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面部敏感性皮膚的中醫病因病機,可將其辨證分為寒包火證、上熱下寒證和血虛風燥證3個證型。筆者采用辨證口服中藥、穴位埋線、中藥霧化冷噴及穴位注射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面部敏感性皮膚,可以提高臨床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敏感性皮膚指皮膚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發生的一種高反應狀態,主要發生于面部,臨床表現為皮膚受到物理、化學、精神等因素刺激時,易出現灼熱、刺痛、瘙癢及緊繃感等主觀癥狀[1]。敏感性皮膚的癥狀多是一過性,且不一定伴有局部皮損,但反復出現的刺痛、燒灼及瘙癢等不適癥狀常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這些不適癥狀不能被任何皮膚病造成的皮損所解釋,皮膚外觀可正常或伴有紅斑、脫屑等皮損,敏感性皮膚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特別是面部[3]。我國女性敏感性皮膚發病率約為36.1%[4],且隨著護膚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精神壓力增加等因素,其發生率逐漸升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醫自古以來就有對面部敏感性皮膚的相關記載,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描述:“此證生于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干燥,時起白屑。”[5]清·顧世澄《瘍醫大全精要》描述:“粉花瘡多生于室女,火浮于上,面生粟累或癢或痛,旋滅旋起;亦有婦女好搽鉛粉,鉛中毒所致?!?sup>[6]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描述:“風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于皮膚之間,邪氣微不能沖擊為痛,故瘙癢也。”[7]綜上所述,面部敏感性皮膚的中醫病因病機多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素體偏虛,或因平素喜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加之化妝品或藥物使用不當,導致腠理不密,致風邪乘虛而入。風為陽邪,具有輕揚開泄、善動不居、易襲陽位的特性,風邪具有升散、向上的特點,與面部敏感性皮膚的發病部位及病理特點有密切聯系。風為百病之長,易夾寒、夾熱、夾濕、夾燥,尤其是寒熱兩邪交爭于面部,進而發病。面部敏感性皮膚的中醫病因病機可歸納為寒包火證、上熱下寒證和血虛風燥證3個證型。 自覺面部皮膚瘙癢、燒灼、刺痛感,可伴見皮膚潮紅或脫屑,每遇冷風或冷水洗面時癥狀加重,舌紅苔白或黃,脈浮數。治法:外散風寒,內清里熱。方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生麻黃、防風、蒼術、連翹、赤小豆、黃芩、梔子、苦杏仁、桑白皮、生姜、大棗、甘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自《傷寒雜病論》,方以麻黃、防風、苦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升提肺氣,以散風寒;連翹、桑白皮、赤小豆、黃芩、梔子辛涼而苦,清熱利濕;蒼術、甘草、大棗益脾和胃。諸藥協同使用,共奏表里雙解、外散風寒、內清濕熱之效。 陳建等[8]實驗研究發現,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能抵抗組胺引起的瘙癢,抑制IgE抗體的產生,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從而達到抗Ⅰ型變態反應的作用。邱明義等[9]以含藥血清體外作用于大鼠腹腔肥大細胞引起脫顆粒及組胺釋放為指標,觀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對Ⅰ型變態反應的影響。結果證實,該方大鼠血清可明顯減少肥大細胞脫顆粒,減少組胺釋放,從而產生抗Ⅰ型變態反應的作用,且隨著用藥劑量的增加,抑制和釋放功能加強。韓兆豐等[10]采用組胺誘導豚鼠皮膚局部瘙癢及右旋糖酐誘導小鼠全身瘙癢模型,結果表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對豚鼠和小鼠有顯著的止癢作用。 自覺面部瘙癢、灼熱感,反復出紅斑,伴脫屑,皮膚油膩,大便溏,舌質偏淡,苔膩淡黃,脈弱。治法:清上溫下。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黃芩、黃連、干姜、半夏、防風、荊芥、白鮮皮、大棗、甘草。