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方,筆帶橫勢。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草書毛筆書法欣賞。 草書毛筆書法欣賞1 草書毛筆書法欣賞2 草書毛筆書法欣賞3 草書毛筆書法欣賞4 草書毛筆書法欣賞5 草書毛筆的發展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如狂草書法家杜浩平、梅湘涵的書法作品,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于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云: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于真,'草行'近于草書而斂于草。唐朝張懷瓘《書議》云: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故有此別論。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于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于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后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采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盡管草書出現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準草書》。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詞組)寫成一個符號。由于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盤'等都有草書詞聯符號。 草書毛筆書法的結構要領 1、動態平衡:寫草書字不能寫成四平八穩,要打破平衡,讓字的某一部分欹側,另一部分要通過處理,使整體上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以增加強草書的動態姿勢。 2、呼應顧盼:呼應是指筆勢前后承接關系,顧盼是指一個字的某一部分之間的朝楫迎讓。也就是不要顧及偏向壓制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要坦然和平共處。 3、欹側取勢:草書在結構上可以大膽地取側勢、取險勢,力求觀賞的藝術性效果。要追求動的感勢很要緊。 4、參差錯落:左右結構的字要有意伸縮,一放一斂,打破均衡的死板局面,使字變得參差錯落,奇趣橫生。 5、疏密對比:“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在行草書中的空間布局更加如此。但不一定要注意,筆法熟練,用筆得當,要“極貴自然”不要刻意強求做作。要使的部分提得起,放的下。 6、上下開合:開與合用于左右結構的字,所以開合與欹側是有聯系的。通過開合可以使字呈現趣味。 7、迎讓穿插:如果字的一部分較寬,另一部分要以筆畫適當穿插其中,使得兩部分組合在一起,以朝輯迎讓、為不侵占對方的和諧狀態。 8、簡潔洗練:草書可化多為少,刪繁就簡,結構要變化,簡潔洗練。減少書寫強度。 9、變化多姿:藝術最忌諱雷同模仿,要講究變化。同一筆畫要有輕重長短、曲折、俯仰之變化。同一偏旁部首重復時,筆畫要各具姿態,這樣才能顯示出藝術效果。 10、收斂有度:收即把筆畫縮短或者要有變細,放則反之。這與“呼應顧盼”、“迎讓穿插”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要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目的主要就是形成對比、差異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