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三章 和解劑/調和肝脾/痛瀉要方(補脾瀉肝)
下一個方是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是《丹溪心法》的方,過去從出處來講寫成《景岳全書》里邊的劉草窗方,因為《景岳全書》寫到這個它是治痛瀉的藥方,那這個劉草窗是什么人呢?后來也一直沒有得到一個考證,也沒有找出過這個人寫的醫書,這個人實際上不是醫生,他也是江蘇一帶的,在當時是個文人,是個詩人,也愛好收集點方,象收集這個方,現在來看與這個方組成一樣的,在《丹溪心法》上有。但是張景岳后來知道了這個方,那他就說劉草窗的方,所以過去出處寫《景岳全書》劉草窗方,現在根據《方劑大辭典》這個考證是《丹溪心法》上就開始有這個方,所以名字是后來起的,痛瀉要方是《景岳全書》起的名。 這個方的主治證候的病機, 是屬于肝旺脾虛,我們剛才說逍遙散是肝郁脾虛,它是一種肝旺脾虛,也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從根本上講還是肝脾不和, * 肝旺可以克伐脾胃,造成肝脾不和, * 脾虛可以不養肝,造成更加肝旺。 所以肝旺可以克伐脾胃,加重脾虛,脾虛不能化生氣血津液,血不養肝,肝的陰陽失衡,肝就更旺,所以肝旺脾虛往往造成一個連帶的惡性循環。 * 肝旺乘脾反應在腹痛, * 脾虛不運化水濕造成泄瀉。 所以土虛木乘,這種痛和瀉,痛則治肝,瀉則治脾,那肝脾同病產生腹痛、泄瀉,瀉必腹痛,瀉后有一段時間痛可以緩解、減輕,所以主要特征是痛瀉,它的病機是肝旺脾虛了,那是肝脾不和的第二個類型。 調肝脾這一節三個類型: 1. 四逆散是肝脾氣機郁滯,那是偏實證。 2. 逍遙散是肝氣郁結、肝郁脾虛血虛。 應該說疏肝、健脾、養血,全方雖然是調的,調補,有這種調補作用。過去秦伯未認為疏肝是逍遙散的基本作用,大家認為是錯的,逍遙散很重要的對肝來說,還是個調肝。 因為疏肝、健脾、養血,是逍遙散基本的功用,針對的肝郁、脾虛、血虛,而作為肝來講呢,體陰用陽,所以它的疏泄、藏血兩方面,對逍遙散來講既有肝氣不舒,又有肝血不足,又有血虛,所以它這個調肝,不光是疏肝,過去《謙齋醫學講稿》里是非常強調這一點,強調對逍遙散這個認識。
3. 那作為痛瀉要方是肝旺脾虛。 肝旺脾虛,那就是說這個也是肝脾不和,也是一種虛實夾雜的,肝木之旺,腹痛體現實的方面,脾虛不運,才是泄瀉,這是體現了虛的方面,那這必須補脾柔肝。補脾呢增減脾運化功能,柔肝是肝不旺,這樣祛濕止瀉,這個方是二類方。 方義分析: * 白術是君藥,用來健脾利濕。 * 芍藥看作臣藥。 所以白術、芍藥這個結構,也是一種調整肝脾功能,健脾燥濕基礎上,柔肝調和肝脾,避免肝脾不和、肝木克伐脾土。 * 陳皮可以理氣化濕。 * 這個方里邊,特殊的一點的就是防風。 防風的運用可以把它看作,它是佐藥為主,那防風運用,我們現在當然它散外風為主,實際上在這個應該說宋代以前,用防風,用治療內證治得很多。 我前面提到過,防風在張仲景時代用啊,《金匱要略》里用了五個地方。象桂枝芍藥知母湯里邊用,它都是用于痹證,痹證也并不等于表證,對吧,那就是說風邪侵犯到骨節、經絡這些方面。而在其它象薯蕷丸里邊,鱉甲煎丸里邊,張仲景用防風,都是治內證為主。 到后來,羌、防,到宋代,從唐朝開始有用于外風,到了宋代開始用得多了,所以它也就劃歸到解表藥當中去了。現在我相信如果在仲景時代,有個中藥學,按分類的話,防風不會分到解表藥里去。它實際上外證、內證都可以治。 