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復一日地生活,總是如此匆忙。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地觀賞夜空中的月亮了? 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看一本書,品一杯茶了? 你有多久沒有犒勞自己一頓擺盤精致的晚餐了? 是時候該停下來,感受、享受周圍的一切了。 當下的中國, 很多人窮,可窮的不是物質,也不是文化, 而是審美。 所以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吶喊: “審美的缺失是絕癥。” 缺乏審美力的人,給人的感覺, 總是缺乏儀式感。 沒有審美力的人, 擁有再多的錢,再富足的物質, 也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缺乏審美力的人,內心貧瘠, 只能麻木地度過一分一秒, 問題疊著問題, 每一個瞬間, 在他們心中沒有任何意義。 有美的欣賞,才會有美的生活。 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不希望自己是“美盲”, 但怎么樣才能看見美? 畫家林曦曾說過一件事。 小時候,她母親和她說武夷山下雪了, 我們明天去玩吧。 于是,兩人長途跋涉, 花了一天時間,到了武夷山。 第二天起來,山上都是白雪皚皚。 她們一路走去桃源洞,和道長們吃飯, 過了開心的一天。 長大后的林曦發現, 自己受過的最震撼的美育 不是去看了一個畫展或音樂會, 而是這樣的旅行。 那天早晨,當她看見所有樹上都是白雪, 花上的雪一滴滴凝結成水, 發現原來人生可以這樣過。 這種感受比什么都重要,這叫做“美”。 在生活中感受美,培養這種感知能力, 才是摒棄“美盲”標簽的最好辦法。 美學大師蔣勛在《品味四講》中曾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無處不在, 我們要放緩節奏,感受生活中的點滴之美。” 生活美學就在我們尋常的生活中, 看似瑣碎的小事之中, 比如:吃一頓飯,打掃一次衛生, 整理一次書架,都是生活美學的范疇。 煮一個面,炒一個菜,買一個盤子, 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美, 引發一些詩意,從而感悟生活賜予我們的美好。 茶道美學是生活美學中的一種, 生活美學是本,茶、香、花是末。 茶道美學所倡導的美仍然不是形式, 而是透過美的形式的背后,那顆篤定的內心狀態。 若水般的柔軟,又如水般包容。 就在我們觸手可及之處, 看起來那樣的微不足道, 但卻又是潤物細無聲。 學茶的時間越久,內心就會變得越柔軟。 跟周圍的人、事、物的關系也會變得越來越和諧。 作家梁文道曾講過一些例子。 他見過不少年輕人喜歡穿大牌服裝, LOGO貼滿全身。 年輕女孩穿著隆重得像要參加婚禮的禮服, 只是為了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吃飯。 很多人以為堆砌品牌,能最快地提高審美。 但其實,昂貴、并不代表體面,也不意味著美。 美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 更是一種修養功夫, 要讓自己無時不刻地處在這種美的氛圍里, 滋養著自己。 希望你能感受到來自生命的美意, 一陣風、一場雨、一個回眸, 都是饋贈。 希望你沉浸世間、浸透煙火之后, 依然一腔詩意、不負美好。 |
|