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的提出 憤怒,是人人幾乎都會有的情緒。 但是,在很多的修身養性的學說里面,憤怒都會被當做一種毫無意義且傷害甚大的不良情緒。本文主要想論證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為什么不要生氣?第二,如果有了怒氣怒意應當如何化解? 先說第一個問題。 為什么不要生氣?我先從前兩天的一件小事說起。 在武昌火車站候車的時候,剛好趕上中午飯點,遂找了一家“大娘水餃”解決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極為惡劣的就餐體驗。首先,前臺服務員打錯了訂單,導致我的餐品晚上了十幾分鐘,差點耽誤了趕火車;其次,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管理人員在發現前臺錯誤的第一反應,不是找我溝通盡快改正錯誤,盡快上餐,而是先劈頭蓋臉的將前臺人員呵斥一頓。 這就很成問題。 我想大多數人都能看出問題所在。即使管理人員的怒氣發泄在前臺身上,但是店內的客人都會因此感到不舒服。我是來就餐的,不是來看你們吵架的。這也是我們常說“和氣生財”的由來。 回到我們的問題來,我們為何不要生氣? 2 生氣有害而無益 簡單來說,就是生氣有害而無益。 先論證為何生氣無益。這就要先從我們為什么會生氣說起。熟悉我的朋友都清楚,我習慣于將一個復雜的問題用三言兩語來進行簡單概括。這樣的好處是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壞處便是容易掛一漏萬,言不及義。這一次,我還是嘗試采取這樣的方式。 2.1 生氣的原因:現實狀況不達心理預期 為何會生氣?我認為很簡單,生氣的原因在于現實狀況未達心理預期,或者說生氣就是現實與預期之間矛盾的體現。 比如,剛剛那個例子中,管理人員為何會生氣?無非是她認為這樣簡單的錯誤根本不應該發生,所以前臺人員的現實表現和她的心理預期存在著巨大落差,憤怒由此很產生。當然了,這種落差產生的不止生氣這一種情緒,失望、不滿等等似乎都可以描述這種心理狀態。但是我覺得可以將這些情緒當做一種層層遞進的發展狀態,生氣無疑處在這種發展狀態的頂峰。 再比如,父親為何對不孝子生氣?無非是渴望兒子光宗耀祖的心理預期和兒子現實中一無是處的矛盾;武大郎發現潘金蓮紅杏出墻為何會生氣?無非是封建婦道的心理預期和潘金蓮與西門慶茍且之事之間的矛盾;戀人之間為何會經常生氣吵架?無非是渴望相互理解的預期和不能時長體諒對方這種現實之間的矛盾;甚至于當我們痛失良機,比如考試失敗,晉升失敗有時候也會有所謂的“生悶氣”,其本質就是自己對自己生氣,這是典型的所能與所求之間的矛盾,說到底還是心理預期和現實情況的矛盾。 一言以蔽之,當現實結果達不到心理預期之時,憤怒的種子恐怕就此埋下。 2.2 生氣為何無益 這樣生氣為何無益,便能由此一目了然了。生氣本質上是一種情緒的宣泄,而且是一種毫無節制的宣泄。生氣的緣由是現實結果不達心理預期,那么從理性人的角度出發,遏制生氣勢頭要么是盡量去挽回現實,要么是修正預期,總之是要想盡辦法縮小兩者之間的落差,這樣才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而生氣除了宣泄情緒,毫無益處。 2.3 生氣的害處 再說生氣為什么有害。這是很多人都有切身體會的道理,在此我只是嘗試概括一下,不做過多論述。首先,生氣傷身。無論中醫還是西醫理論都已論證;其次,生氣傷人。憤怒的宣泄固然容易,但是多少親密關系都是在一次次的冷戰、爭吵之中消耗殆盡,從此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再次,生氣誤事。還拿上文中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家店中總是存在著各種爭吵和訓斥,特別是快餐這種服務型企業,我敢斷言這種企業必然命不久矣。在當今競爭日益白熱化的服務業,服務體驗的競爭越來越重要。對餐飲行業來說,吃什么固然重要,恐怕更重要的就餐環境的私密、干凈、優雅等條件,服務人員的應答得體,服務周到等條件。為什么海底撈能風靡全國,乃至成為第一家上市的火鍋連鎖,其打的服務牌是不可小覷的;最后,生氣傷智。我認為經常發怒,會導致個人的耐性和判斷力逐漸下降。這是一個很容易論證的過程,任何復雜的決策過程都需要平心靜氣的思考,如果一個人經常怒氣沖沖,缺乏理智必然會影響到自己智力的長足進步。 3 如何化解怒氣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不要生氣,說完了。這解決了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即生氣是有害而無益的,那么從理性人的角度出發,對我們有害無益的事情就應當盡量避免。這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 然而,現實卻是人生活在俗世紅塵之中,現實結果不達心理預期的情況比比皆是。就算我們明明知道應該做的事情,是去降低心理預期或者盡量挽回不良結果,但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大部分人內心深處肯定還是會產生不良情緒。那么我們有了怒氣怒意的時候應當如何化解呢?(這也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 3.1 培養意志力 我認為關于情緒管理有諸多可行之道。首先,培養自己的意志力很重要。“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古人的中庸之道早就告訴了我們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有了怒氣怒意的第一要務,是要在心理上克制它,容忍它。這就需要我們有很強大的意志力。至于如何培養自己的意志力,那這又是一篇大題目。古人所講的修身養性的功夫,法門紛繁復雜,在我看來無非是四個字:讀書和實踐。也可概括為兩個字:知和行。我們通過讀書去獲取間接經驗,去了解道理;再通過實踐去獲取直接經驗,去踐行道理。在這一靜一動之間,一知一行之間,我們的智慧、心性、意志力都會有日積月累的增長。 3.2 合理宣泄情緒 其次,找到合理有效的不良情緒發泄通道。有了怒氣怒意,能憑借自己強大的意志力將其消化掉自然最好。然而,意志力的培養需要過程,意志力與怒意的斗爭也絕不是只勝不敗的,一味的壓制怒意而不釋放怒意,勢必會導致心緒郁結,乃至久積成疾。事實上,這正如大禹治水一般。大禹的父親鯀從天帝那里偷來息壤,此神物亦即能自我生長的土壤,用“堵”的辦法來治理洪水。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堵不如疏,最終是大禹用堵疏相結合的辦法治理好了大洪水。再譬如,氫彈爆炸是不可控核聚變,帶來的只能是殺傷和毀滅;而可控核聚變將會一勞永逸的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造福全人類的福祉。情緒合理有效的宣泄也正是如此,如果不讓怒意在平時以涓涓細流的形式排出體外,終有一日會山洪暴發,黃河決堤,屆時早已悔之晚矣。 結語 憤怒,本質上是一種無能的體現。但卑微的人類,誰都會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因此憤怒本身并不可恥。然而,如果明知憤怒有百害而無一利,而卻對此放任自流不思悔改,那就真的是罪莫大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