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雞樅很好吃,可是—— 你知道“一騎紅塵熹宗笑,無人知是雞樅來”的典故嗎? 你知道黔西南州一年產多少雞樅嗎? 你知道雞樅與白蟻的關系嗎? 你知道它為什么叫雞樅? 記得童年時期,每到夏秋季節,與家鄉的小伙伴們,把牛往山上一放,大家就分頭到各處草叢中、刺蓬下、石旮旯里尋找雞樅,以及各種菌類。誰要是先找到一朵兩朵,就興奮異常;運氣好的,偶爾發現“窩雞樅”,五六朵七八朵甚至幾十朵成一片,那更是歡呼雀躍,個個投去無比羨慕的目光,七嘴八舌地說:“運氣太好了!” 雞樅咋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呢?還得從頭說起。 雞樅生長在沙地間的白蟻窩上,大都是三五成群地生長在一起。雞樅的菌蓋為圓錐形,當傘蓋分披時,形似雞的羽毛,故名雞樅。雞樅富含人體所需的很多營養物質以及高達15種以上的氨基酸。《本草綱目》載:“雞菌,南人謂雞樅,皆言其味似之也……意即味道與雞肉相似……益胃清神,治痔。”現代醫學還證明,雞樅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可預防腸癌,能養血、潤燥、健脾胃。同時,由于雞樅性寒,味甘,有清神的功能,因此還可作藥用。多吃雞樅能幫助消化,提神補氣,治療痔瘡等。雞樅細嫩爽口,味道清香鮮美,吃過一次,口齒留香,久久難忘。 早在兩千年前,先人們便開始食用雞樅了。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特別喜愛,每年夏秋他都會讓人從西南用驛馬將雞樅飛送京城,稀罕至極,留下“一騎紅塵熹宗笑,無人知是雞樅來”的典故。 據有關資料介紹,雞樅屬真菌,廣泛分布于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已知的有29種之多。我們國家已知6種,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和兩廣。 據觀察,生長雞樅的地方,表土上10至50厘米的土層內有白蟻。成群的白蟻將泥土、牛糞等釀成蜂窩狀的蟻巢——雞樅窩。表土出現白蟻分泌的白色物質,有雞樅的芳香味。蟻巢大的地方,雞樅成群地生長,多的每窩可采幾斤甚至更多,這就是窩雞樅;蟻巢小的,雞樅獨支生長,這就是獨雞樅。一窩雞樅,一般連續生長三五年,以后則出現纖細的苔狀物,俗稱“雞樅香”。出現這種現象后,這里也就從此不會再生雞樅了——“搬家”了,其實是白蟻搬家了。挖土后觀察,雞樅洞內除了蜂窩狀的蟻巢外,還會發現里面有一個橢圓形的雞蛋大的東西,此為“雞樅膽”,據說可作藥用。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雞樅和白蟻具有共生關系。雞樅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進行傳播繁殖,而這些有翅膀的白蟻的消化系統內帶有菌絲體和分生孢子,所以白蟻也就成了雞樅菌源的傳播者。白蟻在高溫高濕高氣壓的條件下,從蟻巢中飛出覓偶交尾,而后選擇“滾屎蟲”一類昆蟲推糞便進入地下孔道,開始時借助這些昆蟲的糞團作筑巢物質建立新的巢群。在繁殖白蟻的過程中,將體內菌源排出體外,再由白蟻分泌出的激素和巢體不斷供給養分,使排出的雞樅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借助白蟻而得以繁殖,逐漸生長發育成雞樅并冒出地面。 由于雞樅的生長情況異常復雜,對雞樅菌的人工訓化工作,雖然在上世紀30年代以后我國和外國的一些專家、教授就開始進行了專門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其中一些關鍵問題未能解決,因此目前還不能進行人工培養。 貴州省南北盤江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自然生態條件優越,污染極少,是全省雞樅等菌類的主要產區。因為雞樅與白蟻共生,而黔西南州白蟻種群最多,密度也大。已知與雞樅共生的白蟻有7種。