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的功能與栽培
一、桑黃的傳說
二戰時期日本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幅射病人被轉移到了一個稱之為男女島上,病人長期服用了島上桑樹上長出的菌菇,病癥有所穩定和好轉。戰后日本開始研究具有抗癌功能的多種食品。1968年,日本學者發現桑黃對腫瘤細胞的增殖抑制率高達96.7%。由于日本對桑黃菌的研究開始較早,比較深入,所以桑黃菌的日文名稱也在國際上被廣泛采用,韓國和美國的桑黃菌制品就直接以“Mesima”或“Mesimakohu”來命名的。
桑黃,屬多年生大型珍稀藥用真菌,素有“森林黃金”之美稱,因寄生于桑樹而得名。別名桑黃菇、桑耳、針層孔菌、桑寄生等。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等國家。我國桑黃主要分布區在黑龍江省,陜西與甘肅交界區,長白山林,西南各省區亦出產少量的野生桑黃。

二、古書記載桑黃的藥用價值
《藥性論》記載桑黃能:“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療伏血、下赤血”;
《本草綱目》記載桑黃能“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
《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桑黃具有“利五臟,軟堅,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瀉”等功效;
朝鮮五百多年前《鄉藥集成方》;
四百年前《東醫寶鑒》均稱桑黃有如靈丹妙藥。
三、桑黃的功能及作用
(一)功能成份
1、桑黃多糖:
真菌多糖是一種能夠增強人體免疫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其除具有抗腫瘤作用,免疫調節作用,降血壓、血脂,抗血栓作用,健胃保肝作用以外,還具有抗氧化、抗輻射、抗潰瘍、抗衰老、抗病毒、降血糖等功能。
2、桑黃黃酮:
從桑黃菌中提取并確認的黃酮類化合物有20余種。類黃酮可以改善心腦血管循環,清除體內自由基,可抗衰老、抑制脂質過氧化、抗血小板凝集、防止毛細管滲透、保護皮膚、抗癌、抗菌、抗病毒、抗肝臟毒、抗過敏和提高自身免疫力。
3、桑黃萜類:
從桑黃菌中分離得到的萜類包括倍半萜、二萜和三萜。三萜及三萜糖苷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通過科學研究發現,三萜類化合物具有溶血、降血脂、降血壓、抗腫瘤、抗癌、保肝護肝、抗HIV—1及HIV—1蛋白酶活性、抗炎、抗菌、抗艾滋病毒、避孕等多種藥理作用。
4、蛋白質、多肽、氨基酸:
桑黃含有木糖氧化酶、過氧化氫酶、脲酶、乳糖酶、纖維素酶等多種酶。菌菌絲體和子實體含有氨基酸種類齊全。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質量百分比是35.89%、32.46%;
5、微量元素:
桑黃菌菌絲體的成分主要是水、蛋白質、核算、碳水化合物、脂類及各種無機鹽類。
6、其他:
桑黃菌吡喃酮類和呋喃類;桑黃菌甾體類成分;桑黃菌酚及有機酸類化合物;桑黃菌香豆素類;桑黃菌氯代產物;桑黃菌的其他代謝產物。

(二)作用及功效
1、無毒副作用:
桑黃菌水溶液對小鼠無明顯毒副作用。從而證明桑黃菌水溶液能夠降低裸鼠接種的癌細胞的生長率。
2、對乳腺癌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桑黃胞外多糖對乳腺癌細胞的抑制率可達54.59%。且在一定藥物濃度范圍之內,隨著藥物質量濃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漸增大。
3、對肝癌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桑黃菌胞外多糖對肝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作用,且在一定藥物質量濃度范圍之內,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漸增大,抑制率最高可達50.51%。表現為其瘤重和瘤體比隨劑量增加而降低。
4、對結腸癌的作用及其作用機制:
加入桑黃菌酸性多糖后,可顯著抑制癌細胞增殖。而且在250~1000μg/ml的桑黃菌酸性多糖濃度下,癌細胞增殖幾乎停滯。細胞抑制試驗顯示桑黃多糖可抑制肝癌、結腸癌、人肺癌和人乳腺癌多種癌細胞系。尤其是對結腸癌的抑制效果最好。
5、對白血病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桑黃胞內多糖能夠顯著抑制體外培養的人白血病細胞和小鼠淋巴白血病細胞增殖,并能誘導其凋亡,提示桑黃菌胞內多糖有可能成為天然的抗白血病藥物。
6、對黑色素細胞瘤的作用:
桑黃多糖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細胞的生長、細胞間連接和侵襲能力。
7、對宮頸癌細胞的作用:
桑黃多糖在一定藥物質量濃度范圍之內,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漸增大,抑制率最高可達70.64%。
8、對卵巢癌的作用:
桑黃多糖作用癌細胞后,檢測細胞增殖抑制率,發現桑黃菌多糖能明顯抑制該腫瘤細胞的增殖,且具有劑量效應關系。桑黃菌子實體多糖對細胞的增殖抑制率最高達到了15.53%。

