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老范和大家見面的時間了, 老粉都知道, 老范最近都在介紹寧波藏書家。 寧波從宋代開始形成藏書風氣, 明代迅速崛起, 清代進入鼎盛, 至今藏書文化綿延而不衰。 據統計, 寧波歷代有事跡可考的藏書家154家, 有名可稽的藏書樓40余處。 是中華藏書重地,藏書文化之城。 縱觀歷代寧波藏書家, 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藏書經歷, 但他們身上一脈相承的藏書精神, 又將他們聯系在一起。 /嗜書如命/ 自宋以來,寧波就已經成為了中華藏書重地, 收藏書籍自然成為甬上文人的一種風尚。 藏書家對于書, 與其說是愛書,不如說是嗜書, 更有甚者,嗜書如命。 為了藏書,他們往往需要攻堅克難。 在古代書籍較難得到的情況下, 寧波的藏書家們為了藏書都樂于甘于抄書。 比如老范的侄子范大澈。 ▲范大澈藏書印 早年,范大澈向老范借書抄書, 但天一閣門規章法甚嚴,老范不得不拒絕了他。 大澈于是開始自己藏書,他重金搜羅海內孤本秘本, 每月工資全部用來買書,成了一個月光族, 但也因此收集了唐、宋、元以來的名跡及外夷著作。 買不到的就借,抄好了還回去, 為此,他專門雇了30多個抄手。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澈的“臥云山房”抄本, 名震一時,為各地藏書家、版本學家所垂青。 ▲臥云山房抄本《圣宋名賢四六叢珠》書影 (天一閣藏孫家溎家屬贈書) 抄書幾乎是每個古代藏書家的必經之路了, 除了大澈, 還有黃宗羲抄書: “寒夜必達雞鳴。 暑則拆帳作孔,就火通光, 伏枕攤編,以避蚊嘬”。 ▲《黃宗羲》連環畫 據記載, 黃宗羲從小就十分愛讀書, 好學的他,讀遍家中藏書后,仍嫌不足, 為增加藏書,多次出外訪書、買書、抄書。 黃宗羲的藏書樓叫做 “續抄堂”, 其中的藏書, 有相當部分借抄于老范“天一閣”、 錢謙益“絳云樓”、黃居中“千頃齋”等藏書樓之書, 訪求足跡幾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書家。 ▲全祖望 還有清代的全祖望, 他年少時和弟弟一起跟從父親抄書, 他在《雙韭山房藏書記》中說: “吾家以三世研田之力,得復擁五萬卷之儲”。 ▲徐時棟 抄書,大概是藏書路上最溫柔的困難了, 但當更大的天災人禍降臨時, 寧波藏書家也能矢志不渝,絕處逢生。 如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清代藏書家徐時棟, 一生有三個藏書樓, 一處被毀,再建一處,再毀再建, 藏書被毀就再藏。 藏書精神可歌可泣,令人動容。 /藏以致用/ 寧波藏書家另一種可貴的精神便是 ——崇文尚讀的好讀精神。 “田家有子皆習書,仕子無人不識麻” 就是其耕讀風氣的真實反映。 寧波不僅有大藏書家, 也留下了許多藏以致用的讀書佳話。 樓鑰初得《華氏中藏經》閩中倉司刊本時, 發現此書未善, 就借用姚江名醫陸從老家藏抄本來校訂, 從而成為善本; 豐坊刻苦學習所收藏的書法名帖, 終于成為書法名家; ▲豐坊詩卷 萬斯同以布衣身份進京參加《明史》編修工作, 他的藏書便是他進行史學撰述的重要資料。 ▲《鄞江送別圖》局部 萬斯同北上修史,甬上文人為其送別 這些都是寧波人“藏以致用”的讀書精神的寫照。 藏以致用的讀書精神讓藏書不局限于藏, 更衍生到校勘考訂、著書立說、體國修身、傳布育才等方面, 形成了豐富的寧波藏書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