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兒積滯最早記載于《諸病源候論》,多以脾胃虛弱,乳食不化,停積胃腸,脾運失常,氣滯不行。多年來,筆者用消積散治療每多獲效。
組方:枳實12克,厚樸10克,萊菔子10克,木香9克,雞內金15克,茯苓10克,砂仁6克,蒲公英,山藥,雞矢藤各10克,焦三仙各15克,生大黃3克。
功效:消積化滯,健脾理氣。
方法:共研細面。半歲以內用0.5克,1歲以內用1.0克,2歲以內用1.5克,3歲以內用2克,4至6歲以內用3克,7至9歲以內用4克,10歲以上用5克。一日2次,水煮后沖服加適量冰糖。
適應:小兒積滯,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癥狀。服藥期間忌生冷、辛辣油膩、葷腥之品。
方解:方中枳實、厚樸理氣寬中;萊菔子味辛能行散,消食化積,尤善行氣消脹;雞內金健脾助運,又能協同活血藥以消癥積;茯苓、山藥、砂仁、木香健脾行氣、醒脾開胃;山楂、神曲、麥芽、雞矢藤消食化積、健胃導滯;生大黃、蒲公英消積化滯、推陳致新,大黃苦寒,有較強的瀉下通便蕩滌胃腸積滯作用,《本經》曰:“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諸藥合用具有消積化滯、健脾理氣之功效。
中醫的脾跟西醫的脾不是一回事,西醫的脾是什么東西呢?西醫的脾是免疫系統的一個器官。參與生產淋巴細胞,西醫的脾切除沒問題。這人車禍導致脾破裂,脾直接切掉,沒事,活得好好的。中醫的脾可不行了,這兩個為什么不一樣呢?西方的醫學進到中國來的時候呢,他的spleen應該完全起一個其他的名詞,叫“斯普林”什么的就可以了。但是不知道誰,一下把中醫的脾就給安到這上頭去了。中醫的脾是有自己的概念的,后世就把這spleen也叫脾了,這兩個脾就混了,實際上,中醫的脾包括西醫的脾和胰兩個臟器,但是其功能還遠遠大于此。它還包括吸收食物中的營養,還負責生血,還負責統血,還負責統水等等。
中醫的脾是負責運化食物的。就是把這些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輸送。這種輸送有兩個方面。中醫認為:食物進入身體,要經過“消”、“化”、“運”三個環節。
食物進來首先進入的是胃,胃是管受納的,負責接受,胃好比收發室。胃把東西接收完了,接收完以后做初步的處理,把完整的食物變成易于分解的小塊,
把食物給分解成為糜狀的東西。就是“消化”的“消”的部分。這個時候食物還是食物,只不過被拆分了。
接下來輪到脾工作了,脾要把食物先化掉,食物本身并不是我們身體能夠吸收的物質,但是脾可以把它給“化”成可以吸收的物質,這個過程叫“化”,這是脾的功能。“消化”其實是包含著兩個含義,不一樣,“消”是磨啊,是拆分啊,物質還是原來那個;“化”就是把它變成能夠吸收的東西。
“脾主運化”,因為“化”之后,還有“運”。當脾把食物給化成可以吸收的物質之后,脾還負責把它送往全身各處。其中,食物化成一些好的東西叫精微物質,其中清輕的物質往上走,向上輸送到心肺,成為氣血化生的來源;另外一方面是輸送到全身,濡養四肢百骸。有一些重濁的物質向下走,其中糟粕會被排出體外。
這叫運化的運,像灌溉一樣,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所以《黃帝內經》里說:“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說這個脾為孤臟。它在中央的位置,它能夠灌溉四方,能夠像灌溉大地的那種溝渠一樣,去灌溉我們四肢百骸。所以,這是脾的運化。
中醫有句話叫四季脾旺不受邪,這是醫圣張仲景說的。這句話就說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體正氣的來源,任何時候,只要脾氣旺盛,那么人體就不容易受邪。
小孩特別容易積食,這是小孩的特點。我們說不能給孩子吃多了,現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們給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里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積食就是孩子對某些特定的食物,突然攝入過多了,超過了脾胃的運化能力,結果導致脾胃功能減弱。這就是積食了。
