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醫? 歷史上,中醫只稱為“醫”,并沒有中醫的名號。后來世界交流普及起來,西醫學傳入中國,為了便于區別,人們發明了兩個詞:國醫、中國的傳統醫學,簡稱為“中醫學” 中醫的理論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 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中西醫區別 由于中西醫的研究對象不同,因而它們對生命觀察的角度、方法及得出的結論都不相同,這是中西醫之間最大的差別所在。 一、在理論方面: 西醫堅持哲學的原子論、機械論。 中醫堅持哲學的整體論、有機論、天人合一的一元論 ; 從理論體系來看,中醫是以臨床實踐為核心,早期也是以解剖為基礎,逐漸吸收古代發展過程中的先進技術及理念而形成的,但是由于儒家思維是興起“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解剖學在中醫中的地位逐漸下降,中醫從此走上了以實踐+思辨的發展道路,進而形成了中醫學以實踐為基礎,理論為指導、療效為核心的醫療體系。 西醫學在解剖學的基礎上,結合逐漸進步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進而形成了從實驗(試驗)到臨床的發展道路。 二、在對象方面: 西醫以人體生理系統為研究對象。 中醫以第二生理系統為研究對象 ; 中醫并不是以解剖生理系統為研究對象的醫學,中醫是以我們的共生體——藏象生命體為研究對象的醫學。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將中醫簡稱為第二系統醫學,即以藏象生命為代表的第二生理系統的醫學。 藏象是人體第二生理系統的組織形態、功能及外在的表征。這個生理系統從形態上由兩個組成部分——五藏與經絡,比解剖系統要簡單得多,但功能卻比解剖系統強大。人體的第二生理系統是無形的、不可證的,中醫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第二生理系統——藏象系統,與西醫學有著本質的不同。盡管藏象系統無證實證,但從中醫幾千年的實踐中可知,它依然是人體生命結構的原型。 中醫的研究對象,決定了中醫的基本任務,那就是共生體的平衡協調,中醫將其稱為陰陽平衡。 三、在方法方面: 西醫采用解剖、分析、量化的方法。 中醫采用辯證、綜合的方法 ; 四、在原則方面: 西醫在治療上以對抗、毀滅與生存為指導。 中醫在治療上以調和、共存為指導 ; 五、在病因方面: 西醫是以果求因,它是因果醫學。 中醫是以癥求因,是唯象醫學 ; 六、在角度方面: 西醫是站在地球表面三維的角度平觀生命。 中醫則是站在宇宙多維的角度俯視生命。 試論中西醫結合 中醫和西醫兩個醫學是兩個獨立的學科,都有自己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兩者理論體系截然不同,兩者相同的僅僅是診療對象是一致。 ![]() 在無法完成理論體系融合的基礎上很難形成中西醫結合的局面,所以在臨床實踐中在采用中醫治療時需要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進行治療而不應當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考慮中醫的處方用藥,同樣在選擇西醫治療的時候要按照西醫的規律進行治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醫療的效力,為廣大人民的健康服務。 ![]() ![]() 中醫藥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首要的是傳承好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融入公眾日常生活,使得傳統中醫藥與現代中國相得益彰、岐黃之術歷久彌新,為健康中國助力,為人類健康造福。 ![]() 傳承和創新 以中醫文化傳承為基礎 以創新為發展動力 使中華文明之醫脈 薪火相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