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夏朝”的問題,很多人單純的認為是國外不承認中國歷史,那么中國國內對夏朝的考古和研究是什么情形呢?文獻中對夏朝的記載雖然豐富,但因年代久遠,過去在考古學方面一直沒有多少突破,又因始終未能找到同時代的文字記載而被學界質疑。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是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學術界開始把夏史的重建寄托在新興的近現代考古學上。1950年代,商文化二里崗期遺存和鄭州商城的發現,使學界對早于安陽殷墟的商文化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李學勤、安志敏、石興邦等根據鄭州商代遺址的發現,提出介于商代文化層和龍山文化層之間的“洛達廟期”遺存(即后來所稱的“二里頭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值得注意的線索或對象。1959年夏,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領小組開始在河南省中西部、山西省南部一帶開展“夏墟”的調查,同年,在河南登封市唐莊鄉花玉村發現了一處遺址,這便是1960年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的首處遺址。隨后,又在豫中西、晉南地區發現了偃師二里頭村、鞏義稍柴村、登封告成鎮、汝州臨汝鎮煤山街道、山西運城夏縣東下馮村等多處類型相似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其中,因河南偃師二里頭村的遺址最為豐富、典型,故得其名。 二里頭文化,是以中國中原地區為核心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 二里頭文化有以豫西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和以晉南東下馮遺址(山西運城夏縣東下馮村)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此外又有觀點認為汝州臨汝鎮煤山街道的煤山遺址歸屬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特別類型——煤山類型。這些遺址的地點分布均符合文獻中記載夏人活動的區域,其地層年代介于河南龍山文化與商代早期的二里崗文化缺環之間的五百余年。仰韶、龍山、二里頭、二里崗四個文化在黃河中游區域呈現出文化疊壓的現象。二里頭文化疊壓在商文化之下,龍山、仰韶文化之上。夏朝在文獻中的年代概念便是處于新石器時代末期轉向青銅時代的過渡期。 依碳-14放射性定年法,二里頭文化被定于約前2395年至前1625年間。后來二里頭文化被分為四期,時間跨度約為前21世紀~前17世紀。其中一期至二期(前2080年~前1590年)屬新石器時代,而三期至四期(前1590年~前1300年),屬青銅時代或早商(約成湯時期)時期,其中第三期內涵尤其豐富。 第一期的絕對年代測定為前1620±95年(樹輪校正:前2080年—前1690年),以平底夾砂黑陶和泥質黑陶為典型陶器,另有少量灰陶,紋飾以藍紋為主。一期的盆罐物品造型類似河南龍山晚期遺址出土物品。第二期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為次,細繩紋居多,藍紋減少。三、四期以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為多,罕見黑陶,粗繩紋首次出現,繩紋幾乎全面代替藍紋。其絕對年代測定為前1245±90年(樹輪校正:前1590年—前1300年),與早商相當。一二期與三四期差異顯著。銅器在第二期首次出現,出土四件青銅器,包括三個銅鈴和一個嵌綠松石青銅牌。而第三四期層已出土青銅器百余件,說明二里頭文化已步入青銅時代。從出土文物的特征看,一二期近似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煤山遺址類型,三四期更接近早商二里崗文化洛達廟期。 黑陶酒觚 青銅酒爵 灰陶蟾蜍塑 自二里頭遺址發現以來,數代學人孜孜以求、艱辛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與遺址相關的綜合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全面展開。經初步梳理,可將已有的研究成果粗略地分為以下幾大類(時間以發表時間計)。 1.考古學文化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 2.年代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 3.都邑建筑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 4.墓葬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 5.遺物、紋飾與刻符文字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 6.宏觀態勢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文明演化進程、國家形成等為主要議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漸盛,開始關注文化互動、中心與邊緣間的關系、地域間交流、資源獲取等。 7.地理環境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 8.聚落形態研究,始于最近幾年。 9.文獻與考古材料整合基礎上的歷史復原研究,即夏文化探索和夏商王朝分界問題,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漸盛。 關于“夏”的問題,多種觀點一致認為二里頭文化一二期屬夏文化。王玉哲、晁福林等學者認為一二期與三四期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部落文化,而其他觀點無法解釋第二期與第三期文物特征出現的明顯差異。斟酌出土文物的絕對年代可以看出一二期基本處于文獻記載的夏朝中晚期,而三四期已跨入到商朝早期。(但這里有一個小問題,“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整個二里頭四個時期認為都是夏文化,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隊公布對偃師商城宮城北部“大灰溝”進行發掘的發掘簡報及相關研究成果,宣布商文化的上限進入二里頭文化四期。) 在夏文化與夏商王朝分界探索上的意義。二里頭遺址地處古代文獻所記載的夏王朝的中心區域,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也大體在夏王朝的紀年范圍內。因此,二里頭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性遺址。目前學術界傾向于認為它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當然還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其中有良渚文化就是夏的說法。觀網也有網友認為中華文明是從南到北的傳播,發源地就是良渚。但是以上說法沒有決定性的證據。 2017年6月11日,“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開工奠基。兩年多后,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將向公眾呈現最早中國都城的歷史風貌。據介紹,二里頭遺址博物館項目占地208畝,建設規模3.1萬平方米,總投資6.3億元,計劃于2019年10月建成,屆時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二里頭文化的文明底蘊通過商周時代王朝間的傳承揚棄,成為華夏文明的主流。 總結來說:對“夏”的探源,始于20世紀70年代,直到現在,還沒有肯定的結論。二里頭文化在時間上屬于夏朝中晚期。2017年對二里頭的宣傳還只談”商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