我舉個例子來形容什么是積食,如果我們把電腦里面的文件都打開,我們同時打開幾個沒有問題,當我們讓一千多個程序同時運轉的時候,電腦就會死機了,這種死機就和積食一樣。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是多樣的,適量的,沒有問題。當我們吃同一種東西,吃得非常多的時候,超出了我們脾的運化能力,結果就導致脾的“死機”了,這就是積食,也叫食積。
積食有分類,孩子一點東西都不想吃,沒有胃口,是積在胃部,因為胃不能受納了;有的孩子卻特別能吃,可是還是很瘦,這往往積在脾更多,脾無力運化了,身體沒有營養,于是發出求助信息,報告司令部說需要吃更多的東西,這樣司令部發出指令,要吃跟多的東西,于是孩子就開始猛吃,可是吃得越多脾越無力運化,最后就都瀉出去了。
積食還會分出寒熱來,如果孩子的身體偏于陰虛,那么積食以后,積滯容易化熱,導致濕熱積滯為患;如果孩子素體陽虛,則積食很容易傷到脾陽,導致孩子的陽氣不足,形寒肢冷,這樣的情況一般比較嚴重,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發育。
積食還分有形的和無形的。有的是積滯的食物還在,這往往是剛剛吃的,是急癥,比如孩子吃喜歡吃的奶油蛋糕吃多了,吃了半個,第二天發燒感冒了,此時是有形的積食還在,這是有形的,此時只需要中成藥柴胡桂枝顆粒,焦三仙各六克、炒雞內金六克,給孩子熬水喝。把積滯清掉就可以了;還有一種是無形的,這往往是慢性的,就是吃某種食物過多,傷害到脾胃的運化功能了,此時可能具體的食物有可能不多了,這叫脾虛夾積,還有點有形的物質,還有的時候是積滯的食物早已不在了,但是脾胃卻依然無法正常運行,這種孩子正氣不足,往往容易導致反復外感,這種情況就是“無形之積”了。如果不及時調理,會逐漸變成“疳積”,所謂“疳積”就是因為喂養不當或者久病導致的嚴重的營養障礙。
孩子每頓飯都喝粥了,什么都不敢吃,可孩子還是積食呢?這是那種無形的積食,其實是孩子的脾胃被某種食品給拖累的功能異常了,至今未能恢復。
積食表現舌苔中間會開始變厚,有的是全部變厚,有的是只在舌體中間,出現一個硬幣一樣的變厚的圓圈,口中的異味,是因為胃氣不降,導致的口中異味,有的孩子還會噯氣,反出酸腐的味道,嚴重的還會嘔吐。這就是有積食了。
大便的味道特別臭,會有酸腐的味道,“臭如敗卵”,這也是癥狀之一。
絕大多數孩子,此時不想吃東西,不想喝奶,很容易煩躁啼哭,晚上睡覺不安穩。
如果孩子會形容自己的身體情況了,會說自己脘腹脹滿。
此時,對于有形的積食,不嚴重的,也可以用焦三仙各6克、炒雞內金六克,馬上熬水給孩子喝。焦三仙是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6克,這三仙,其中焦山楂是去肉食之積的,焦麥芽和神曲是清谷面之積的。炒雞內金有化瘀消積的作用,對于促進脾胃功能很有好處。熬水喝了,一般兩三次孩子的積食馬上就會去掉,如果不去掉的話,這個東西留在里面能變成大患。孩子可能發高燒,退不掉,都是因為這個引起的。這是中醫的特點,有的時候,孩子發燒,怎么用退燒藥都無效,到了中醫那里,中醫一看,孩子積食了,于是開些消食導滯的藥物,很平淡的焦三仙什么的,結果立竿見影,孩子的燒馬上就退了,在看孩子的病的時候,總是要觀察一下孩子是否有積食,因為這往往是引起孩子其他病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那種脾虛夾積或者干脆就是無形之積的,在前面的焦三仙和炒雞內金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太子參、白術等補脾運脾的藥物,找中醫,協助分析一下,然后開個方子調理一下。
消積的東西,也不能常用。小孩積住了,給他喝兩天消食導滯的藥物,化掉了就不要喝了。千萬不要讓孩子的脾胃知道了,有一種外來的東西能夠替代脾胃了。就不要讓孩子的脾胃有這種感覺,你如果天天給他喝消食導滯的藥物,他的脾胃功能反而弱了,因為知道有東西替代我了,我不工作了,這樣脾胃反而不正常工作了。所以喝兩天,一消掉積食,馬上停住。這個是小孩積食初期的處理方法。
積食已經比較重了,有了寒熱之分,或者要進入無形之積的情況了,就要找醫生來處理了,一般需要在消食導滯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滋補脾胃的藥物,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