說它散肝疏脾,它疏風的概念,風藥疏風概念,不但有散表,還能夠有疏肝作用,風氣通于肝,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風氣通于肝,有疏肝作用,肝氣條達了,幫助脾胃運化,它又能除濕,既能散表濕,又能燥內濕,防風說散肝疏脾,疏脾就是指的恢復脾胃功能,脾惡濕,最怕濕。疏脾,脾氣升展了,運化水濕功能,能夠恢復,所以說防風,在這個方里面散肝我就體會是個疏肝,主要還是疏肝,經常我們用芥穂這些,也就是疏肝作用。 疏脾是個燥濕,風藥勝濕,所以在這,一味藥既能夠增加白術的燥濕作用,又能夠和芍藥相配,疏肝、調肝,這是防風在痛瀉要方中的使用是一種比較特殊一點的用法。 當然瀉黃散這些里邊,這種除濕和這個是類似的,所以在方義分析當中,特別要注意這個防風的使用特點。 在運用當中, 辯證要點,是痛和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有的說痛減了,但在脈象左弦、右緩,指的左肝右脾,肝脾不和、肝旺脾虛的意思。 在隨證加減, * 這個方里加炒升麻是人們常加的,升脾的清陽以助止瀉。 * 如果脾濕郁而化熱,那當然可以加黃連燥濕,因為泄瀉了。 * 如果腹痛較重,可以行氣止痛,木香有理氣止痛作用,行氣止痛。
下課。===================== 上課, 剛才討論到痛瀉要方,痛瀉藥方 從藥物組成,和它的主治證候特點來看,痛瀉在臨床運用上反映出痛這個特征很明顯,因為泄瀉,后很多種類型,我們后面的方逐漸的涉及到泄瀉的類型多了。 這種肝旺脾虛泄瀉,因為它在主治證描述中間,歷代醫家就從《丹溪心法》它是出現了組成,到張景岳的《景岳全書》呢,他是把這個方具體的功用固定下來,他當然也沒有命名,他寫的是治痛瀉要方,這四個藥,治痛瀉要方。 《醫方集解》里面就把它名字就叫痛瀉要方,是這樣的,所以過去出處都寫的是《景岳全書》,那《景岳全書》張景岳也沒有說這是他的方,他也沒有說是《丹溪心法》里就有這個方,他說劉草窗方。 劉草窗這個人,姓劉,草窗不是名字,他是隱居的了,是個文人、詩人,喜歡在門窗上掛很多植物,他收集一些方,別人要打聽藥方呢,引路的人都告訴就那草窗先生那個地方,草窗那個地方,后來喊慣了就叫劉草窗。但用這個藥來講,肝旺脾虛,疼痛是引用這個方當中歷來都是治痛瀉,腹痛、泄瀉。 瀉必腹痛,說明肝旺以后肝脾不和, * 肝木克伐脾土引起腹痛是主癥之一, * 這個泄瀉它主要是濕盛,濕盛則泄瀉。 脾不運濕,所以這里面用白術、陳皮這一類,白術健脾,用來燥濕,陳皮可以化濕,用芍藥呢柔肝,緩急止痛,所以肝旺針對用芍藥柔肝這一點,也是它的特點,柔肝緩急止痛,痛瀉。 對于這個主治呢, 二版教材是瀉必腹痛,瀉后痛減,那是用的減。我記得我們讀書的時候是這樣描述的。 后來呢,五版教材寫成,瀉后痛不減。但以后有調整了,中專教材我沒有看過,我聽說中專教材把瀉后痛減不減回避了,光是寫的,瀉必腹痛。當然這也是個處理方法。 因為在臨床上,實際上這類病人,往往一痛就要瀉,瀉了由于脾不運濕的濕和積滯能夠有個排出機會了,一般那個疼痛會減少,會緩解一些,然后呢有加上逐漸地水濕的積累,胃腸道總會有一定的待排出的積滯,這一形成過程,本來正常情況下肝的疏泄要幫助脾胃運化,肝旺的情況下疏泄太過,這種疏泄一作用,它就會造成肝脾不和的腹痛,要泄瀉,這個道理有點和后面固澀劑我們要講的那個(瀉),可以類似來考慮了,當然角度不同。 五更瀉的特點,為什么五更啊? 那本來是陰寒內盛,最盛,按道理講,應該是半夜了,夜半子時以后這段時間了,但是真正陰寒最盛的時候是五更前后。 你要說陽氣最盛的時候,我們應該說是午時,正中午前后這個時候,實際上一般往后一點,在被半球,它應該是在三點左右。 