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功法的原理是: 1、通過呼吸導引,用六字訣不同口型發音使相關的臟腑產生共振,促進五臟六腑(實際上是六臟六腑——包括心包)的微循環; 2、通過經絡導引,促進十二條經絡的通瘀、導滯、散毒、解結,使經絡氣血通暢; 3、通過意念導引,對五臟六腑進行良性暗示,意到氣到,氣到血到,消除五臟六腑潛在的病灶,增強臟腑的細胞活性。 4、通過動作導引,加強呼吸導引、經絡導引和意念導引的作用。 十二經脈中氣血運行是循環貫注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首尾相貫,循環無端。所以,本功法一般是起始于手太陰肺經,結束于足厥陰肝經;然后,再根據自己某個臟腑的疾病,加練相應的經絡。
預備式
:兩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拔背,松腰松胯,雙膝微屈,全身放松,呼吸自然。 (1)發音方法:“呬”字sī,為齒音,古人稱前牙或切牙為齒。 發音吐氣時,牙齒合攏,口唇微張,上下切牙相對,留有狹縫,舌尖放平并輕抵頂下齒上部,嘴角微微后引,氣從齒間出。 體會人們冬天在室外,當衣服穿得少感覺冷時,雙手抱胸,牙齒合攏,口唇微張,倒吸氣發出“嘶”的樣子,此時牙后有涼感。這時的口型是呬字訣的基本口型,然后在此口型的基礎上,變吸氣為呼氣,接著發“sī(呬)”的聲音就可以了。 體會到氣息流動為:從前部上下齒間的縫隙中間慢慢呼出體外。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大指末端(少商)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肘中(尺澤)、腋下(云門、中府)、肺臟(在肺臟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肺臟。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肺臟,經中府、尺澤、太淵,到達大指末端(少商)。意念將肺臟之邪氣、濁氣沿肺經路徑從少商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肺經通路和肺臟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兩手從兩側抬起,略低于肩,手心朝前,緩緩合攏于胸前,以動作導引領氣,循肺經至肺臟,兩手在胸前成抱球狀,意念在肺臟。 呼氣時,兩手由胸前的抱球狀翻掌向外,向兩側張開如鳥張翼向左右分開,手心向外,意念在少商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二、吹字功理大腸氣(發吹音時下腹間二側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吹”字音chuī,為唇音。 發音吐氣時,舌體、嘴角后引,智齒相對,兩唇向兩側拉開收緊,前面形成狹隙,氣從喉出后,從舌兩邊繞舌下,經唇間隙緩緩而出。 吹字訣口型是六字訣中最復雜的一個,因為只有這個字訣的口型是動態的。為了方便掌握,可以把它分解成三步來進行練習。第一步,舌尖輕輕抵在上齒內側,兩唇和牙齒稍微張開,發拼音“ch(吃)”的聲音; 第二步,把張開的兩唇稍微閉合,舌尖放平,發拼音“u(烏)”的聲音;第三步,把兩唇再稍微張開一些,同時舌尖輕輕抵在下齒內側,發拼音“i(衣)”的聲音。吹字訣就是把這三步連起來發音。“吹”發音的口型與其他發音的口型不同之處是,發音期間口型有變化,是一個活動過程。 氣息主要是從喉出后,經舌的兩邊繞舌下,自舌與唇之間,然后再經唇間緩緩呼出體外。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食指末端起始(商陽)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合谷、曲池、肩髃、下入缺盆,到大腸(在大腸稍稍停留),以滋養腸道。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迎香,經天鼎、肩髃、曲池、合谷,到達商陽。意念將大腸之邪氣、濁氣沿大腸經路徑從商陽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大腸經通路和大腸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兩手從兩側抬起,與肩平,手心朝前,緩緩合攏于胸前,以動作導引領氣,循大腸經經缺盆沿胸前到大腸,兩手在小腹前成抱球狀,意念在大腸。 呼氣時,兩手由胸前向上提至兩耳前翻掌向外,向兩側張開如鳥張翼向左右分開,手心向外,意念在商陽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三、呼字功健胃氣(發呼音時上腹部中央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呼”字音hū,為喉音。 發聲吐氣時,唇齒張開,舌兩側上卷,口唇撮圓前伸,氣從喉出后,在口腔中形成一股中間氣流,經撮圓的口唇呼出體外。 如人們在過生日時,用力吹蠟燭的動作,先吸一口氣,并將口唇撮圓前稍用力伸,一口氣將蠟燭吹滅。 在此口型的基礎上,接著發“呼”的聲音就可以了。 此時的口型為:唇齒張開,口唇撮圓前伸似桶狀,舌平放前伸,舌體下沉,舌兩側上卷。體會到氣息流動為:氣息從喉出后,在口腔中部形成一股中間氣流,經撮圓的口唇中間慢慢呼出體外。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次趾末端(厲兌)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解溪、足三里、伏兔、氣沖,到達胃(在胃部稍稍停留),以滋養胃。