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蔡長順,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古溝人,1964年出生,聯系方式15955486623。 本人1984年高中畢業后,受父輩影響,對中草藥感興趣,家父擅長小兒推拿,我經常見到父親常在田間地頭采集中草藥為鄉親解除病痛,在我心中也有了這樣一個念頭,那就是學好中醫,治病救人。于是就走上了中醫的道路,并深深的愛上了中醫,聽家兄蔡長福說:中醫有本書叫《傷寒論》,于是我就從新華書店買了一本,開始看不懂,天天反復看,什么太陽陽明厥陰的搞得一頭霧水,之后再經過一年多的反復復讀,再問中醫前輩,終于明白了一知半解。之后在多年的學習,運用《傷寒論》的方劑給親友治療感冒有效。從此后,與《傷寒論》結下了不解之緣......《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從整體來辨治六經病癥,側重于辨治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治療咳嗽哮喘類疾病,具體就是運用傷寒論的幾個基本方如桂枝湯、葛根湯、柴胡湯、桂枝茯苓丸、麻黃附子細辛湯、理中湯、白虎湯、小承氣湯、五苓散等經方靈活加減合方組成三陽開泰基本方,結合六經辨證從整體觀出發,常用于治療現代常見病如感冒發燒、鼻炎、頸椎病、腰腿痛、骨質增生、高血壓、高血脂等各種病。在治療頸椎病、腰腿也能疼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尤其對肺病哮喘類療效更好。本人在長期實踐中。自擬一方劑(四方加術湯)驗于臨床,安全高效。此方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臨床研究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全文收錄并被評為優秀論文。 * 論蔡長順的四方加術湯 * 前言 蔡氏經方以仲景六經辨證思想為主導,《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為載體,完成了整個六經辨證三陰三陽學術體系。在六經辨證整體觀的基礎上,根據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四方加術湯,從高層次上駕馭了人體整體觀。是養生調體質保健治療各種大病、小病、疑難雜癥、急性病等不可多得的一張方子。多年來驗之臨床,療效穩定而顯著。 正文 家兄蔡長福提出人體表證常攜帶,人到中年陽明經漸衰,陽明大腸腑易于結,肺氣不調達。當今生活節奏快,中青老年男女很多都出現少陽郁熱的問題,由于當今世界人們食用的不是純天然的食品導致太陰虛實夾雜化濕熱的問題,加上人們夜生活過多,生活沒有規律,導致少陰虛衰的問題,所以我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得了一張非常好的處方,即四方加術湯【葛根麻黃 桂枝 芍藥 炙甘草 柴胡 黃芩 半夏 附子 細辛 枳實 大黃 茯 苓 丹皮 桃仁 白術 姜 棗】。 這個方子看似簡單,但在臨床上療效迅速, 大病小病疑難病藥譜非常窄, 臨癥用藥基本不超過30味藥。 此方可以拆開分解來看,家兄蔡長福所說的表證長期攜帶,我首選葛根湯,先解陽明太陽之表。據本人用方的經驗,胃口好或者胃口一般的人,都可以使用大柴胡清解少陽郁熱或陽明腑實。少陰虛的人容易太少兩感,導致疲勞乏力,此方包含了麻黃附子細辛湯。由于當今婦科月經病、心腦血管病過多,此方用了桂枝茯苓丸;由于太陰脾虛化濕加了術(有白術及蒼術的區別)。 臨床中古人總結了中藥十八反,半夏反附子,但是根據我多年臨床體驗,半夏與附子合用無出現一例不良反應。這也合乎仲景之意,《金匱》云,“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其中就是附子、半夏同用。 再把它組合起來看,此方對于表證、里證、血瘀、痰飲水濕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的方證、藥證都包括在其中。家兄蔡長福提出的臉紅、流淚、鼻炎、青春痘、面部病都可以用葛根湯打底,所以里面有了這兩張解表的方子,即葛根湯、麻附辛湯。精神方面的疾病,女性乳房的疾病,可以通過疏解少陽,所以此方用了柴胡湯。水濕眩暈,舌厚、質胖大,里面有了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之意。針對痰飲的藥證,里面有半夏、茯苓、枳實、生姜等;針對血瘀的藥證,里面有桃仁、丹皮、桂枝、大黃等;清代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提出疾病都是由血瘀引起,所以部分合乎當今時代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堵塞,很多活血方用之臨床有效,但是他沒有站在仲景的高度,忽略了解表,在這里,用了桂枝茯苓丸。全方如果加進芒硝,有桃仁承氣湯之意,可謂是增補了《醫林改錯》的不足。 