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三義 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筑、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于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約成于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五燈會元》南岳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于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