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發際(頭維),經臉部、人迎、缺盆、乳中,絡胃,再經氣沖、伏兔、足三里,到達厲兌。意念將胃之邪氣、濁氣沿胃經路徑從厲兌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胃經通路和胃部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足次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兩膝外側緩緩抬起,手心向內,以意循經領氣,以動作導引領氣,循胃經至胃部,兩手于兩肋前成抱球狀,意念在胃部。 呼氣時,兩手由小腹向上提至兩額角,沿胃經前緩緩下按到雙膝外側,意念在厲兌穴。 如此交替共做六次為一遍,做一次調息。 四、呼字功培脾氣(發呼音時上腹部中央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呼”字音hū,為喉音。 發音方法同“三、呼字功健胃氣”。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大趾末端(隱白)吸入天地精華之氣,向上沿著三陰交、血海、進入腹部、脾臟(在脾臟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脾臟。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舌下、夾食管旁(周榮)、絡脾藏、股內側前邊(血海)、三陰交、隱白。意念將脾臟之邪氣、濁氣沿脾經路徑從隱白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脾經通路和脾臟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兩膝前經小腹緩緩抬起,手心向內,以意循經領氣,以動作導引領氣,循脾經至脾臟,兩手于兩肋前成抱球狀,意念在脾臟。 呼氣時,兩手略上移到兩肩胸前,成抱球狀,沿脾經前緩緩下按到雙膝前,意念在隱白穴。 如此交替共做六次為一遍,做一次調息。
五、呵字功補心氣(發呵音時胸前中央區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呵”字音hē,為舌(上)音。 發聲吐氣時,唇齒微張,舌體微微后縮并上拱,舌體后部兩邊輕貼上臼齒,氣從舌上與上腭之間緩緩而出。 例如人們在進行一百米賽跑后,往往會張口急換氣,發出“呵”聲音的樣子,體會氣息從張口中呼出體外。此時的舌就是呵字訣要求的位置。然后在此口型的基礎上,將唇齒合攏至微張,再發出“呵”聲音,這時的口型是呵字訣的基本口型。 此時口型為:唇齒微張,擬半張口,舌體微微后縮并上拱,舌體后部兩邊輕貼上槽牙。體會到氣息流動為:從舌面與上腭之間緩緩呼出體外。這時口中發出的聲音也特別接近“呵”的聲音。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小指末端(少沖)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神門、少海、極泉、由肺、進入心臟(在心臟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心臟。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心臟、極泉、少海、神門達到少沖,意念將心臟之邪氣、濁氣沿心經路徑從少沖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心經通路和心臟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兩手從兩側抬起,略低于肩,手心朝前,緩緩合攏于胸前,以動作導引領氣,循心經至心臟,兩手在胸前成抱球狀,意念在心臟。 呼氣時,兩手由胸前的抱球狀翻掌向外,向兩側張開如鳥張翼向左右分開,手心向外,意念在少沖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六、嘻字功理小腸氣(發嘻音時下腹部中央區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嘻”字音xī,為半舌音。 發音吐氣時,牙齒全攏,口唇微張。舌尖放平并輕抵下齒中部,嘴角略后引并上翹,上下門牙對齊,臼齒上下平對咬合,呼氣時使氣從臼齒邊的空隙中經過。 先做好呬字訣的口型,這也就接近嘻字訣的基本口型,然后在此口型的基礎上,面部呈微笑狀態,嘴角略向后引,把槽牙上下輕輕用力咬合,接著呼氣發“嘻”的聲音。 體會到氣息流動為:從后部牙齒的縫隙中間經嘴角而慢慢呼出體外,這時口中發出的聲音也特別接近“嘻”的聲音。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小指外側末端(少澤)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后溪、小海、肩貞、肩中俞、缺盆、到達小腸(在小腸稍稍停留),以滋養腸道。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聽宮、顴髎,經天容、肩貞、小海、后溪,到達少澤。意念將小腸之邪氣、濁氣沿小腸經路徑從少澤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小腸經通路和小腸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兩手從兩側抬起,與肩平,手心朝前,緩緩合攏于胸前,以動作導引領氣,循小腸經經缺盆沿胸前到小腸,兩手在小腹前成抱球狀,意念在小腸。 