四、桑黃的價值
1、桑黃的經濟價值:
Ⅰ.日本將人工培植的桑黃加工成"破壁細胞超微粉末膠囊",每瓶(228粒)售價高達3萬日元?·韓國桑黃子實體售價高達2300美元/公斤。據保守統計,僅日?韓兩國市場每年桑黃子實體以及各種制劑的銷售額合計已逾10億美元?
Ⅱ.美國、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都已經批準了藥用真菌作為食品添加成分進入市場,自2004年起,美國也開始從日本進口桑黃制劑作為膳食補充劑在本土銷售?
Ⅲ.國內中藥房銷售的桑黃子實體價格高達15- 30元/ 克。縱觀國內外市場,桑黃產品均具有非常好的市場前景。
2、桑黃的社會價值:
病毒性肝炎是我國最主要的傳染病之一, 每年大約有200 萬新發病的肝炎患者。衛生部在2012年全國人群乙肝等有關疾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8.22%,據此推算,全國大概有超過1億的乙肝感染者,每年因慢性乙肝(包括肝硬化、肝癌)直接經濟損失約9000億人民幣。
五、桑黃的檢測結果
各品牌桑黃檢測結果

蕈源種業桑黃各品種功能成分

六、桑黃的人工栽培
(一)桑黃生理特性
1、營養:在野生狀態下多寄生于木質疏松的桑樹、楊樹和樺樹等速生樹上。以分解木質素和纖維素為碳源,其中分解木質素能力弱于纖維素,以麩皮、玉米粉為氮源。
2、溫度:桑黃屬中高溫性品種,菌絲生長溫度15~32℃,適宜溫度22~27℃;菇體生長溫度20~33℃,適宜溫度25~28℃。
3、濕度:桑黃是耐濕和喜濕性品種,配方中以62%的水分來滿足于菌絲生長;出菇期要有較高的空氣濕度維持生長,菇房內空氣濕度在85~95%才能正常生長。
4、光照:在菌絲生長階段不見光培養,到了后熟期可以適當的給些散射光誘導菌絲分泌黃色素和原基形成,促使轉化出菇。

(二)桑黃栽培方式
1、段木栽培:樹種以楊樹、樺樹、柞樹、桑樹等闊葉樹種為主,進行熟料栽培,栽培場地以林下仿野生和大棚為主。
2、代料栽培:以雜木屑、桑枝屑、棉籽殼、麩皮、玉米粉等為原料,進行熟料栽培,栽培場地以大棚為主。
Ⅰ.桑黃菌絲長滿袋并繼續培養100天后才達到生理成熟,在袋面黃色素濃重,可見許多小的原基突起,有的菌絲團從頂部蓋子中長出,說明菌包生理達到成熟,可以轉入大棚出菇生長了。
Ⅱ.將菌包排入出菇房或大棚中,按間隔15cm的距離排列好,割口時在袋的肩部下部5CM處橫 劃1個口子,口長以菌包周長的2分之一,寬1cm左右,刀子只割袋膜不能傷及菌絲料面,并割去口上的塑料膜,一個菌包可割2-3個出菇口。
Ⅲ.割口后一周左右開始出現小菌蕾,這期間不能對著菌包澆水,只能在地面澆水保濕,減少通風量。當菌被形成和加厚后,開始噴霧和往地面澆水,促進桑黃生長。
Ⅳ.出菇期溫度控制26-28℃,不宜超過32℃;空氣相對濕度80%桑黃的功能與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