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雜病論》,為治療上熱下寒的經典方劑,方中用半夏、干姜辛溫其下;黃芩、黃連苦寒清上,辛溫與苦寒相合,苦寒借辛溫,寒而不凝,辛溫借苦寒,溫通氣機而不助熱,辛溫苦寒并用,陰陽并調;佐以甘草、大棗補益脾胃,助其健運之功,加用荊芥、防風以疏風止癢,白鮮皮清熱燥濕。該方可使上焦之熱得清,下焦之寒得溫。 長期自覺面部緊繃、瘙癢感,脫屑反復發作,可伴見淡紅色斑,皮膚干燥,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治法:養血活血,滋陰潤燥。方用當歸飲子加減: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黃芪、荊芥、防風、白蒺藜、制首烏、甘草。當歸飲子出自《重訂嚴氏濟生方》,方中黃芪補脾肺之氣,以資氣血化生之源,使氣旺而血自生;當歸、川芎補血,行氣活血;生地黃養陰生津;制首烏補益精血,滋陰潤燥;白芍養血平肝,斂陰和營,以增強衛外功效;荊芥、防風輕揚透散,疏風止癢;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風止癢,與白芍相配,有平抑肝風之效,與荊芥、防風合用,增加祛除外風之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滋陰養血、潤燥止癢之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當歸、白芍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力、抑菌等功效,能加快角質層的正常化;川芎可抑制抗體、抗菌、抗放射等;防風可抗過敏;白蒺藜含有揮發油、脂肪油和樹脂類物質,可防止水分丟失;黃芪具有抗氧化作用;甘草所含的甘草酸苷具有抗炎、抗過敏和調節機體免疫及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等功效[11]。研究表明,當歸飲子對遲發相炎癥介質LTB4具有抑制作用,對慢性蕁麻疹遲發相過敏反應具有抑制作用[12]。研究發現,當歸飲子可下調致敏動物血管壁組織IL-4mRNA表達,上調IFN-γmRNA表達,且呈一定的量效關系,推測本方可能通過調節T淋巴細胞來控制T淋巴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和免疫效應,糾正了體內Th1和Th2的失衡狀態,從而產生療效[13]。 取穴可用肺俞,以疏風透邪;陽明經多氣多血,其經脈上走于面部,取合谷、曲池,以清泄陽明邪熱。取穴加減:濕熱上蒸證可加用豐隆、陰陵泉、脾俞,以清熱利濕;血虛風燥證可加用血海、膈俞、三陰交,以養血活血。每2周治療1次。 該治法適用于寒包火證及上熱下寒證。采用中藥冷噴外用,將中藥(防風、紫草、野菊花、金銀花、苦參、赤芍、黃芩、梔子、白鮮皮)低溫霧化后均勻噴到面部,每次20min,隔日1次。其中紫草、赤芍涼血活血;金銀花、野菊花、黃芩、梔子清熱解毒燥濕;防風、苦參、白鮮皮祛風止癢。煎湯后借助超聲波低溫霧化有利于藥物吸收,直達患處,標本兼治,改善局部皮膚癥狀。 上熱下寒證及寒包火證取雙側曲池穴,選用復方當歸注射液于每穴注入1mL,每周治療1次。血虛風燥證取雙側血海穴,余法同上。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與肺經相表里,具有開泄疏風邪的作用。血海為足太陰脾經穴位,脾主統血,該穴具有益氣養血功效。復方當歸注射液主要成分為當歸、川芎、紅花,具有行氣活血之功?!秼D人大全良方》:“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sup>[14]是指祛風需配伍活血之品方得良效。 患者,女,39歲,2017年3月11日初診。 主訴:面部反復出現紅斑、脫屑、瘙癢兩年余?;颊哂趦赡昵懊娌块_始出現紅斑,自覺瘙癢及灼熱感,曾在外院以“面部皮炎”為診斷給予抗過敏藥、中藥湯劑口服,外用中成藥軟膏等藥物治療,用藥后癥狀有所減輕,但不久病情復發,遷延日久。遂來本科門診治療,患者訴面部皮膚自覺瘙癢、灼熱感。面部散在紅斑、脫屑,平素大便溏泄,納呆,急躁易怒,手足不溫,舌淡胖苔黃膩,脈弱。 診斷為:面部敏感性皮膚。辨證:上熱下寒證。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 處方:黃芩片12g,黃連片6g,干姜8g,清半夏10g,麩炒山藥20g,防風15g,厚樸10g,柴胡10g,荊芥9g,白鮮皮20g,大棗10g,甘草片5g,14劑。水煎服,每日2次服用。配合中藥霧化冷噴,每周2次。 二診:紅斑、瘙癢及灼熱不適感減輕,大便明顯好轉,舌脈同前。 上方處方去麩炒山藥,加梔子12g,14劑,其余治療同前。 三診:皮疹大部分消退,未見新疹,面部不適感明顯減輕,食欲好轉。舌淡苔黃膩,脈緩。 二診方去厚樸,加桑白皮20g,陳皮10g,14劑。停用中藥霧化冷噴。四診:皮疹全部消退,面部不適感基本緩解,舌淡苔薄黃,脈弱。繼服三診方14劑。 