呼氣時,兩手由小腹向上抬至兩耳側,翻掌向外,向兩側張開如鳥張翼向左右分開,意念在少澤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七、嘻字功理膀胱氣(發嘻音時下腹部中央區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嘻”字音xī,為半舌音。 發音吐氣時,牙齒全攏,口唇微張。舌尖放平并輕抵下齒中部,嘴角略后引并上翹,上下門牙對齊,臼齒上下平對咬合,呼氣時使氣從臼齒邊的空隙中經過。 先做好呬字訣的口型,這也就接近嘻字訣的基本口型,然后在此口型的基礎上,面部呈微笑狀態,嘴角略向后引,把槽牙上下輕輕用力咬合,接著呼氣發“嘻”的聲音。 體會到氣息流動為:從后部牙齒的縫隙中間經嘴角而慢慢呼出體外,這時口中發出的聲音也特別接近“嘻”的聲音。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小趾的外側(至陰)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大腿后(承山、委中、殷門)、通過臀部,到達膀胱(在膀胱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膀胱。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內眼角(睛明),經頭頂入內絡于腦(玉枕、風府),沿肩胛內側,夾脊旁,通過臂部,沿大腿后下行,經昆侖,到小趾的外側(至陰)。意念將膀胱之邪氣、濁氣沿膀胱經路徑從至陰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膀胱經通路和膀胱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足小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兩膝外側靠后緩緩抬起,手心向內,以意循經領氣,以動作導引領氣,循膀胱經至膀胱,兩手于小腹前成抱球狀,意念在膀胱。 呼氣時,兩手由小腹向上提過頭頂,緩緩下按到雙膝外側,意念在至陰穴。
八、吹字功補腎氣(發吹音時下腹間二側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吹”字音chuī,為唇音。 發音方法同“二、吹字功理大腸氣”。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涌泉)吸入天地精華之氣,向上沿著太溪、會三陰交、上大腿內后側,通過脊柱、進入腎臟(在腎臟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腎臟。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舌根旁(通廉泉)、沿著喉嚨、俞府、靈墟、商曲、絡于腎、大腿內后側、三陰交、太溪,達到涌泉。意念將腎臟之邪氣、濁氣沿腎經路徑從涌泉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腎經通路和腎臟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足小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兩膝前經小腹緩緩抬起,手心向內,以意循經領氣,以動作導引領氣,循腎經至腎臟,兩手于小腹前成抱球狀,意念在腎臟。 呼氣時,兩手上移到略高于胸前,兩手成抱球狀,沿腎經前緩緩下按到雙膝前。意念在涌泉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九、呵字功理心包氣(發呵音時胸前中央區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呵”字音hē,為舌(上)音。 發音方法同“五、呵字功補心氣”。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中指末端(中沖)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內關、曲澤、天泉、天池,到達心包(在心包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心包。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胸中開始,沿腋下三寸處(天池)、上臂內側(天泉),進入肘中(曲澤)、內關,到達中沖。意念將心包之邪氣、濁氣沿心包經路徑從中沖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心包經通路和心包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兩手從兩側抬起,略低于肩,手心朝前,緩緩合攏于胸前,以動作導引領氣,循心包經至心包,兩手在胸前成抱球狀,意念在心包。 呼氣時,兩手由胸前的抱球狀翻掌向外,向兩側張開如鳥張翼向左右分開,手心向外,意念在中沖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十、嘻字功理三焦氣(發嘻音時下腹部中央區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嘻”字音xī,為半舌音。 發音方法同“六、嘻字功理小腸氣”。