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真好,想收什么好石頭就收什么好石頭!” “真羨慕那些有奇石資源的石友,近水樓臺,好石頭都被他們撿去了!” 在很多石友看來,賞石是有錢人和有資源人的游戲。若想玩出名堂、玩成名家,要么有足夠多的金錢,要么有一定的奇石資源,二者需占其一。綜觀當今石界的名家,或憑重金砸出名聲、匯石建館,或靠資源發家致富、疊石造園,似乎真是如此。然而,這些僅僅是表面現象而已。 試想,有錢的石友多了去了,又有幾人玩成了名家?在奇石產地、依傍奇石資源的石友也是人數眾多,又有幾人玩出了名堂?即便那些名聲在外的名家,又有幾人是真名家?其數不勝數的藏石中又有幾塊是令人叫絕的珍品?如果沒有審美力,即便再有錢有資源也是枉然! 是的,沒錯,我提到了“審美力”這個詞。很多人或許對此很陌生,但它卻非常重要。因為,審美力,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著名美學家蔣勛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一個人的審美水平既然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當然也同樣決定了他的賞石水平。 中國當代作家、畫家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由此可見,知識、文化乃至文憑都不等于審美力,而金錢跟資源不僅更無法與審美力劃等號甚至根本買不到、換不來。因此,審美力才是賞石水平高低的關鍵所在,而非其他。 說到這里,本文其實完全可以結束了。但基于目前整個石界乃至國家審美力的匱乏,我覺得有必要再多說幾句。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年底,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的海報和金馬獎海報的對比圖被頂上了熱搜。 真可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你真的不覺得上面那個背景,是鄉鎮企業家表彰大會的現場嗎?而我們很多大型石展的背景不正式這種風格嗎?(自己腦補去吧!) 吳冠中先生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而這種美盲的現狀不僅體現在高端的公共活動中,而且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 前段時間,一篇《看完父母新裝修的房子,想離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里火了。網友們紛紛吐槽父母裝修房子的審美,只能用四個詞來形容“不忍直視”。 而同樣被吐槽的還有來自四川省安岳縣的石窟佛像修補前后的對比圖。 修補前的佛像,神態悲憫安詳,整體造型兼具唐代之渾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莊肅穆,仿若從石中生長出的人體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修補后的佛像,顏色鮮艷怪誕,失去了刻線的流動,巨石材質的厚重與堅硬的質感以及超自然的美感蕩然無存。 ![]() 這是南宋時期的一尊藝術價值極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修補后的樣子變得文物價值盡失。 ![]() 宗教藝術中的慈悲、謙遜以及從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毀于一旦。這不正如很多人對天然奇石進行加工、用底座對石頭進行修補如出一轍嗎? ![]() 從上面的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中不難看出,太多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紅紅綠綠的多喜氣”、“金燦燦的就是好”的階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曾經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里生活過,對于他們來說,更需要講究的是實用。在他們看來菜就是用來吃的,盤子的目的是裝菜,不漏不撒就行。過度追求實用化的人都是這樣,直奔目標而去,一切過程中的修飾和審美對他們都沒有什么意義。沒有審美力,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后,就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的生活。 ![]() 其實,早在一萬年前石器時代結束的時候,人們就將石斧做成了玉斧,人們用更美好的質地、更精細的手工來紀念過去的文明。“藝術”與“實用”分開了,“美”就此產生了。這正如蔣勛所說的那樣:“美學的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 現在雖然很多人過上了富裕的物質生活,但精神依然很貧窮。在目前這樣一個物質空前豐盛、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質很難再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獲得長久的滿足。而審美力已經逐漸發展為新時代需要的能力。因此,對于美的感知力,也是時候覺醒了。我們不僅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而且還需要欣賞美的石頭、感受美的藝術,將美滲透至生活的細節。 ![]() 因為,美既能夠滌蕩人的心靈,也能夠改變人的精神面貌,還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生命的豐厚,記憶的深度,其實都來自于美學的感受。總之,審美力不僅是賞石水平高低的關鍵,也是個人在生活中的核心競爭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