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黑洞,從一個無人不知卻知之甚少的生僻熱詞,到普通人看到照片后生發出的“十萬個為什么”,其本身就是一種與科學互動、與未知對話的正確姿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密里程碑式的科學發現,也是在不斷夯實科學探索的群眾基礎、社會基礎。 2019年4月10日,首張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同步發布。 與之伴隨的,是一場“腦洞”大開的狂歡:炸面窩、甜甜圈、燃燒的蜂窩煤.......從大家第一時間把各種各樣的“黑洞”轉發朋友圈,到關于黑洞的科普文章、漫畫動圖、視頻解讀等信息在各大網絡平臺上流播,宇宙中的這個神秘天體,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進入人們的視野。千百年來,人類懷著對未知的敬畏與向往,始終沒有停止想象和探尋的腳步。首張黑洞照片問世的價值,不只是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百年猜想,更讓人們見證了好奇心迸發的偉力。 一張黑洞照片,背后是人類百余年的沉淀、創新、等待。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到惠勒的“黑洞”概念,再到霍金的“黑洞理論”……在歷史的縱軸上,聞名遐邇的科學大師,依靠理論和猜想去推測黑洞的樣子,給后來者探究神秘天體打下堅實基礎。雖然他們未能親眼得見黑洞真容,卻始終激勵著人類將好奇的目光投向星辰大海深處。從美國夏威夷到智利,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南極……全球30多個研究所200多位科學家,聯合世界各地8臺射電望遠鏡,從海量數據中勾勒黑洞容顏,凝結著無數人仰望星空的執著、經年累月的思索,也讓我們再次領略人類無窮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無論是早期貢獻“黑洞理論”的天文學家,還是如今讓黑洞顯露面容的科研人員,引發人類持續探索未知并取得進步的動力之源,就是人類這個共同體對于宇宙和自身的好奇心。 每一次科學上的重大發現,都不僅是科學領域的幸事,也是整個人類之幸。黑洞本身不發光,這張值得全世界興師動眾的照片,究竟是怎么拍出來的?視界面望遠鏡2017年開始給黑洞拍照片,2019年才發布成果,為什么這張簡單而“模糊”的照片,“沖洗”了兩年之久?遠在數萬光年之外的黑洞,與地球人的生活何干?除了滿足人們“眼見為實”的心愿,黑洞照片對于驗證相對論、揭秘星系演化有何意義?黑洞,從一個無人不知卻知之甚少的生僻熱詞,到普通人看到照片后生發出的“十萬個為什么”,其本身就是一種與科學互動、與未知對話的正確姿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密里程碑式的科學發現,也是在不斷夯實科學探索的群眾基礎、社會基礎。 從《星際穿越》喚起普通人對“卡岡圖雅”黑洞的無限遐想,到《流浪地球》激起觀影者對地球命運的深刻省思,公眾對科幻電影的熱烈討論,某種程度上就是對宇宙空間抱以極大熱情的現實投射。從“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人類航天器的第一行“腳印”,到黑洞照片如春天里的一聲驚雷,人類科學的進步、宇宙奧秘的發現,并不只在科學領域引發關注,也在更深入、更廣泛地進入普通人的談論議題。探尋黑洞、解釋宇宙,也是在思考和想象人類自身的未來。站在整個人類的視角探索宇宙奧秘,讓看似高深的科學走向普通大眾的生活場域,也是科學發展理應秉持的基本理念。 珍視人們對宇宙探秘的好奇心,需要科學機構把每一次重要發現,都當作科學普及的契機,在解疑釋惑中激發更多人窺探宇宙的熱情。不要忘記仰望星空,人類向宇宙挺進的動力將會更加強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