上世紀80年代中期,據我州有關專家估計,全州每年產雞樅50萬斤左右。當然,其中相當一部分在山野草叢中未被發現和采摘,自生自滅,實在可惜! 雞樅雖產自山野,歷來是平頭老百姓餐桌上的珍肴美味,但同時也能登大雅之堂。古書上不乏記載,文人墨客也多有吟詠。 清咸豐年間編纂的《興義府志》卷43《物產志·土產》載:“郡產菌凡四種,雞樅為佳。雞樅即《莊子》所云之雞菌也。”“高腳傘頭,土人釆烘寄遠以充方物。點茶烹肉,皆宜。氣味似香蕈,其價頗珍。又《黔書》中載丁煒一說,謂雞樅醬即蒟醬,昔漢武帝食而甘之,遂開通西南夷。梁武帝啖覺美,曰:與肉何異?”…… 哈哈!讀者諸君也許不曉得,雞樅這一小小的山野美味,還為開發大西南立下過“汗馬功勞”呢! 清康熙年間,貴州巡撫、山東德州人田雯有《雞樅說》一文,對雞樅的生長和采摘,觀察得甚為仔細:“……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立,漸如蓋,移晷則紛被如雞羽,故曰雞;以其從土出,故曰樅(原字為“土從”——打不出那個字——作者注)。……又有肥瘠之殊,肥者味厚,瘠則薄。……蹲而采之,來歲可再得;立則否,……以之充庖,甘鮮殊可悅……” 晚清重臣、曾任湖廣總督、內閣大學士的張之洞,其少年時期在黔西南度過,自然吃過無數次的雞樅。他還是生員時寫有一篇文采斐然的《雞樅菌賦》,文章不長,不妨全文照抄,以供賞析: 淡煙漠漠雨初晴,郊外雞樅菌乍生。采滿筠籃歸去也,有人廚下倩調羹。時維七月,序近三秋。菌芽乍吐,菌茁將抽。名以雞而《黔書》曾解,名以樅而《字典》都收。梅誕生詳言其狀,李瀕湖省悟其由。性清神而益胃,形高腳而傘頭。觀其冒雨忽生,驚風亂刮。前山后山,三點五點。白質兮宜分,赤莖兮宜撿。如雞羽之初垂,如雞足之欲斂。草雜萋萋,人來冉冉。望原隰兮山色蒼,鎖群峰兮對夕陽。花仡兮仲女,荷笠兮攜筐。陟崎嶇之鳥道,登崱屴之羊腸。非佳節而挑菜,豈春盡而尋芳?采將奇菌,佐我羹湯。 若夫莧名馬齒,菜號龍須,荇則鳧葵是喚,莎則鴨腳相呼。雖佳名之并妙,比異品兮懸殊。重以初似笠張,繼如蓋起。客離冀北之鄉,名重滇南之美。問價則數解青蚨,依根而叢生白蟻。羨得地兮黔中,知滋榮而雨里。水之湄兮山之陂,伊人采兮踏綠莎。既珍饈之可薦,復病痔之能瘥。香飄清洌,影弄婆娑。嘗嘉蔬之風味,爰志異而興歌。歌曰: 香菌號雞樅,托根依芳草。 有客異味嘗,雅欲黔南老。 又歌曰: 雨后空山有足音,雞樅香菌饜儂心。 亂峰迢遞煙嵐鎖,知在深山何處尋! 不足500字文章,張之洞將雞樅生長季節、環境和雞樅的形貌、藥用功能等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 張之洞的啟蒙老師張國華,在其《興義府竹枝詞》中,勾畫出一幅秋日濛濛煙雨中,農人進城賣雞樅的曼妙畫面: 郊原野菜味偏濃,夏末秋初菌易逢。 山下夕陽山上雨,野人入市賣雞樅。 同一時代,在黔西南做官的優貢生、湖南岳陽人余厚墉,也寫了一首七律詩《雞樅菌》: 宜雨宜晴值仲秋,一肩香菌遍街游。 雞形垂羽惟高腳,蟻穴抽芽獨傘頭。 瘴嶺人來何蓑笠,蠻家客至當珍羞。 牂牁飛渡嘗佳味,動我莼鱸興未休! 余詩引用了《晉書·張翰傳》中的典故:在京城做官的張翰,因見秋風起,就想到家鄉吳中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對身邊人說:“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官也不做,回家鄉去了。 亦晴亦雨的仲秋時節,山中農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肩上挑著雞樅滿街叫賣。生活在黔西南的余老先生,經常能吃到雞樅這樣的山珍美味,于是也像張翰那樣,動了思鄉之情。 這些年,由于注重生態建設,各地封山育林,保護綠水青山,水土流失現象大為減少,再加上雨水調勻,因而上市的雞樅和其它菌類很多。每年秋季,驅車黔西南境內,公路邊隨處可見手提雞樅叫賣的大人小孩。城里鄉下的集市上,新鮮的雞樅等菌類也不少。人還在老遠,雞樅那濃烈的香氣就撲鼻而來。 在興義城內各個農貿市場上,黑皮、黃皮的大朵小朵雞樅,應有盡有。買雞樅的人熙來攘往,每市斤價格都在百元以上。