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經“郄穴” 什么是經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通路。 經絡的分類 ●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 ● (一)絡脈包括:15絡脈、孫脈和浮脈 ● (二)經脈包括: 十二正經 ● 奇經八脈 ● 十二經別 ● 十二經筋 ● 十二皮部 ● 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經絡的作用 ● 《靈樞·經脈》指出: '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概括說明了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 所以能決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聯系人體內外,起著運行氣血的基本作用; ● 所以能處理百病,是因其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癥候的作用; ● 所以能調整虛實,是因其具有傳導感應,起補虛瀉實的作用。 十二正經郄穴 十六郄穴——郄穴是指體內氣血聚會于某些空隙處的重要穴位。其中除十二正經外,奇經中的陰蹺、陽蹺脈和陰維、陽維脈都有郄穴,郄穴大多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 十二正經“郄穴” ● 肝--中都、 膽--外丘、 ● 心--陰郄、 小腸--養老、 ● 脾--地機、 胃--梁丘、 ● 腎--水泉、 膀胱--金門、 ● 肺--孔最、 大腸--溫溜、 ● 心包--郄門、 三焦--會宗、 手太陰肺經之郄穴----孔最穴 取穴方法:孔最穴位于手內側腕橫紋上7寸 手陽明大腸經之郄穴----溫溜穴 取穴方法:溫溜穴位于:手外側腕橫紋上五寸處 足陽明胃經之郄穴----梁丘穴 取穴方法:(梁丘穴)膝髕骨外上緣上2寸 足太陰脾經之郄穴----地機穴 取穴方法:(地機穴)陰陵泉下3寸 手少陰心經之郄穴----陰郄穴 取穴方法:陰郄穴 (在手腕處)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手太陽小腸經之郄穴----養老穴 取穴方法:養老穴位于:尺骨頭之橈(rao)側(掌心向下,用另一手指按捺在尺骨小頭的最高點上;然后掌心轉向胸部,當手指滑入的骨縫中是穴) 足太陽膀胱經之郄穴----金門穴 取穴方法:金門穴位于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tou)骨下緣處。 足少陰腎經之郄穴----水泉穴 取穴方法:[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手厥陰心包經之郄穴----郄門穴 取穴方法:郄門穴位于腕橫紋上5寸 手少陽三焦經之郄穴----會宗穴 取穴方法:[定位] 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足少陽膽經之郄穴----外丘穴 取穴方法:【定位 】外丘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 足厥陰肝經之郄穴----中都穴 取穴方法:中都穴位于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面的中點或脛骨后緣處。 十二郄穴歌訣 ● 孔最溫溜肺大腸,梁丘地機胃脾鄉, ● 陰郄養老心小腸,水泉金門腎膀胱, ● 郄門會宗包三焦,外丘中都膽肝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