針對濕熱,里面有黃芩、大黃;針對腑實,里面有枳實、大黃、桃仁;可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藥證方證都齊全。大氣的六經整體觀,既嚴謹而不失細節,處處面面俱到,這張方子具備這個特點,所以我認為這是臨床不可多得的一張方子。 《醫宗金鑒》訣“項背幾幾強太陽,脈浮無汗葛根湯”臨床遇見脈浮的首選葛根湯;《傷寒論》少陰病提綱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臨床遇見脈沉細精神不振的,此方就給予麻附辛。臨床疾病千變萬化,很多時候不是純浮或純沉的脈象,如果想解表,我經常兩方合用,即葛根湯合麻附辛同用。 脈弦細,胃口差,不一定要出現咽干口苦,蔡氏經方臨床思路還是注重解表。柴胡桂枝湯或者小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很多時候人能吃的,少陽化熱的脈弦或者有力,那就用大柴胡湯主打。 四方加術湯的臨證變化加減。 當今社會人們通常飲食肥膩,外感易入里化熱,導致腹脹、屁多,可以加厚樸,含小承氣湯之意;胖人怕熱口渴,年輕人臉紅,脈不沉,可舍去麻附辛,加石膏、知母合白虎之意;心急易出汗,小便黃,加茵陳、梔子,合茵陳蒿湯之意,治療多種肝膽病和現代熱病;人們好喝冰水,吃涼雪糕,導致脾胃寒熱錯雜,加干姜、黃連,合半夏瀉心湯之意;咳嗽有黃痰加杏仁、石膏,合麻杏石甘湯之意;肝病表濕易外感身癢,加杏仁、薏苡仁、連翹,那就合麻杏苡甘湯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之意;喝酒過度導致濕熱酒疸胰腺炎之類,合上茵陳五苓散,有谷疸湯之意。此真可謂是駕馭整體的三陰三陽。 此方變化加減,巧妙靈活,真正豐富了蔡氏經方之六經辨證的內涵,臨床有很多重癥疑難病的醫案支持。小病類有:普通感冒、鼻炎、咳嗽、痤瘡、痔瘡、月經不調等。疑難病類有:癲癇、牛皮癬、紅斑狼瘡、過敏性紫癜、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臨床有很多的治愈案例。大病、重病諸如腫瘤并發癥大出血、急性發燒,外傷雜癥,肝病腹水等。在四方加術的大框架內,隨證變化加減,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通過長期實踐,真正體會到了開鬼門,潔凈腑,溫腎陽,實脾土的臨床奧妙,而這些都包括在四方加術湯中。方簡而意蘊無窮,臨床隨證、體質化裁,療效卓越。 具體的用方 做基礎放加減化裁,體現了中醫的異病同治。 基本方:葛根湯合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合麻附辛加術 組成:(葛根5og麻黃15g桂枝25g白芍25g炙甘草15g柴胡50g黃芩20g半夏2og大黃25g枳實20g茯苓35g丹皮25g桃仁30g制附片15g細辛10g生姜50g大棗7枚白術30g)此基本方一副三天治療量。 (葛根15克麻黃3克桂枝8克白芍8克炙甘草5克 柴胡15克黃芩8克半夏6克 大黃8克枳實8克茯苓12克 丹皮8克 桃仁10克 制附片5克 細辛3克 生姜15克大棗3個 白術10克)此基本方一副一天治療量 主治:太陽陽明少陽合病兼少陰證夾瘀夾濕證 加減:根據5個方面化裁 1、喝水不喝水2、吃飯好不好3、出不出汗4、疲不疲乏5、肚子脹不脹。 具體變化:1、脈太沉不用葛根湯; 2、脈太浮不用麻附辛; 3、吃飯好大柴胡; 4、吃飯不好小柴胡; 5、吃飯不好又便秘小柴胡合大柴胡一起用; 6、(1)久病則瘀用桂枝茯苓丸; (2)新病瘀用桃核承氣湯; (3)惡性瘀用抵當湯; (4)新病兼有舊病瘀用桂枝茯苓丸合上桃核承氣湯; 7、汗出口渴飲冷加石膏; 8、少汗也可以用葛根湯麻黃量少一點;或汗多去麻黃; 9、夜間口干加烏梅; 10、左脈沉疲乏無力人軟用麻附辛; 11、心煩出汗去麻黃加生龍牡; 12、舌體胖大,苔厚膩加蒼術燥濕,脾虛則加白術健脾助運化; 13、腹脹則減白術加厚樸。 功效:解表通里解郁兼顧溫陽、化瘀、燥濕、健脾 臨證應用:病種上可治療多種疾病 1、內科 2、婦科 3、外科 4、五官科 特點:此方妙在多經合病:三陽合病、太少兩感、四經、五經、六經合病,以應對臨證時錯綜復雜的病情。 按語:此方組方思路清晰,真正體現了六經辨證,在六經大道上找病,不跟著西醫命名的病走,加減化裁非常到位,考慮面面俱到,表里、上下、內外、濕邪、瘀血、郁滯,臨證時足以應對復雜變化多端的病情,可謂妙哉! 同道評價: 對比薛振聲的十年一劍全息湯: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合平胃散合五苓散,更勝多籌! 從縱向的層面考慮到風、寒、濕、熱、瘀、郁即風寒濕困、水停、血熱、血瘀、陽虛、便秘、肝郁氣滯,表里不解、上下不通,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異病同治觀。 此方被《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臨床研究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全文收錄并被評為優秀論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