們自己批改、糾正僅僅用了不到5分鐘。問題是,老師在辦公室批改作業,然后發給同學們,同學們對錯誤的認識程度并不深,有的在練習和考試中還會犯類似的錯誤。原因就出在對作業的態度上。從教學的意義上來講,老師實際上是做了無用功了,而且由于過分的包辦和代替,剝奪了同學們自查自糾的機會,養成了一種思想上的應付和懶惰,這就是我們的作業為什么相似的問題尤其是錯別字層出不窮的原因。一句話,我們沒有養成一個對提高成績和做學問來說最重要的習慣,那就是自查……” “同學們,作為老師,批改作業是職責所在,是對同學們負責的表現。可是,像這樣一些通過自查就能發現的問題,老師通過自己的勞動包辦代替了,有意義嗎?” “沒有意義,以后我們完成了作業要先自查!”學生齊聲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