最黑的時候也是這樣,白天到黑夜最黑的時候照到理,應該是半夜最黑,不是的,黎明前最黑。 它都是這種,自然界有這種總的規律,但是你到了這個陰寒內盛,那正是一種陽氣開始萌動的時候,陽氣,少陽升發之氣,所以到五更的時候陰寒內盛,加上這種少陽升發之氣萌動,萌動就會造成五更會有一些腹痛泄瀉,而且少陽萌動,疏泄開始,他這樣就泄瀉了,光是陰寒內盛,寒性收引呢,他不一定會泄瀉,所以五更泄瀉的機制跟肝腎都有關,跟肝有關。因此象四神丸里要配點吳茱萸,你否則很難理解那個吳茱萸,你光是象那個四神丸里面的肉豆蔻啊,這類澀脾,溫脾了,象補骨脂這類的對腎,那吳茱萸它涉及到了一個溫肝、疏肝,適應五更的少陽萌動。 那在這個方里邊,也是胃腸的積滯,本來脾虛,水濕積滯形成了,肝旺,這個疏泄太過會造成肝脾不和,腹痛,同時發生泄瀉,至于瀉以后痛減不減,那我們還是以臨床為標準。 我覺得我自己體會臨床的病人,即是腹痛,瀉后會緩和一些,會減一些,積滯得去,當時會舒緩一些。 但和其它水濕泄瀉的區別,特征在于腹痛。因此和其它治濕的方,區別在于這里突出了芍藥,所以它就體現出一種健脾柔肝相結合來治療這種泄瀉,這個方的特點是這樣。 也就后世容易把芍藥、白術這個結構,就形成健脾柔肝一種基本組合,也可以這種組合甚至于整個痛瀉要方作為一種組合,放在很多治瀉的方子里,哪怕是脾虛為主的,包括象參苓白術散一類脾虛為主的方,泄瀉有一些疼痛,甚至沒有痛,考慮到脾虛反過來容易引起肝旺,也可以把它作為基本組合配在里面,使肝脾同治,而臨床最后實際上還是治脾,脾濕泄瀉為主要特點的。 就防風這個藥來講,它這個散肝帶有疏肝的意思,疏脾有祛濕的意思,防風本身帶有芳香,有化濕作用,同時風藥勝濕,風藥可以除濕,其道理和那個瀉黃散里用這個是類似的,是這個方里的一個配伍特點。 但升麻是常用來升陽止瀉,但這個防風也有升陽的作用,區別在于能夠疏肝,能夠除濕,這個作用機理和升麻不同,所以升麻相當于止瀉,往往跟葛根相配,相組合,這類較多。 (痛瀉藥方(原名白術芍藥散)《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 【組成】 白術土炒,三兩(90克) 白芍炒,二兩(60克) 陳皮炒,一兩半(45克) 防風二兩(60克) 【用法】 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久瀉者加炒升麻六錢(18克) (現代用法:參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湯劑煎服)。 【功用】 補脾瀉肝。 【主治】 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方解】 腹痛泄瀉之證成因復雜,治法亦多。本方所治,是由土虛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而致。 吳鶴皋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 方用 白術燥濕健脾, 白芍養血瀉肝, 陳皮理氣醒脾, 防風散肝疏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 若久瀉者,脾氣亦虛,清陽下陷,故加升麻以生清陽而增止瀉之功。 本方原名白術芍藥散,張景岳稱為“治痛瀉要方,故有今名。 臨床用此,必以腹痛泄瀉,瀉后腹痛不止為據。”)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