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老師們說起關于作業批改的問題。有的老師說:家長代批改作業是天經地義的;有的說:我從來都是全批全改;有的說:我是半批改,有時讓學生互查互批;有的說:單元練習或測試,有時自己查,有時讓學生互查,但課堂作業都是自己查…… 作業的批改,上級教育部門是有文件要求的:“作業批改必須由教師完成,不得讓家長批改作業,不得讓學生代查”。 眾所周知,教育孩子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密切配合,教師要求家長要監督學生寫作業、在作業本上簽字,這是家校共育的落實,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對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有效的,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 但如果家庭作業都要求家長代替批改,那就不妥了。家長畢竟不都是全知全能者,不可能對所有學科知識都熟悉,有些家長根本發現不了孩子作業中的問題,這不利于孩子的學業進步。 要求還規定:“教師作為教育活動的執行者,備、教、批、輔、考是其常規工作,批改學生作業是其本職工作。”誠然,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反饋學習效果。如果教師不親自批改作業而由家長代勞,那教師就很難摸清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學也就失去了針對性和有效性。 另外,教師批改作業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生拿到經老師批改后的作業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學習上還存在哪些問題,知道是否每次都在進步,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因此,從這一角度看,“作業批改必須由教師完成,不得讓家長批改作業”。這也是作業屬性的自然回歸。 對于平時作業、練習、測試、作文的批改等……你覺得要如何做,既能減輕教師負擔,又能提高效益?請說岀你的看法。 意見一:課堂作業最好由老師批改,這有利于了解所學生對當天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通過作業評語,讓學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如果是課外(家庭)作業,一般是加深、拓展的作業,通常是用于鍛煉學生思維深刻性的,教師不一定要全批全改,讓學生自查、互查也未嘗不可,自查,可培養他們從小做完作業檢查作業的好習慣;互查,有互相促進作用,學生能夠挑出別人的毛病,讓學生懂得對錯,在互查、討論中,讓學生學會討論解決問題,在思考中學會分析問題;當然,也可由教師不定號抽查,這可以讓每個學生都養成按時完成作業好習慣;同時,可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評析出學生的整體情況,歸類問題,再集體糾正,這樣不失合理,也可減輕教師負擔。 意見二:單元練習、單元測試、平時考試等,不能一律要求由老師全批改,而應把主動權交給教師,讓教師靈活掌握。 事實是,有組織地讓學生去自查、互查,更能鍛煉學生的學習力與思維力。我們都知道,查是為了評價——掌握知識、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程度。查也是為了獲得反饋——為何錯?問題在哪?如何克服?怎樣引導? 顯然,教師把更多時間用在評價與有效反饋上,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勞動價值。 意見三:教師布置的作業教師改。如若要減輕作業帶來的負擔,教師就要精心布置作業,嚴格控制作業量。要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作業,涵蓋學生當天所學內容,突出重難點和知識點,題目要典型,難度要適中,提倡布置一些智慧型、探索性作業。作業量不可過大,要讓中下等水平的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完成,不布置耗時多、機型重復、死記硬背型的抄寫性作業。同時,教師要認真探索分層布置作業的策略,讓優秀學生吃得飽、中下等學生吃得好……這樣的作業,學生喜歡做,教師也不會增加無謂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