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買雞樅的人多了,于是,每年7月到9月,農村的一些人家,全家人上山找雞樅。一個季度下來,收入幾千上萬的人家不少。找雞樅,拾菌子,不用投入,也基本沒風險,成為農村經濟收入的一個途徑,何樂而不為? 雞樅不但產于山野,近年來城市里也偶有發現。前些年還沒離開崗位的時候,筆者所在單位的一位同事,競然在市政府大樓后面的草坪里拾到幾大朵雞樅。據他說,其他人也在院內的綠化帶草坪中發現過幾次。 雞樅還可以進行深加工。傳統工藝加上科學配方,可以制成油雞樅、雞樅辣椒油、雞樅番茄油、雞樅花椒油、雞樅醬等。據報道,前些年鄰縣一個食品加工廠,加工雞樅系列產品,年銷售好幾百萬元,產品銷售到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臺等地,很受歡迎。 黔西南州各縣歷史以來都是盛產雞樅和各種野生菌類的好地方。我們要進一步搞好環境保護,充分利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財富,使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檔次,更加豐富多彩。(文/黃正書圖/黔西南日報記者 陶昌武) 據說這朵雞樅有四五斤重 網絡圖片 童年的味道 胡常倩 上周末去菜市場買菜,看見幾位農民提著雞樅菌在叫賣,我不由停下腳步,買了幾朵回家燒湯。 這個周末,幾兄妹約好回老家。周六是父親去世兩周年忌日,每當這天,我們全家都會準備一大桌子飯菜,其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那就是雞樅肉丸子湯,這是父親生前最愛吃的一道菜。時令季節吃雞樅,這本也只是一件不算困難的事,可它卻成為母親這兩年來說得最多,也最遺憾的一件事情。 2016年農歷七月初一,對我們全家來說是個傷心難忘的日子,那天,父親永遠離開了我們。 就在父親離開我們的前一天下午,久病的父親突然想吃雞樅,叫母親上街去買些回來燒湯。母親上街轉了一圈,看見只有兩個人提著雞樅賣,不新鮮,價錢也貴,就猶豫了一下,想到次日還會有新鮮的,沒買。當天晚上九點,父親突發腦梗塞,被送進重癥監護室,再也沒有醒過來。第二天傍晚,父親永遠離開了我們。那些日子,母親內心充滿了內疚、不安、懊悔,逢人便念叨,沒有讓我父親吃上雞樅。 在我們老家,每年都有油炸雞樅的習慣。小時候,每到雞樅上市的時候,我們是既怕又愛。為了能一年四季吃上雞樅,爺爺會上街去買上三十斤左右的雞樅,叫上我們幾兄妹在院子里清洗。雞樅的身上粘有很多泥土,非常難以清洗干凈,又容易折斷,要用牙刷一根一根地輕輕刷洗,菌傘則用南瓜葉清洗。盡管清洗時特別麻煩,往往要用一下午的時間,但想吃雞樅的心情讓我們忘記了苦和累。 把洗干凈的雞樅撕細,水濾干后,先將撕好的雞樅傘放進燒好的菜油里炸上一定時間,然后再把雞樅稈放進去一起炸,直到把水分炸干,變為金黃色即可。炸雞樅時,滿屋飄香,炸好的雞樅綿軟,回味香甜,別有滋味,讓人垂涎欲滴。等雞樅和油冷卻后,就裝進一個土壇子里。因要保證一年到頭都能吃上,怕我們平時偷吃,奶奶把它放在上鎖的柜子里,只有在煮面條、拌涼菜時才拿出來。小時候,爺爺奶奶常對我們說,有一次,家里正在炸雞樅,饞嘴的姑姑因實在難以抵擋油炸雞樅的香味,竟用手在滾燙的油鍋里撈雞樅吃,被燙傷了手臂,至今手臂上還有一道疤痕。 雞樅的吃法多種多樣,用它來煮肉丸子湯,只加鹽,不加味精,原生態的味道鮮美無比。也可加肉片、青椒一起小炒,這是我小時最喜歡吃的一道菜之一。 剛結婚成家的那幾年,每年一有雞樅上市,我就會買幾斤用油炸好,以備煮面條、拌辣椒時用,但總覺得吃不出小時候的香味。 小時候覺得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非雞樅莫屬。有時候連做夢都會夢見去山上找到很多很多的雞樅,拎回家洗凈后,美美的吃上好幾天,那欣喜和滿足的心情難以用語言來形容。醒來后,嘴角流著口水,才知道是做了一場夢,心情一下子好失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