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夏天,披頭士樂隊在倫敦聽了印度冥想師瑪哈士的講座,大受打動。并于1968年來到瑪哈士的靜修營,接受為期兩個月的冥想學習,希望借由冥想,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在靜修期間,是披頭士最高產的時期,冥想激發了他們創造性靈感,他們連續創作了《The Beatles》與《Abbey Road》等二十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他們在結束靜修后,也把冥想習慣帶到了日常生活中,并在西方社會掀起了一股練習冥想的風潮。 施瓦辛格在剛入行影視圈時,常常因為事情多而雜亂,感到焦慮、暴躁,負面情緒簡直要把他吞噬。在接觸冥想之后,他從懷疑到接納,直到成為每天必須進行的習慣,他說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通過冥想,不僅我的焦慮感消失了,我的情緒也比之前更穩定。我不再擔憂工作過于繁重,不再將成堆的事情看成一個麻煩,直到今天,我仍然從冥想中獲益。” 演藝界水果姐凱蒂·佩里、Lady Gaga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都是冥想的忠實練習者。伊斯特伍德表示,他采用冥想方法已有四十多年,感到這是一種減少焦慮和壓力的有效方法。 除了在演藝圈,冥想也在金融界大佬、科技圈各大公司中間流行起來。 2013年Google 在加州山景城的公司總部舉行了主題為“尋找內在自我”的員工培訓,希望讓員工學會寧靜專注的智慧。臉書、領英、思科、推特等知名硅谷科技公司,因此開始效仿,邀請冥想師到公司為員工進行培訓。 不少科技界大佬認為,冥想方式就像精神咖啡因一樣,可以借助它來馴服和安撫自己的大腦神經,讓自己的思路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專注,從而提升生產力和創造力。 美國對沖基金之父、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在我的一生中,冥想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冥想讓我擁有平靜的開放思維,讓我可以更清晰、更有創造性的思考。” 從1969年以來,瑞·達利歐幾乎每天都會進行冥想,他還向周圍人推薦了精神病學家諾曼·羅森塔爾所著的《超級心靈》,這本書里概述了冥想的諸多益處,瑞·達利歐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去推廣冥想,幫助更多的人擺脫負面情緒的侵擾,以一種更理性的方式處理事務,思慮周全,而不受到情感的牽絆。 達利歐在自己的著作《原則》中,關于自己的成功經驗做了很多回顧與總結。其中提到,我們很容易混淆“目標”和“欲望”,目標是我們想實現的東西,而欲望往往是我們想要,但卻阻礙我們實現目標的東西。如果不搞清楚這一點,那我們很難收獲成功。 而練習冥想,就是讓我們打開自己的心,去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厘清什么是目標,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我們所追求的,什么是我們需要警惕的。 它們有時候很容易混淆,因為欲望總是更符合人性陰暗面的利益,而冥想就是讓我們擁有更強的覺知力,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各種想法,并讓自己始終沿著正確的想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透過冥想,達利歐除了擁有了更理性清晰的思維模式,也讓他學會了用更開放的頭腦,去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他曾經說過:“不要固守你對事物‘應該’是什么樣的看法,這將使你無法了解真實的情況。”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是在依靠自己累積的固有經驗去判斷很多事物,經驗有時候會讓我們做起事情駕輕就熟,方便不少。但同時,不給大腦思維的空間,我們就陷入了固有思維模式,對事物缺乏其他角度的觀察和解釋。 給自己一個獨處的空間,通過呼吸讓自己獲得完全的寧靜,這里沒有嘈雜混亂,不需要同時考慮好幾件事,讓自己處在當下,徹底放開大腦的條條框框,就像第一次使用那樣,來重新考慮這個問題,它到底有多少種看待的角度,每一個角度可能帶來什么樣的結果。 當然,冥想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練習,才會逐步達成我們希望它達成的效果。如果你感興趣,就從當下開始自己第一次的冥想練習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