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茶道,好像只有日本才有。其實,茶道本源于中國,中國創造“茶道”一詞,并創立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是在中國唐宋時代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日本飲茶文化。 “茶道”一詞首見于中唐時期。唐代著名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最后一句“熟知茶道全爾真,惟有丹丘得如此”,是說通過修習茶道則可以保全真性,仙人丹丘子深諳其中奧妙。皎然與茶圣陸羽結為忘年之交,是歷代僧人中寫茶詩最多的一位。皎然的“茶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 唐代茶道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九難”出自于陸羽的《茶經》:“凡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茶經》并不講茶道,但合于茶道,入茶之道,求精美之茶,當然要從這“九難”入手了。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大力種植茶樹,制造茶葉。但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 明朝中期,張源在其《茶錄》一書中單列“茶道”一條,記載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的“茶道”概念含義較廣,包括造茶、藏茶、泡茶之道。 朝鮮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1786~1866年),后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1982年,臺灣的林荊南教授將茶道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臺灣的范增平先生于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于“和、儉、靜、潔。” 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意思是: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目前海峽兩岸茶文化界對“茶道”的定義也不統一。中國茶道,注重茶的品質和品飲藝術,并不拘泥形式,它追求的是茶的風韻和飲茶情趣,陶冶情操,自樂樂人。中國的茶館可以說是我們的精神放松之地,我們可以在茶館里活出自己,這與日本的茶道、西方的茶空間有本質上的區別。西方人認為茶更多是配角,是為了慰藉他們的身心,茶空間更多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社交場所。中國茶道是精神內觀,追求的是取悅自己,放松身心,不需要做戲給別人看。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茶類豐富,飲茶習俗多種多樣,不可能形成一個統一的茶道模式,讓各民族各地區通用。茶道在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當然會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還會不斷演進和發展。 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著名農學家吳覺農認為:“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當代學者錢穆說過:“中國人飲茶,別有一番情味,在安逸無事中,心平氣和,或一人獨品,或賓朋聚賞,或幽思,或暢談,不能限以時刻,或羼以他事。否則茶既淡而無味,飲之亦僅解渴,無可欣賞。”這或許就是中國人的茶道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