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原載《曼殊遺跡》(1929年6月),原題:《曼殊大師著色佛像》。 這是曼殊大師所繪的惟一一幅釋迦牟尼佛畫像。此像完全按照佛像量度和儀軌的要求如法繪制,釋迦牟尼佛頭飾烏發,頂現高肉髻,大耳垂肩,項有三道彎。上身著袒右肩袈裟,下身著僧裙,衣紋簡潔流暢。左手置雙膝結禪定印,右手置右膝結觸地印(又稱降魔印)。全身跏跌端坐于須彌座和蓮花座上。須彌座為束腰、多角、疊澀式,其上繪有各種花卉圖案,顯得十分華麗,座底有云頭形底足。蓮花座由雙層仰覆蓮花瓣構成,蓮瓣寬大肥厚,生動自然。佛像背后又有圓形頭光和身光,頭光的外緣飾有熊熊燃燒的火焰紋,身光的光圈內畫有放射狀的曲線表示光芒。頭光、身光與須彌座、蓮花座共同體現了釋迦牟尼佛超凡脫俗的智慧與功德,同時也為主尊增添了宗教與藝術上的審美效果,使其形象顯得高大偉岸、莊嚴神圣,令人肅然起敬。通觀整幅繪畫,可謂形象莊嚴、結構規范、線條流暢、手法細膩,體現了創作者在繪畫和佛像藝術上的高深造詣。 這幅繪畫的珍貴之處在于,它是現知曼殊大師遺作中唯一的一幅工筆繪畫,對我們研究和重新認識曼殊大師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因為在曼殊大師短暫的一生中,他的行為舉止和文學、藝術創作給我們留下的大多是放蕩不羈的印象,而這幅畫像卻表現了他循規蹈矩、嚴肅認真的一面。由此我們對曼殊大師可以做出這樣的評價:他不僅有風花雪月、放浪形骸的一面,也有嚴守清規、虔心奉佛的一面;既有入世的情懷,也有出世之高蹈。這樣看來,曼殊大師也不失為一個真正的佛子。 另外,這幅繪畫的釋迦牟尼佛形象和藝術風格也值得一提。畫中的釋迦牟尼佛形象是釋迦牟尼佛諸多形象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佛證道時的姿勢與情景,佛像右手結觸地印便是其形象的重要標識。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佛通過49天在菩提樹下禪定而證得佛道后,大梵天等外道率領魔子魔孫前來詰難佛陀,不承認他證道,佛陀當即用右手指地說:“大地之神可以為我作證。”佛陀話音剛落,眾地神便紛紛涌出地面半身,為佛陀作證。因此,這一形象又稱釋迦牟尼佛成道相。在藝術風格上,此畫具有清代中期佛像繪畫的鮮明特點,佛像形象端莊大方,結構嚴謹,與清代《龍藏》扉頁上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像、清乾隆時宮廷畫家丁觀鵬等人的佛像作品風格完全相似。因此,我們可以肯定,曼殊大師所繪這幅釋迦牟尼佛像應當是依據了清代宮廷流行的佛像繪畫藍本。 (首都博物館黃春和副研究員撰文) ![]() (原載李蔚《曼殊妙跡百幀》158-159頁,北京遠東聯合國際拍賣公司2018年10月出品,非賣品。) |
|
來自: 昵稱16627923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