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無名指末端(關沖)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液門、外關、向上通過肘尖(天井),通過肩部(肩髎)、肩井、進入缺盆、膻中、散絡于心包、屬于上、中、下三焦、收于丹田。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外眼角(絲竹空)、翳風、肩髎、肘尖(天井)、外關,到達無名指末端(關沖)。意念將三焦之邪氣、濁氣沿三焦經路徑從關沖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三焦經通路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兩手從兩側抬起,與肩平,手心朝前,緩緩合攏于胸前,以動作導引領氣,循三焦經經缺盆沿胸前到丹田,兩手在丹田前成抱球狀,意念在丹田。 呼氣時,兩手由丹田向上抬至兩耳側,翻掌向外,向兩側張開如鳥張翼向左右分開,意念在關沖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十一、噓字功理膽氣(發噓音時上腹部二側下肋區產生共振) (1)發音方法:噓字音xū,屬牙音。 發音吐氣時,唇齒微開,嘴角后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對,中留縫隙,舌尖放平,舌體微微后縮,槽牙與舌邊亦有空隙。發聲吐氣時,氣從槽牙間、舌兩邊的空隙中呼出體外。 如開會時提醒別人不要講說,齒微張口唇撮圓前伸并且放松,像吹蠟燭似的,同時食指豎在嘴前,發出“噓”聲音的樣子,體會氣息從兩嘴中間呼出體外。此時的舌和齒就是噓字訣要求的位置。然后在此口型的基礎上,面帶微笑,嘴角后引,再發出“噓”聲音,食指豎在嘴前無氣息流動感,體會氣息從兩嘴角呼出體外。這時的口型是噓字訣的基本口型。 體會發“噓”音的氣息流動為:從槽牙間、舌兩邊的空隙中經過兩嘴角而呼出體外。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第四趾外側(足竅陰)吸入天地精華之氣,沿著丘墟、懸鐘、風市、環跳、帶脈,到達膽囊(在膽囊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膽囊。 呼氣時意念路徑:從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額角、下耳后(率谷、風池)、沿頸旁,進入缺盆、過季脅(京門),向下會合于髖關節部(環跳)、風市、懸鐘、丘墟、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竅陰)。意念將膽囊之邪氣、濁氣沿膽經路徑從足竅陰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膽經通路和膽囊保持放松狀態。 (3)動作導引 吸氣時,足第四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兩膝外側緩緩抬起,手心向內,以意循經領氣,以動作導引領氣,循膽經至膽囊,兩手于兩肋前成抱球狀,意念在膽囊。 呼氣時,兩手由小腹向上提至兩額角,沿膽經前緩緩下按到雙膝外側,意念在足竅陰穴。 十二、噓字功平肝氣(發噓音時上腹部二側下肋區產生共振)
發音方法同“十一、噓字功理膽氣”。
(2)意念導引 吸氣時意念路徑:以意循經領氣,意念從大趾背大敦穴,吸入天地精華之氣,向上沿著足背內側(太沖)、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繞陰部,至小腹、夾胃旁邊,進入肝臟(在肝臟部位稍稍停留),以滋養肝臟。 呼氣時意念路徑:連接目系(眼球后的脈絡),環繞唇內、經喉頭沿氣管后、分布于脅肋部、期門、章門、絡肝膽、至小腹、繞陰部、足五里、陰包、三陰交、太沖、大敦。意念將肝臟之邪氣、濁氣沿肝經路徑從大敦穴排出。 吸氣和吐氣過程中,意念左右兩側的肝經通道和肝臟保持放松狀態。唯有放松才能使氣血通行流暢。 (3)動作導引 吸氣時,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兩膝前經小腹緩緩抬起,手心向內,以意循經領氣,以動作導引領氣,循肝經至肝臟,兩手于兩肋前成抱球狀,意念在肝臟。 呼氣時,兩手略上移到胸前,兩手成抱球狀,沿肝經前緩緩下按到雙膝前。意念在大敦穴。 如此動作六次為一遍,作一次調息。
七、注意事項 六字訣通過呼吸吐納,吐出臟腑之濁氣,吸入天地之清氣,引地陰上升以養血,吸天陽下降以養氣,從而使臟腑功能協調一致,人體氣血充盈,經絡暢通,健康無病。 由于六字訣相關的經脈都是對稱在身體之中,所以在“以意領氣”時,身體左右兩側經脈路線要同時進行。從以意領氣的角度來講, 對于經絡穴位不需要那么詳細、 精確, 只要記住意領的起止點,掌握了該經循行的大體路線即可。
以意領氣不可著意過強,要做到似有意又似無意。著意過強就會失掉練功純任自然的原則,不但效果不明顯,還會產生頭暈腦脹之患。如果出現頭暈腦脹,一是注意吸氣時放松,順其自然。 2、動作柔和舒展、氣息勻細柔長 六字訣的動作起著導引氣血的作用,要柔和、舒展、自然,切忌用力。動作的頻率要和自己的呼吸頻率相吻合, 這樣就達到了“氣為元帥, 手足為兵丁”、 “氣盡式成”的要求。
扶正、補氣主要是:吸氣納新;動作導引或內收、內攏及捧掌內翻,或兩手沿經絡向上導引。
各臟腑之癥有虛實之分,虛宜補,實宜瀉,按五行與臟腑的關系可用虛者補其母,
實者瀉其子之法,
如心有病,
實癥宜以其子(脾)
瀉之,
即先
練“呼”字,
再練“呵”字;
虛者補其母
(肝)補之,
先練“噓”
字,再練“呵”字。另外心屬火,腎屬水,若心火旺,可先練“吹”字,再練“呵”字,此為,心腎相交,
水火即濟,余皆類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