面部敏感性皮膚是一種慢性、易反復發作的疾病,病程長,病因病機復雜,絕非單純寒熱,往往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證是寒熱錯雜證重要的分型之一,上熱證指中焦氣機不條達,郁而化熱,甚至火熱上擾的一系列熱性表現,該患者有面部紅斑、灼熱感、急躁易怒、苔黃膩等癥狀,主要集中反映在上焦及中焦;下寒證指以陽氣虛衰、不能溫煦于下為主要表現的寒性癥狀,該患者可見腹瀉、納呆、手足不溫、舌淡胖等癥狀,屬下寒證臨床表現。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其特點主要是寒藥和溫藥并用,起到平衡寒熱的作用。方中黃芩、黃連清上焦之熱,清半夏、干姜、麩炒山藥溫中健脾,厚樸、大棗、甘草調和脾胃,柴胡調其肝氣,荊芥、防風、白鮮皮祛風止癢。本方寒熱平調,瀉火而不傷陰,祛邪而不傷正,故諸證自解。 近年來,面部敏感性皮膚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給患者身心造成了很大負擔。目前,現代醫學暫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大多數是對癥給予抗過敏、防光敏或免疫調節劑等口服,外用保濕劑、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等,但有些藥物長期使用具有依賴性,不良反應較多。傳統醫學在治療皮膚病上講究對因治療、治病求本的原則,通過內外結合綜合治療,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具有無依賴性、不良反應少的特點。因此,采用辨證口服中藥,配合穴位埋線、中藥霧化冷噴及穴位注射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面部敏感性皮膚可以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何黎,劉瑋.美容皮膚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0-123. [2]廖勇,敖俊紅,楊蓉婭.敏感性皮膚研究進展[J].實用皮膚病學雜志,2017,10(4):227-230. [3] MISERY L, STANDER S, SZEPIETOWSKI J C, et al. Definition of sensitive skin: an expert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sensitive skin of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the study of itch [J]. Acta Derm Venereol,2017,96(1):4-6. [4]何黎,鄭捷,馬慧群,等.中國敏感性皮膚診治專家共識[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7,31(1):1-4. [5]清·吳謙.醫宗金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29. [6]清·顧世澄.瘍醫大全精要[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7:32. [7]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47. [8]陳建,劉敏,王梅,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拆方抗過敏反應作用研究[J].吉林中醫藥,2007,27(11):5556. [9]邱明義,李小慧,石拓,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血清對肥大細胞脫顆粒、組胺生成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3,19(5):34. [10]韓兆豐,朱丹,傅彥君,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及其加減方止癢作用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1996,23(1):4445. [11]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33. [12]湯勇軍,鐘衛紅,羅文峰,等.當歸飲子加味聯合西藥治療結節性癢疹及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湖北中醫雜志,2011,33(9):17-18. [13]肖紅麗,林少健,查旭山.當歸飲子含藥血清對致敏小鼠脾淋巴細胞釋放白三烯B4的影響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11):45-47. [14]宋·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