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道德經學用的課程上,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已經上了高中,但是很叛逆,沒有人生方向,怎么辦?” 當時各種回答非常多,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我,也在進行思考。 人就像一個樹,所有的生命都有一個特點:趨光性——會不由自主地向著有光的方向生長。 孩子像一顆小樹,他不是沒有方向,是沒有看到光! 只要他看到光,不管多艱難,天性都會驅使他努力去接近光、融入光! 所以,不是孩子沒有方向,是那道光沒有照進來。 沒有光,他只能不由自主地胡亂伸展,去嘗試到底哪里有光?以至于,在伸展的過程中,會顯得不盡如人意…… 另外,當父母的想法和欲望過強,就壓制了孩子的成長空間。 對于任何生命而言,“活著”都是深入骨血的強烈需求——所以,一旦生長空間受限,孩子一定會不由自主的抗爭,通過自己的嘗試,去找能活著的空間。 孩子的這種動作,也許在家長眼里,就成了“叛逆”。 所以,解決孩子的問題,要抓住根源——不要用掃黑的方式,會越掃越黑;要讓他找到光,有光就會劃破黑暗,有光就他一定就有方向!要讓出空間,有空間他就會自由呼吸、自在生長! 光在哪里?空間在哪里? 在父母的厚德中,在父母的格局中,在父母的磁場里——在父母心里! 如果父母有利他之心,有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夢想,有天下為公的信念,有深厚的品質,這就是最明亮的光,會照進孩子心里,為他指明方向。 反之,要孩子自己去找,就會很難! 父母的品質是根,孩子只是地面上的小樹,根上的養分供應不上來,孩子就沒有力量向上伸展! 父母的格局是空間,父母格局越大,孩子的生長空間越廣博,越不會通過叛逆的方式,去爭取自己的空間。 因此,不是孩子沒有方向,也不是孩子叛逆,是我們父母自己沒有方向、沒有格局、沒有厚德。 所以,只要我們先去改變,先升起利他之心,先走出去幫助別人,先把焦慮抱怨改為接受感恩,不用急——當我們先啟動了,孩子會隨后就至! 人這一輩子,改變別人太艱難了,但改變自己比較容易。 所以,父母的功課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多少,就能感動別人多少,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孩子! 逯欣心 2019年3月6日,第372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